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书法中的线

 鸟语花香香 2013-01-22

传统书法中的线

 传统书法中并没有极明确的线观念,这是由于古人在书法中不能脱离文字的思想决定的。虽然如此古人对于线的认识,还是有着很高的境界,“锥划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是现在被引用最多的证明,古人对于线条理解的依据。这些说明了古代书法高手对线有了感觉上的需要,不过这并不说明古人对线有了像笔一样较为准确的认识。这里,我们无意探讨书法史上对线认识的沿革,而是想通过现在观念对于传统书法中线进行理性认识。

    楷书的线

    唐楷对书法基本笔划,进行了标准化。这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书法基本技巧理论,我们分次演述如下:

    永字八法。把楷书笔划分解为八种,如果我们抛开笔划意识,其实基本笔划只有以下几种:

一、横法:竖法其实是横的竖写法,撇法其实是横的斜写法,不收尾,渐次变细。撇不是写弯的而是直的,这点在书法中是一种微妙体现,书法中似曲实直,似直实曲的东西很多,所以康有为有笔从曲处还求直的论书诗,大有深意。

二、转法:转法其实是横竖的连写法,这在楷书诸体中皆无异义,唯独颜体复杂,在转法中有暗过法,外拓法,借助了篆书和行书很多笔意,尤难把握。点法其实是露锋出笔的一种写法,严格的楷书点也不露锋如同竖法,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斜竖与一个直竖的连接。

三、钩法:钩法较转法复杂,在转后加提锋收笔,唯顔体变化较多,加转按再提,归为中锋出钩,难度很大。

四、捺法:捺法是楷书中最难的笔法,需一波三折,古称浮鹅,极尽曲折的能事,柳赵体势痕迹最为明显。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发现,楷书所谓笔划,是沿循一个从易到难的线的变化规律形成的。不管古人的这种笔划也好、线条也好形成规律是出自偶然,还是必然,总之事实是这样严谨的形成了一个体系,下面我们再展开去分析。

    横法:横是书法中最基本的线,何绍基曾说书法无他密,惟横平竖直而已,可见横平竖直中大有深沉,那么横法的道理是什么呢?它在书法线条审美演变的过程是什么呢?

    我们先说楷书的横:

    楷书的横是在三段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五种基本技巧,组合书写所形成的。

    三段论是唐褚遂良提出或发展的,线条由起行收三部分组成,这个思想的提出把漫无边迹的线,变成了一种有思想有秩序的产物,三段论产生不是偶然的,如果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就知道九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特定的指向,其中三做为事物的阶段更是一惯使然,易经中六爻就是阴三阳三,我们姑且不论这里的哲学思想只是想说明书法中基本思维是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

    三段论把线分为起、行、收三个部分,因此衍生了用笔在三个阶段的变化即五种基本技巧。

(一)        起笔部分的藏、顿:

    什么叫藏为什么要藏,今天首师大一些欧阳中石先生的弟子们,因为尊碑,仍然认为藏锋是文人的迂腐,没有魏碑落笔直抒的洒脱,我以为这是一种粗俗的误解。

    什么是藏,这里首先要明确中锋,侧锋。中锋侧锋是用笔的根本,我们所谓书法的用笔,最基本的是指调转驾驭笔锋的能力,这如同使刀用刃,使枪用尖是一个道理,笔锋就是书的尖部,笔锋的走向对线条产生影响。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线条痕迹只有左右对称,才能显得线条饱满,充满质感和立体感,要想获得这种效果,笔锋即尖部必需处在线的中间,如果线条和书写方向是直的即为中锋,如是成角度的即为侧锋,中锋运笔写出的线条圆润而饱满,侧锋运笔写出的线条方厚而险峻,由于笔锋处于中间,中间的墨色较为浓重,墨含一线,线条的立体显现出来。老练的书家写出的线,中间实,两边虚,中间润,两边枯,立体效果就更明显了,这样的线条才是书法中对线的质量的最基本要求。

    有了中锋、侧锋的意识,我们才知道藏锋的作用,由笔毛的形状所决定,落笔时的笔锋往往是斜的,需要通过一个微小的动作进行调整,所以藏锋也可以理解为调锋入笔,这就像牵缰绳的手,由于马头在晃,要对缰绳进行微调,马头向左,手就向右拽,马头向右手就向左拽,也象开车时把握方向盘。在书写过程中锋是要随时调整的,以保证锋的可控性。

    所以藏锋与书写方向往往相反,古人有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之说。同时藏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保持线条的完整性,在三段中的开始阶段就要有处理,如果不藏入笔处必有虚尖,则有尖刻、浅薄、暴露,这样与传统审美不符的特征,所以汉朝蔡邕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魏碑的露锋实际就是粗旷的特征,当时并不被士大夫所容,今天的审美发生变革后,才被推崇,另当别论。但如前所述藏锋的真实目的是调锋,并非为藏而藏所以即便魏碑,也不能没有调锋过程,只是不精细而已,少调硬写追求金石效果,在审美意象上就自然存在争论。基于此,我们看篆书,隶书,总凡用笔去写都要会调锋,没有驾驭锋的能力,下笔硬写,过去被卑为砍字。

    藏锋写时我有一个比喻,当如蜻蜓点水,藏锋技巧很难,千变万化,可产生在起笔,也可产生在相连的笔中,缠绵委婉,但是它不主要是在纸上产生痕迹,除非高手,借藏锋,顿笔之间出现效果,所以一定要写得如蜻蜓点水若有若无,只是在调整,不能笨拙的实写,留下一滩墨迹。

    藏锋也是楷书向草书过渡的笔法,由于锋的调转笔势盘环流走,就如同行草书的盘带,所以没有坚实的调锋技巧,楷书向草书过渡时,势必出现问题,当然熟炼驾驭笔锋,似蜻蜓点水,轻灵自如且能千变万化非一朝一夕之功,最好有名师指正。

 

                             顿

    顿是线的起始笔,这个动作在篆书中是没有的,篆书中的起篆是藏锋后的圆转,从隶书(八分)开始,或者也可以从方笔起笔的篆书开始,顿笔就形成了。从方法上看就是顺势往下一切,我形容这个动作的意象应如小鸡啄米。

    小鸡啄米是指此用笔下笔应该肯定而有力,不过这种力度要富有弹性简洁干净,不能过分停留和迟滞。作为初始笔,起笔的顿包含了很多技巧,在三段中,线的起笔处和收笔外是技巧部分,而行笔处是功力部分,这是书法线处理的基础。顿笔的技巧都包括什么呢?

    1、按的技巧,一支笔基本的运用技巧是提按,笔的用笔辐度,是指笔的展度,即从笔锋(尖部)到笔根全部铺开所能达到的最细程度和最粗程度。过去古人认为一支笔所能写的最粗线条不能超过笔毛的直径,现在书法早已大大超越了古人的认识,但是不可能超出笔的极限。最细笔当然就是锋尖的细度,最细笔与最粗笔之间的领域,就是书法的表现空间,作为一个书写者要能自如的驾驭笔,使之能够灵活的在这一空间进行转换,办法就是能在提按中控制粗细顿笔就是练的按这一技巧。

按笔要练到自如,随意控制笔的深浅辐度,表现出线的粗细。这里要注意指腕的运用,在用笔中灵活,异常关键,为什么要用腕,关键是腕的灵活性和运转辐度适中。划一个四寸的圆,用腕带笔很方便,用指就难以操作,用臂则需要牵运全身,所以以腕为主兼用指臂是用笔的重要环节。许多爱好者,始终不能打开腕部,使用笔受到了很大限制,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指压腕行,用腕驾驭笔,用指去压笔是力量和运转的两个基本方法。用腕驭笔,笔管就会盘旋起来,形成笔走龙蛇之势。而用指行笔,笔管好鸡奔碎笔,来回小辐摆动,十分局促;用臂行笔,笔管不动,周身乱晃,笨而不稳,失去沉雄之气,只有气沉丹田以腰提力至背,以浑身之力压于大臂传导至小臂,贯于指,行于腕带动全身,拔于脚跟,才是用笔之本,意同气功、太极,妙承古人文化,且合科学规律。

    2、势的理解和处理

    承上所述,顿笔是用腕切的,而不要用指切,不是一味排斥指的运用,而是要以腕为主学会运腕。

在顿的过程中,入笔的角度和指腕的结合可以使入笔形状出现许多变化:一般的斜切,入笔右顿;直切入笔直顿:方切,藏、锋后一笔顿下;圆切,藏锋后转笔缓顿;长切,顿笔辐度长,短切,顿笔辐度短,这些基本顿法,再配合方圆长短,各种角度的组合,还有不藏露锋等等变化繁多,幻化成丰富的线形。

什么是势呢?这是许多书法爱好者很难理解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白的认定势就是角度和由笔画、结构因角度而产生的方向,趋势感觉。比如悬针笔划的末笔如枪尖一样锐利,所形成的感觉是一泄千里,往下的趋势延展性很强。再比如一个横的倾斜角,就会造成这一笔划的不稳定性,而底下补一个点,就找平了,这个横所产生的不稳定感觉和点横一起组成的稳定感觉都是势。

    所以说势的理解并不是很难,关键在处理。字势与字场,是我经常提的观念,所谓字场,就是每一字,每一笔划,所产生的影响力。势、场往往同时存在,平的没有斜的影响力大,平的东西四平八稳,不会对周边产生太大影响,而斜的东西要倒下去,势必对旁边影响很大。势、场在结构和章法上应用更为广泛。但是其基本感觉要在楷书中建立,否则就会根基不牢。

    在横当中,为了便于阐述,藏锋如果理解为一种技巧,那么顿笔就不仅是个技巧,而要产生形迹了,所以有时把藏、顿理解为一个环节的两部分,因为藏的快慢也会在纸上产生影响,当然顿更重要。对藏锋没有深刻认识的人,往往忽略此笔法。记得年轻时有一次写书法,周围人都觉得这孩子写得平常,一位在地区当过校长的老先生说,你们懂什么,这叫埋锋笔,笔笔埋锋。其实晚清民国,馆阁体还是大讲唐人正统笔法,直至魏碑泛开笔法之论,也就各有千秋了。所以我们要说楷书与魏碑大相径庭,在笔法上即有分野。楷书的处理要复杂的多,颜体的顿笔是借篆书藏锋裹一下笔(转锋及讲篆隶时就可明白)再顿,欧体则是藏完即顿,柳借于二者间,除此不同之外,大体变化就如目前所述看顿的技巧了。

    顿笔是一种表现。艺术表现,从顿笔开始就可以看出门派风格的不同,前面提到表现和技巧是有不同的。技巧是共性的东西,表现则有风格,在三段论中,起笔收笔是风格是表现,而行笔往往是技巧功力的体现,当然这是就初级水平而言,至高极则表现和技巧融为一体了。在此我们再强调一下节奏,藏顿的蜻蜓点水和小鸡啄米,节奏转换要鲜明,接下来的处理也一样,虽是一横也要形成一个乐章体现艺术所展现的韵律美。所以在书法中大到篇章,小到点画无不韵含着哲学、美学、书理、力量、节奏,质感人性等丰富的内涵,我们在学习书法中,必须从一开始就逐步进入美的、文化的、哲学的具有中国思维的艺术殿堂。

   (二)行笔部分

    三段论的第二部分是行笔部分,顿笔之后一个关键是转腕或顺势调锋,使中锋保持住,否则顿后容易形成偏锋。顿后接行笔要自然流走,不要脱节,常见的问题是钉头或扁旦,所谓钉头就是起笔处形成疙瘩。

    行笔初级阶段主要是要练出行笔的沉、稳、匀三种功夫,这里我们擬定的意象是重车辙,所谓重车辙就是载重物的独轮车所行驶的感觉,也如同刀刻金石的感觉。古人讲力透纸背,就是指笔锋之力穿透纸张,而不是说墨黑过去,力透纸背除了意象外,具体要有两个关键技巧:一是指压腕行,大臂压小臂,写字如果小臂高于大臂就形成端笔力不送达,大臂高于小臂力量自肩贯下,十分通畅。指压腕行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书法要以腕为主,用笔不同腕,提高技巧水平,如同登天,因为腕灵活,指有许多辅助作用,这里就是一方面,指管力量,用指压笔,往下狠压,指压腕行是力量处理的一个基本方法。许多书法家爱用厚纸夹宣,就是笔势雄强之后,薄纸耐不住力易破,初学也应用厚纸等到有了相当水平,意到空悬,可以虽纸悬空,书写有力而纸不破。

    二是逆笔涩进,逆笔就是笔管的方向永远与书写线条方向相反,右行笔左,下行笔上,形成对抗力更易表现力量。反之顺行谓之拖笔。右行,笔也向右拖出是为笔病,写出的线条乏力多病。涩行过去也叫淹留,相对于滑畅,就是行笔要迟慢与纸产生磨擦,徐缓的涩行,也是为了表现力度。但是涩行是相对的,有可能出现臃肿,涨墨,迟滞等问题,弄巧成拙,反而使线条乏力,所以涩行要掌握好,练习时不妨请高手掌眼,不要炼出病态。

    避免的办法主要是炼出稳劲和匀劲,指压腕行,逆笔涩进炼的是沉劲,除此之外,要炼稳劲和匀劲,线条要写得匀,要写得匀就得手稳,横写出来,从开始到终端都要保持一致,前粗后细叫鼠尾病笔,中间粗两头细叫螳螂肚,也是病。前后保持一贯,只有多练,需旬月之功,匀稳练得不错的程度,要能写指宽粗横也能稳匀;写菲叶细的细横也能稳匀,练拉笔如同学小提琴拉琴,也如画素描的排线,非下功夫不行,无法智取,所以行笔最见功夫。

    行笔虽是笨功夫,却是书写终身不易的格调,功夫深,俗称笔健笔头硬,无论写行草篆碑都雄浑有力,就连牵丝引带也稳健有力,如果功力不深,写出的线条就会乏力浮软,尤其行草,就会不堪入目,徒能欺世而已。

   (三)收笔部分的起收

    同样收笔与起笔都是表现技巧的部分,起笔体现了用笔重要技巧之一。按收笔则体现另一重要技巧,那就是提。与按相同,提笔要能从笔的根部用到尖部,就是说不论笔锋按得多深,提笔也要提的起来,且要能驾驭自如,即提到笔的锋端,用笔能提的起按的下,技巧就有一定提高了。

    所以收笔部分的起,就是在行笔过程结束后,把笔锋提到尖部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比喻如惊鹤回首。当鹤受惊回首时,仍是稳稳的转头,当我们行笔到要收笔的时候,必需稳稳地把笔提起来,锋自然收拢。

    一个线条最后阶段是收笔,我们比喻为还锋抱气,收笔要做最后的整形工作,在起笔收摄住锋后,继续下顿回首,这时要做处理,是方收,是圆收,是裹住,还是稍露,可以收成各种变化,首尾呼应,这里除了变化还要注意几点,一是首尾呼应,这里指的不仅是起笔收笔都有变化,还应该变化的格调一致,顿是方,收也是方,顿是圆收也要圆。二是首尾变化,这个比较复杂,随着对书法的深入理解,会有所认识,三是收笔往往是整个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需要在后面讲结构时,随着结构的理解,逐渐提高收笔的认识。

    以上我们讲了线的认识,这是书法中的一些基本审美,以及中国文化对于美的理解,这里总结一下主要有几点:

   一是三段论,中国文化起行收的观点贯穿所有领域,这也是易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体现。

   二是和谐论:中国文化中对和谐的认识很重要,体现在线上就是三段和谐。

   三是含蓄论:中国文化讲究含蓄,蔡邕所谓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是也。

   四是变化论:中国文化讲究变化,从“易”字可知(后文附有“易”解人生),所以小小一根线,有节奏,力度,技巧,质感等等变化,变化中还有变化,丰富多彩。

   五是对立统一论:线中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反其道而行之,皆是对立统一的体现。

   六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以上种种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线的处理都是人性的展现和人对美的认识。而不是机械的非人性的东西。

   七是天人合一视点:既书法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哲学审美人性与技巧的高度统一,在这里没有孤立的东西,而是互为补充,互相联系。

   八是书法中层次论:由于我们讲的是书法中的第一步,所以有些东西未能展开实际是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下一个环节的基础,我们所说的横是所有笔画的基础,而笔划(真正应为线条)又是结构的基础,结构又是章法的基础,章法又是墨法的基础,楷书又是行书的基础,行书又是草书的基础,这在我们后面的论述中会讲行更清楚。

   九是开放包容的观点:书法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又具有广阔的外延,她能包容进很多东西,也可以开放的接纳很多东西,这也将随着对书法理解的深入而越来越清晰地看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