炙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5g 生姜9g人参6g 生 地黄30g 桂枝9g阿胶9g 麦冬9g 麻仁9g 大枣30枚 上9味,以清酒1400ml,水1600ml,先煮8味,取600ml, 去滓,再下烊化之阿胶。分三温服,每次200ml。亦可酒水各半 同煎(阿胶烊化)二次,分服。 注:大枣30枚,其意在于护养津液,滋血和脉。[详参当归四 逆汤条] (功效}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益神。 (主治} . 主证:脉结代,心动悸,舌光少苔。 副证:短气虚烦,失眠,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 虚数。 (临证加减) 1.炙甘草汤治疗期前收缩:药用炙甘草21g,麦冬9g,生 地30g,阿胶9g(烊化),麻仁9女,生姜9g,桂枝6g,大枣6 枚,党参9g。药后绝大部分病例在1一2周即出现疗效 2.心律不齐,心烦不眠盗汗者,本方加炒枣仁、柏子仁、 夜交藤;心悸,加龙骨、牡蛎。 3。心房纤颤,脉不整齐者,本方加苦参、龙眼肉。但对心 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用. 4.本方养阴增液,凡邪少虚多之证,投之有效,常于原方 减去生姜、桂枝之辛热,以防其燥血劫阴;加白芍以敛阴养肝, 或加当归、黄精以养心血,有加龙骨、牡蛎敛汗固脱,加乌梅、 五味子,酸甘化阴以生津。 5.甘温除热,叶天士用本方除热,以本方之人参、甘草之 甘温,生地、麦冬之甘寒,去辛温之生姜、桂枝,以治虚热。 6。身寒心动悸,偏于虚寒者,熟地易生地,加附子,以温 脏腑。 7.如有便溏者,去火麻仁,加入炒枣仁、柏子仁、怀山药, 以养心安神. 8.心悸甚者,加龙齿,以镇心安神。 9.胸痹而痛者,加丹参、失笑散,以活血化瘀. 10.阴虚重者,去姜桂,酌加生地、麦冬之剂量、加首乌、 五味子以生津滋阴。 11.附子合炙甘草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炙甘草汤加 大剂量附子,其组方为制附子12-60g(先煎),桂枝12~18g, 炙甘草12~30g,麦冬30g,红枣15~30g,枸杞子工2—30g,太 子参15-30g,丹参30g,沉香5"~9g(后下)。每日工剂,水煎 2次,晚服第工煎,次晨服第2煎,15剂为1个疗程.[中医杂志, 1983,(10):754] 12.炙甘草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以炙甘草汤加丹参等治 疗,均获痊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c3,:44] 13.炙甘草汤治疗心绞痛:在辨证施治中,偏气虚型者,主 要用炙甘草汤加减;偏阴虚型者用加减三甲复脉汤。[天津医药杂 志,1966,(4):274] 14.炙甘草汤在眼科的应用:本方对青盲、内障、视惑、瞳 神干缺、翳陷、目妄见、云雾移睛、神气枯瘩瘁等均有效。其应 用标准如下。 (1)眼部症状,在外障方面红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比较 轻,病变进行较缓但病程长,难愈;在内障及青盲方面,除视物 模糊外,并多伴有酸楚疼痛,不能久视等感觉,病变发展亦慢, 但后果严重; (2)健康状况,身体较消瘦、衰弱、苍老; (3)舌苔,主要表现淡白而润,淡红少苔,或淡红而中 光绛; (4)脉象:主要表现为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5)其他症状,多数有头晕目眩,体倦乏力,时时心跳,怕 冷,多梦少寐,甚至失眠.[广东中医,1963,c6,。Z8] 15.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加白芍。治温热病后期,邪 热久留,阴液亏虚。症见身热面红,手足心热,口干舌燥,或神 倦,舌质鲜红,脉象虚大者,名加减复脉汤。 、 16.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麻子仁、大枣,加白芍、牡 蛎。治下焦温病,热邪伤阴,但大便溏者,名一甲复脉汤。 17.本方去桂枝、生姜、人参、大枣,加生牡蛎、生鳖甲、 白芍。治温病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但觉手足徐 动,欲成痉厥者,名二甲复脉汤。 18.本方去桂枝、生姜、大枣、火麻仁、人参,加白芍、生 龟板、生牡蛎、生鳖甲、五味子、生鸡子黄。治热邪久羁,热灼 真阴,或因误汗,或因妄攻,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 时时欲脱者,名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19.本方去人参、桂枝、大枣、生姜、火麻仁,加白芍、生 牡蛎、生龙骨。治温病误汗,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 汗自出,心无所主者;若脉虚大欲散,加人参,名救逆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