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婆笑话之五一袋子公章

 LOVE天使的外婆 2013-01-21
                          外婆讲笑话之五:一袋子公章

                                         LOVE天使的外婆
 
 
        有朋友问:外婆,你是不是搞错了?公章应该说是一枚,或者一颗,说一个都可以。你怎么说是“一袋子”?哪会有那么多的公章啊?   
        是啊,正常的年代,正常的情况下,哪会有公章扎堆儿的事? 可是在那个不正常的年代,不正常的情况下,真的就发生了这样荒唐的事儿。   
        记得那是运动刚刚开始的那会儿,各地的ZF派摧毁了“ZCJJ ” 的司令部,从老干部的手里夺了权,当时各地的党政组织一下子都瘫痪了。 我们这儿地方不大,消息不太灵通,那“权”,一时还没人去夺。 几天以后,有一伙ZFP感觉不对了 —— 已经一声令下了,咱们怎么还不动手?这不是没有跟上+++的伟大部署吗? 不行,得赶快行动!要不那权要是被别人夺了去,岂不是革命要倒退、国家要灭亡、民族要遭殃? 那可不行,咱们可不能干那“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可是,权是什么呀?权在哪儿啊?怎么夺呢?大家犯了嘀咕。 这时,一位很有见识的人物YANG X X(原谅本人不能披露其真实姓名。因为此人曾经被划定为“三种人”,接受过教育了。再说,人家也是有隐私权的)发表了高见。 他慢条斯理地说:“那出评戏《夺印》,你们有没有看过?”  看过呀,那哪能没看过?全国人民都看过! “都看过是吧?那你们想想看,印,是什么?”  这位老兄没虽学过教育学,可还挺懂得“启发式”。 噢,大家恍然大悟 —— 对呀,印,也就是公章;那公章,不就是权!  经过一番推理论证,终于搞明白了权是什么,决定了怎么去夺权、到哪里去夺, 最后,又确定了夺权的时间。时间就定在了当天的午夜时分。因为在夜里行动,才更体现当时形势的“严峻和险恶”,也不致被其他的“GM” 战友抢了头功。 当时,那位有见识的人物自然就成了这次行动的领导人。 最后,领导人给大家分了工,谁去县委大院,谁去政府大院,谁和谁,领着谁和谁,去哪些局那些股,安排得是有条不紊、头头是道。 临了儿,还强调了两点:一是革命要彻底,党政工青妇,工农商学兵(哦,对了,这个兵,是指民兵,可不是解放军),一个不能拉下,不能给资产阶级当权派留有任何的权利; 二是,准备好收装大印,也就是“权利”的家伙式儿。对呀,那大印肯定不是一个两个三个,可究竟是多少呢,谁也说不清。反正多带袋子就是了。 强调一下,那个年代可没有方便袋儿,也没有几家有旅行袋儿,家家户户呢,都有米袋儿跟面袋儿,那就米袋儿跟面袋儿吧。   
        那是一个月高风清的夜晚。 一伙成人“ZFP”带着一伙年少的“HWB”小将 ,席卷了全县除公检法和铁路部门以外的所有权力机关和群团组织的领导办公室、财会室,以及档案室,收走了大大小小无数枚公章。    
       后来,具一位参与人说,当时找不到开大门的钥匙,不少人都是翻墙而入的,胆小的、不灵巧的,都是从“流水洞”钻进去的(注意,我没用那个词儿)。   
       朋友们,大家可以想见,当时我们这里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全县所有工商银税等等等等权利机构全面瘫痪;供电系统不能供电,几乎所有工业生产线全部停产;不少的粮店不能卖米,饭店不能开张......   
        而那些夺权者也面临了十分尴尬的处境 —— 他们拿在手里的宝贝公章,就如同是块块炭火,只只刺猬,烫的慌扎得慌!什么用都没有, 交又交不回——哪有人敢收!   
        好在那尴尬的局面,很快就被控制了。 三级军管会及时介入,才使得损失控制在了最小的程度。   
我当时只有十五六岁,上不了学每天在家当逍遥派。 只记得那天夜里狗叫得特别厉害,好像全城各家各户的狗都在叫,差不多叫到天亮。 平时,哪听过这么多的狗叫?叫得人是心惊肉跳!  
        当时为了控制影响,老百姓并不知情。 很多天以后街头巷尾才开始传言。 我呢,知道得早一点多一点,是因为我的两个舅舅,当时都在大院里上班。至于那些细节是怎么知道的,我更有别人没有的渠道——我的一个亲属是刻字印业经理部的领导。 他后来说,那些天,他们三班倒,歇人不歇刻字刀,在军代表的监督下,他们完成了好大一批公章的刻制任务。   
       我的故事讲完了。 本人所讲的虽是“故事”,但也确有原形。如果有人到我们这里来作客,你只要问起,每一个六十左右岁的老人都会给你讲讲这个故事(老年痴呆者除外)。 但我得声明一点,本人绝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我所讲的就是我们这里的事,不对本城以外的同类事件负任何责任。 如果有人对号入座,更与本人无关。呵呵......
谢谢收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