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婢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越婢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8g  石膏25g  生姜9g  甘
草6g  大枣15枚
    上五味,以水600ml,先煮麻黄,去上沫,再下余味,煮取
300ml,分三次温服。
    注;方后加减者,“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恶风乃表阳虚,
卫阳不固,加附子意在壮阳以行水而止汗;“风水加术四两”,此
乃里湿太甚,故加白术,使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与麻黄同伍以祛表湿,使之表里并行,以增强利水消
肿之功.
  (功效)发越水气,兼清里热。
  (主治)
  主证:风水初起,一身悉肿,身热恶风,微微汗出,口渴或
不渴,舌苔白腻,脉浮数者。
  副证:骨节疼痛。
  (临证加减)
  1.肿甚身重,为湿邪重,加炒薏苡仁、苍术燥湿。
  2。头面先肿,或兼咳喘为肺气郁满,加浮萍、川贝母、杏
仁以加重宣肺行水下气之力。
  3.一身悉肿,小便不利,加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
  4。烦渴而小便少者,为热闭水道,加白茅根、甘草梢、琥
珀粉、滑石清热利尿。
  5.恶寒身楚,为寒邪偏重,酌加苏叶、防风、荆芥、桂枝

等以辛温散寒。
    6.咽喉肿痛,为风热上搏,加板蓝根、北豆根、桔梗、连
翘,清热利咽。
  .7.恶风汗多,为表虚失固,加生黄芪、防风、白术,散精
输肺,固表止汗,使麻黄、石膏得宣通水道之效。甚者加附子,
扶阳固表,且助白术逐水祛湿。
    8.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风气,下
焦脚弱,名《千金》越婢汤.
    9.取原方剂量工/8,合人桂枝汤原方剂量1/4。治表邪久郁
不解,兼有里热之轻证,症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l=i渴微烦,
脉浮大有力者,名桂枝二越婢一汤。L信寒论]
    10。本方去石膏、生姜、大枣、加杏仁。表散风寒,宣肺平
喘。治疗外感风寒之咳喘,痰白质稀,恶寒,无汗,舌淡红,苔
薄白,脉浮紧,名三拗汤。[和剂局方]
   11。渴与不渴之辨:主治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
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按本条证,若大可疑
者,然张仲景论病,往往有如此者。伤寒脉浮缓,身不疼,用青
龙汤;表有热,里有寒,用白虎汤;无表里证,用大承气汤,若
执守株之见,以为误字,为搀人,为结简,。为衍文,则全书中,
竟无措手处。夫恶风者,郁阳气于表也,不渴者,肌肉中有热,
而里无热也。自汗出者,肉中蒸郁之极乃汗出,犹阳明病多汗之
义.无大热者,亦肉中有大热,而表反不甚热也。此等疑似证,
若以后人之见,而观古人之心,则竟不能窥精微之所在,说者又
谓不渴当作而渴。愚谓此说尤非是,凡论中不渴者,不一而足,
是本当渴而反不渴.是以故渴不渴字面,以警人之匆匆不可看过,
更取上章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
如鼓,不渴,当发其汗。又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
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等文,
以玩索之,则疑义涣然冰释矣。[椿庭经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977]

    12.越婢汤方名探讨:方名释义,古今有四种观点:①“婢”
当是“脾”,传写之误,如章虚谷;②“婢”指“脾”,并非传写
之误,而是因为“脾”与“婢”有类似属性而借用,如成无己;
③越婢之名得于越国之婢,如钱天来;④“婢”为“痹”传写之
误,如南京中医学院张谷才。文中认为,四说皆不通,  “婢”乃
“卑”,“越婢”乃“越卑”之意,水湿重浊沉降,卑处多湿而有
“卑湿”之称,  “越”乃“散”之意,使水湿散发于上即“越卑”
之意,于此作注,于理可通。[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4,:49]
    工3.越婢汤合五苓散治疗急性荨麻疹合并血管性神经性水
肿:临床见症风团广泛,色红,并同时于其后数天内出现血管性
水肿,眼睑肿如卧蚕,口唇肿大突出,且兼全身水肿,甚或出现
腹水,腹水如鼓,尿量明显减少.或伴发热,微恶风寒。基本方
为麻黄、大枣、茯苓、生白术、桂枝、连翘、猪苓各log,乌
梅、泽泻各15g,生石膏30g,炙甘草6g。每日工剂,分3次水
煎服。[新中医,1994,(7,:51]
    越婢加术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8g  石膏25g  白术12g
甘草6g  生姜log  大枣log
  上6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散风,调和营卫。
  (主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小便自利,口渴,脉沉.
  (临证加减)
  1.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湿热痹:临床均有发热关节疼痛的症
状,伴有恶寒;疼痛波及肩、肘、腕、膝、踝、趾、指等关节,
尤以膝、踝、腕关节疼痛者居多;心悸亦为主要的兼症。以越婢
加术汤加减治之,以麻黄、石膏、白术三味为主。随其风、湿、
热之偏胜及所惧及之关节肿痛而加味,风湿偏胜者加防风、防

己、薏苡仁、赤茯苓;湿热偏盛者佐赤芍、秦艽、虎杖、忍冬
藤;上肢疼痛者加桑枝、桂枝;下肢疼痛者加牛膝、海桐皮。方
中重用麻黄、石膏二味,麻黄每剂用6~10g,石膏每剂用30—
60g,其他药味均投常用剂量。每日1剂。以1周为1个疗程,
若服药3天无好转征兆,即可改方换药。服药见效者,至少服用
2个疗程以上,以巩固疗效。
    2.本方加陈皮、车前子、茯苓、猪苓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3.本方加车前子、茯苓、泽泻治水肿。
    4.本方和桂枝加术附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根据虚实投与
越婢加术汤或桂枝加术附汤或二方合用之.
    5。本方治泌尿系统疾病,见血尿者加白茅根、仙鹤草,腰
痛者加杜仲,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阳虚水肿加制附子、猪苓.
    防己茯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防己9g  茯苓18g  黄芪9g  桂
枝9g  甘草6g
  上5味,以水1000ml,煮取200ml,分3次温服.
  (功效)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主治]
  主证:皮水,外证肤肿,按之没指,四肢肿甚而聂聂困动,
舌苔白滑,脉沉。
  副证:肢体欠温,不恶风,口不渴。
  (临证加减)
  1。水肿重者,加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车前子等,以
行气利水。
    2.下肢多肿,身重乏力,加大腹皮、.朱膝、木瓜,以行气
消肿。
  3.脾气虚水湿运化不利,加赤小豆、玉米须,以健脾利湿。

    4。临证以《金匮》防己茯苓汤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肾炎、
营养不良性水肿、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收到了良好效
果,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特点。[江西医药,1981,t+,:423
    5。疗肿患下水气,四肢肿,聂聂动,于本方中加生姜、芍
药各二两,白术三两,名木防己汤。阱台秘要]
    6.防己、茯苓、白术、桂心、生姜各四两,乌头七枚,人
参二两,甘草三两。为粗末,苦酒和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
服。治历节风,四肢疼痛不可忍者,名防已汤。[千金要方]
    7。论防己茯苓汤证的特点:本方证的特点是水肿病人四肢
聂聂动,聂聂是形容肌肉轻微跳动的意思。这种动风征兆的出
现,是因水气太盛,阴遏阳气流通所致。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
郁极而动,所以出现动风现象。此与肝阳化风,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欲镇其风,必通其阳;欲通其阳,必利其水,
故以防己、茯苓利水,桂枝、茯苓通阳。茯苓一身而兼二任,故
其用量较其他药加倍。险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3
    甘草麻黄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甘草6g  麻黄12g
  上2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温服lOOml,被覆汗出,
汗不出再服之。
  (功效)和中补脾,宣肺利水。
  (主治]一身面目悉肿,腰以上肿甚,口干不渴,无汗,恶
风寒,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薄,脉浮紧。
    (临证加减]
    1.生甘草与炙甘草不能互为代用:从文献、现代研究及临
床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生甘草与炙甘草的药性和主治方面的不同,
指出生甘草与炙甘草不应在调剂时互为代用,以免影响汤药质量
及临床疗效。[中药通报,1988,c9,:50]

    2。本方临床应用:甘草麻黄汤虽然调节里水,但常用于喘
息发作,顿服之立刻轻快。顿服量:甘草2g,麻黄3g。先煎麻
黄去上沫,再人甘草煎之。[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增补改订R6..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3:454]
    3.治诸风湿及伤风,伤寒,头痛,并治疗疮,一切肿毒,
手足疼痛,风痹不仁。即本方炒微黄研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
盅半,锅内滚一大沸,凉、温服,盖被暖,不透风,汗出为度,
仍要谨慎风触,遂无重复,名走马通圣散。[秘传经验方]
    4.主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方,即本方麻黄
去节,甘草炙,皮水用之良,名麻黄汤。
    5.本方加桂枝,水煎服,治寒湿腹胀,身重身冷无汗者,
名甘草麻挂汤。[脉因证治]
    麻黄附子汤
    (附:杏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9g  甘草6g  制附子9g
    上3味,以水700ml,煮取250ml,温服80~100mI,日3次。
    (功效)温阳发汗,化气行水。
    (主治)一身悉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
苔白滑,脉沉小。
    (临证加减)
    1.小便不利者,加桂枝、.茯苓,以温通利尿。
    2。水肿甚者,加白茅根、浮萍、防己,以消肿利水。
    3。本方加桂心、生姜,亦名麻黄汤。治风水身体面目尽浮
肿,腰背牵引髀股,不能食者,名麻黄汤。[外台秘要]
  4.麻黄、附子、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各等份。水煎
服。治肾阳不足之中寒证,症见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
掉,突然眩晕,身无汗,脉沉细强紧涩者,名麻黄附子汤。[杂病

源0E犀烛』
    杏子汤:即风水“脉浮,宜杏子汤”。此方已散佚,历代医
家和当代医家看法有多种。吴谦等认为是“甘草麻黄汤加杏子”
(《医宗金鉴》);尤在泾认为是麻杏甘石汤(《金匮要略心典》);
曹颖甫认为是麻杏薏甘汤(《金匮要略发微》),魏念庭认为,以
辨证观之“内水湿而外风寒,其挟热者,可用麻杏甘石汤也,如
不挟热者,莫妙于前言甘草麻黄汤加杏子,今之三拗汤矣”。今
人王庭富氏赞成魏氏之说,如风水,肺热重,发热恶风,浮肿而
喘,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滑,可用麻杏甘石汤,以宣肺清热;
如风水,表里无热象,浮肿而喘,舌质淡苔薄白津润,脉浮紧,
则用三拗汤,以宣肺散水而平喘。险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例
    芪芍桂酒汤
    (又名:黄芪芍桂苦酒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黄芪15g  白芍9g  桂枝9g
    上3味,以苦酒lOOml,水700ral相合,煮取300ml,温服
lOOml,日3次。
    注:苦酒者,“古人称醋曰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
醯,即人家家制社醋是也,亦即镇江红醋。醋之劣者,即白酒
醋,各地皆是,总以社醋入药。”应从此说。
  (功效)调和营卫,祛散水湿。
  (主治}
  主证:身体肿重,发热,汗出黄色粘衣,口渴,舌质淡苔
白,脉沉无力。
  副证;身体疼痛,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汗出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或合玉屏风散以固表
敛汗。

    2。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以益气固摄.
    3.肿甚者,加车前子、茯苓,以通利小便。
    4.小便不利色黄,加金钱草、虎杖,以利尿除湿。
    5。烦热,加栀子、黄柏,以清热除烦。
    6。黄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黄汗的本症是“汗”,汗出沾
衣,色正黄如黄柏汁,所以称之黄汗。如果没有汗出,或汗出不
黄,就不能称做“黄汗”。黄汗的脉象沉或沉滞;外症身热或身
不热,两胫冷,四肢头面肿而冷,状如周痹;内症胸满,口多
涎,胸中窒塞,不能食,反聚痛,晚上烦躁不得眠。论其病因,
《金匮》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人得之”一语为总括。论
其治法,则《金匮》以所出两方:一是芪芍桂酒汤,二是桂枝加
黄芪汤而已。虽然用方少,论述简略,但若反复推求,其中仍有
不少精义。[金匮篇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
    7.关于黄汗的辨析: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染衣的症状,后
世医家往往将黄汗混同于身目发黄的黄疸,如《脉因证治.黄疽
论》说。“黄汗之证,眼白皮,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
《医学心悟》进一步肯定说:“出汗染衣,名曰黄汗,皆阳黄之类
也。”肯定黄汗是阳黄的一种。但实际上黄汗与黄疸不尽相同,
黄汗可以是阳黄的症状之一,同身目发黄并见;也可以反汗出染
衣而黄如柏汁,而身目并不发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853
    桂枝加黄芪汤    .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9g  甘草6g  生姜
9g  红枣lOg  黄芪6g
  上6味,以水800ml,微火煮取300ml,去滓,适寒温,服
lOOml。啜粥法与桂枝汤同。
  (功效]调和营卫,逐湿走表,助阳散邪。
    (主治]
    主证:发热而胫冷,身体肿重,汗出色黄,舌淡苔薄润,脉
沉迟或脉浮。
    副证:发热恶寒,身困(肌肉牵动),腰以上汗出,腰以下
无汗,腰髋无力而痛,蚁行感,病势重则不进食,烦躁,小便不
利;或发热、恶风、汗出等表证。
    (临证加减)
    I.黄汗之治疗,后世有发展,在药物方面,除选用上述黄
芪、桂枝、白芍、甘草等以外,常根据病情,适当配伍茵陈、山
栀子、黄柏、白藓皮、防已、赤苓、木通、淡竹叶等,以增强除
湿清热之功。
    2。如外感表虚者加白术、防风,即与玉屏风散合用,以增
补气固表之功。
    3.伴有自主神经失调,心烦重者,合甘麦大枣汤或合百合
知母汤,以调协阴阳平衡。    .
    4.吴兰(板蓝根代)、芍药、麦冬、桑白皮、防己、白藓
皮、山栀子各六分。治黄疸身肿,发热汗出而渴者,状如风水,
汗出者衣皆黄,黄汗,名吴兰汤。阱台秘要]
    5。黄芪、赤芍、茵陈、石膏、麦冬、栀子、竹叶。治黄汗
病,身体肿,汗出而不渴,其汗沾衣,黄如柏染,名黄芪散。呔
平圣惠方]
    6.本方加当归,倍芍药,为痘疮及诸疮疡之内托剂,若加
反鼻(蝮蛇霜)其效尤捷,名归芪建中场。
    7.桂枝加黄芪汤证治辨析:卫阳、心阳已伤,外来之水湿
由汗孔人者,停于肌腠,犯未诸彻,纯用补敛,必致留邪为害.
治宜以益气通阳,解肌化湿为主,如桂枝加黄芪汤之类,用桂枝
汤和营以解肌,加黄芪以益气,啜粥、温覆以助药力,而取微
汗,俾余湿与汗俱去,汗出而阳不伤。黄汗证之腰以上汗出,腰
以下无汗者,水湿停聚,卫阳不得通行,服之最宜,服后如虫行

皮中,汗遍出而疾愈矣。此方盖为虚实夹杂者设也!《金匮》黄
汗治法,惟用益卫和营,解肌通阳之方,不必发汗利水为能事
也。[金匮篇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又名: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生姜9g  甘草6g  大枣
12枚麻黄6g  细辛6g  制附子6g
  上7味,以水700ml,煮取200ml,分温3次服。
  (功效]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饮散痞。
  (主治)
  主证: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骨节疼痛,心下痞
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舌质淡,苔细白而滑,脉沉迟而细涩
无力。
  副证:或矢气,或遗尿。
  (临证加减]
  1.脾虚呕恶者加法半夏、陈皮,以行气止呕。
  2.手足不温者重加制附子分量,以温阳行气。
  3.兼气滞者加香附、木香,以行气消滞。
  4.食少纳差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5.试论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与小青龙汤的区别:按此方则
小青龙汤之类方,但彼则外邪兼水饮,此则水饮中结气,乃运胸
中之阳,而疏水饮之剂。对看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则义了然
矣.金鉴以为温养营卫阴阳,发散寒邪之气,是惟语表而不及
里,犹似隔一层。[椿庭经方辨.日本名著出版社,~9823
    6.桂姜枣草黄辛附汤治疗“心下软”;本方的腹证虽为“心
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但自古以来,多有异议。临证用本方
治疗呈心下极软腹证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使发作减轻及全身症状

得以改善。[国外医学.中医药分册,1989,《2,:55]
    枳术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12g  白术6S,
  上2味,以水500ra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
  (功效)行气散结,健脾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坚大如盘,食少倦怠,苔白腻,脉沉弦。
  副证:呕恶肠鸣,或呃逆噫气。
  (临证加减)
  L本方证若偏寒者,加良姜、香附;呕吐吞酸者,加吴茱
萸、黄连或加乌贼骨;呕吐痰涎者,加陈皮、半夏;肠鸣切痛
者,加生姜、半夏、大腹皮、香附等。
  2.痞闷加陈皮;气滞加木香或沉香曲。
  3.小儿脾土素虚,土不生金,影响脾气,症见气短懒言,
神疲乏力者,加党参;如纳呆食少,加鸡内金、砂仁;如大便酸
腐,加槟榔、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
    4.枳术丸源流及其变方:略述了该方之源流,并分别述其
常用变方橘皮枳术丸、半夏枳术丸、橘半枳术丸、曲蘖枳术丸、
木香枳术丸、香砂枳术丸、木香干姜枳术丸、木香人参生姜枳术
丸、三黄枳术丸、消饮丸之出处、组成以及主洽等。  [中医杂志,
1980,(5):683
    5。枳术汤证的研究;本方证接上方之后,亦属气分病范围。
枳术汤方后“有腹中软即当散”一句,可证明属气分证。旋盘即
是圆盘。气虽无形,然气滞则水不行,可积水成痞,故云水饮所
作。欲利其水,必行其气。枳实,行气之要药,白术佐之,更能
发挥其“长肌肉,利五脏,益气”之作用。若白术与枳实用量互
易,则壅补守中,未见其利,反见其弊。故张洁古之枳术丸,只

宜于轻症缓症。[金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
    6.枳术丸(汤)治胃下垂,方为枳实、白术各50g。肝郁
气滞明显者加柴胡、佛手、郁金等;脾胃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茯
苓、怀山药等;脾胃虚寒者加干姜、党参等;脾胃郁热者加黄
连、吴茱萸等;湿阻脾胃者加川朴、苍术等;纳食减少者加山
楂、神曲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柏子仁等;大便溏薄者加怀
山药、煨葛根等.症状改善后,以枳实、白术减量巩固治疗。[浙
江中医杂志,1991,(10):]
    7.枳术丸加味治疗小儿肝脾肿大:方由白术、枳实、三棱、
莪术、三七五味药组成,捣末过筛,周岁dxJL每服3g,每日2—
3次。据此周岁以内小儿酌减,周岁以上小儿酌增。疗效颇著。
[新中医,1992,(6):20]
    8.白术二两,枳实一两。制水丸,每服二至三钱。治脾胃
虚弱,饮食不消,心下痞闷,名枳术丸。
    李东垣曾将此丸剂衍化成若干消导之剂。如《内外伤辨惑
论》以此丸加橘皮一两,名橘皮枳术丸.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
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此丸加大麦芽、神曲各一两,名
曲蘖枳术丸,治为人所勉劝,强食之,致心腹满闷不快;此丸加
木香一两,名木香枳术丸,能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此丸
加半夏一两,名半夏枳术丸,治因冷食内伤;此丸加黄芪二两,
黄连、大黄、神曲、橘皮各一两,名三黄枳术丸,治伤肉食湿面
辛辣厚味之物,填塞闷乱不快.其他如木香干姜枳术丸、木香人
参生姜枳术丸等。
    9.枳实、厚朴、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治胃家有痰,
兼有食积者,名枳朴二陈濯汤。
    10.枳实、大黄、槟榔、厚朴、甘草、木香.治积热肚腹满
硬,痛久不止,大便实,脉数而渴者,名枳实大黄汤。
11.枳实、赤茯苓、甘草、半夏、桔梗。治伤风外寒,胸满
气促,咳嗽,甚则吐痰夹食,名枳实汤。

    12.枳实、生大黄、槟榔、厚朴、连翘、黄连、神曲、紫
草、山楂、木通、生甘草。治伤寒兼湿,湿遏化燥,内夹食滞,
症见斑疹,不能速透,大便秘结者,名枳实导滞汤.
    13.木香、砂仁、枳实、白术。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用于
脾虚气滞,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溏软,名香砂枳术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