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导学,促进美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福安师范附小陈瑞清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从学生自身的个性爱好、生理心理、衣着打扮、游戏活动等诸多方面,深入研究、发现、挖掘学生资源,引导他们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拉近他们与美术课程的距离,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资源就在身边。只要拥有发现的眼光,正所谓“资源无处不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从问题启发的角度,以疑导学,促进美术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一、个性是最宝贵的资源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的灵魂。教学中,特别在美术技能技法方面,学生存在着某项优势,有的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并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如,有的擅长线条,有的擅长色彩,有的想象丰富,有的表现写实,有的擅长信手涂鸦,不计造型准确,有的每线计较逼真。在教学实践之中,面对众多异彩纷呈的美术风格,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双慧眼,让这类特殊的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亮点,积极鼓励,引导他们继续沿着已初具备雏形的个性美术风格发展下去,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并以其典范影响他人,成为学习的宝贵资源。
1、问题:如何尊重个性有效引导?
四年级学生王宇,他和不少小朋友一样非常崇拜日本动漫形象“奥特曼”,可以说简直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了。大约从幼儿小班开始,他不厌其烦地大量描画奥特曼,几乎不画其他画,他的奥特曼画稿有一大叠,足有半米高,所画的奥特曼造型各异,动作夸张灵动,细节生动,线条疏密有致,随手就来,拿笔就画。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怪癖”,我就顺藤摸瓜,打破常规,很多时候的美术课,我都是让他去创作奥特曼造型的,成为班上出了名的“奥特曼画家”。
后来,在这基础上,我结合他所塑造的形象特点,进行深入引导:奥特曼最喜欢什么?他经常在哪活动?你喜欢奥特曼的理由是什么?……先让他把文字故事写下来再来编绘有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结果发现,他画出来的作品越来越有深度了,不仅画得形象,而且情节编写得也很生动。
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他学习给“奥特曼”形象的画面配上背景陪衬物以及画面上的次要角色,并且告诉他:只有主角没有配角的画面是单调的,缺乏生趣的。在我鼓励和引导下,他也渐渐从仅仅喜欢奥特曼的“怪癖”之中摆脱出来,对画其它景物也渐渐产生了兴趣。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了一大批这类特殊的学生,有的擅长画变形金钢,有的精于仙女、公主,有工于神妖、鬼怪,有爱画汽车、轮船,有的侧重鱼儿、恐龙,有的偏向武士、武器等等,针对这类学生我是如获珍宝,爱护有加,他们在某个领域所形成的高超技艺,甚至成为我学习的对象。在美术教学中,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精神的鼓励和物质的支持。在这类学生的带动影响下,其他学生也径向摹仿,又诞生了许多某种造型的专家了。
2、问题:怎样才能做到多元个性的互补?
学生的个性是多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社会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才,美术也需要不同个性的风格。合理利用不同个性,使立成为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借鉴,相得益彰。
二、关注时尚资源
问题:如何扑捉兴趣资源?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我们不时听到虽然,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在童年时代,孩子们都会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时尚游戏和流行活动,这些共同兴趣爱好,能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孩子们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及时发现、捕捉这类信息,及时将这种大众化的活动与课程设置紧密联系起来,构成成新的课程资源,由于符合学生的身心需求,此类的课程资源势必会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并产生集体效应。
春天到了,养蚕是孩子们的普遍兴趣,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将这种宠物带到学校细心呵护,认真观察,有时甚至会忘了上课。一次美术课前,我发现很多孩子还在玩弄着蚕宝宝。如果强行叫学生收起来,学生还是会把注意力放在蚕宝宝身上的,于是我将计划好的课程做了调整,发动学生观察、描述蚕宝宝,并想想蚕宝宝会发生什么故事,对“蚕宝宝”这个载体进行大胆的想像,表现和创作。由此开发出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创作出许多生动、精彩的优秀作品,有画蚕宝宝比赛吐丝,作蚕,有画蚕宝宝在交谈,有画蚕宝宝变成蛾蛹,有画蚕宝宝生病吃药。
问题:如何从游戏中引导?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伴随他们成长,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商业机构和社区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游戏活动场所,如儿童乐园、广场、体育场、溜冰场、游乐园等,处处都会看到孩子们活泼快乐的身影。大型玩具、充气滑梯、海洋球池、溜旱冰、滑板、钓塑料鱼、玩莹光飞碟、老鹰抓小鸡、集体跳长绳、玩竹蜻蜓、扔纸飞机、斗陀螺、甩悠悠球、玩赛车等等层出不穷,不断更新的游戏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和笑声,也是孩子们绘画创作的绝好题材。
教师应时时关注孩子们流行的时尚活动和游戏,引导他们不要停留在游戏、活动的表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启发学生联想,指导他们构思,帮助他们抓住精彩动人的瞬间,将游戏活动提升到艺术创造的层面,这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学生共同开发出的课程资源,会使孩子们的创作源泉永不枯竭。
三、关注周边生活资源
问题:如何尊重个体形象?
学生的个体形象是鲜活的,他们存在着身材、容貌、发型、服饰的不同,但作为单独存在的个体,这些特征都是完美的和充满艺术性,都应该公平地受到尊重,如果教师视而不见,舍近求远,漠视了这些鲜活的垂手可得的课程资源,就对学生个体的不尊重,也错失了资源的现成利用。
高年级一节色彩课,一位教师枯燥地出现各种色相挂图,古板地大谈色彩感觉,而忽视了全班学生的衣着色彩,学生懵懵的感觉这类知识离他们太远,听得似懂非懂。在“认识色相”这个环节,如果设计成“衣服是红色的同学请站起来,”“衣服是××颜色的请站起来”;在讲授邻近色环节时,如果设计成“你根据衣服的颜色,你认为你应该站在哪位同学的身旁”,我想这样的环节设计,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辨析,对色彩知识会掌握地十分牢固,也让学生觉得资源就在我身上。
问题:如何引导观察形象?
湘教版二年级美术上册《自画像》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人物面部特征,生动地描画不同形象特点的人物,教学中,除让学生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容貌特征之外,还应用掌声邀请不同脸型、发型、五官特征上来充当模特,让同学们欣赏、观察分析、比较,并指出每人最有特点,最动人的地方在哪里,同时奖予全班同学“完美肖像奖”。这种个体受到极大尊重的资源利用形式,会让学生更加尊重自己和欣赏他人,培养了自信心。由此课引伸出的《我的家人》《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会让学生带着一颗爱的心,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绘画当中去。
《你看,我的牙又掉了一颗》《妈,我的衣服太小了》《我得了腮腺炎》《我在梳理头发》《自我设计形象》《装饰自己的姓名》……这类由学生外在特征,生理变化的资源开发,会让学生惊喜地看到自身就是艺术品,就是美术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就是可以描绘、刻划、记录的创作素材。
四、关注兴趣特长资源
问题:如何利用兴趣特长?
当前由于课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普及和繁荣,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学生的各种素质技能、专长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和提高,舞蹈、声乐、语言、体育、乐器等各方面素质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生人人都有拿手的绝活,个个都有让人叫好的项目。合理利用这些学生自身的文化资源,将使美术课的气氛热烈而精彩了。
《舞蹈》一课,在创设情境环节中,我邀请有受专业舞蹈培训的同学上台表演舞蹈动作,也邀请胆大的,爱搞笑的,滑稽的同学随机表演,扭动肢体。在舞蹈的过程中,适时定格,通过观察舞者的肢体变化,来了解舞蹈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头不正、身不直、上肢舞、下肢动”。掌握了要领,再加上教师简单的示范,学生会画出很多生动的舞蹈动作。在课堂情境创设中,我们随时都可以随手拈来利用学生的这种素质资源,让他们即兴表演,除了让他们展示才艺外,还可以使美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雀然。
《踢足球》一课,对于足球的常识和各种动作的讲解介绍,与其教师枯燥的讲述,不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讨论,或由足球队员生动讲述、具体表演,这样的课程设计,转变了教师角色,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宝库,引发共鸣,激发兴趣,挖掘出大量有益于实现美术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来。
五、关注整合学科资源
问题:怎样整合学科资源?
小学美术学科所涉及的知识是广泛的,它涉及了小学教育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学科之间的整合,使得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也可以作为美术学科的课程资源,语文、数学、音乐、自然、体育等学科的知识点会帮助我们更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帮助我们实施美术教育,让美术课成为有丰富内涵的课程。
辅导学生给古诗词配画,给故事画插图,学生自编脚本,画连环画,这种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绘画方式,让孩子们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学会诗词的韵律,掌握了大量的词句,同时也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湘教版第三册《听听画画》就是借用了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线条美,先播放优美抒情的圆舞曲,学生随着舒缓的乐曲,画出柔和的线条,然后播放快节奏的迪斯科音乐,学生会画出明快的线条。学生会根据不同乐曲的声音,创作出不同感受的画面。
自然风光,历史人物,地形地貌,科学技术,花鸟鱼虫,建筑雕塑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构成了宠大的美术课程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迁移和整合,构建各学科的知识网络,搭建通道,让其他学科为美术教学服务。
六、关注生成资源
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始终贯穿于各个领域,各类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挥想像力,而不应该按部就班,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设计好的思维模式中。
“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叶澜教授也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的美术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种树》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讨论种树的工具和人物动作,请出了画面的主要构成因素:人物和道具。然后将课题《种树》的“树”字擦掉,告诉学生有想像成分的画才是好画,你们想种什么?学生回答:种爱心,种星星,种财富和糖果,种面包。课堂顿时活跃起来。由此生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结果,构思创作自己的画面,在完成的作业中,有的学生画进了动物,机器人,外星人来“种”,画进了小鸟在空中提水、浇水,有的学生在背景处添画了人们在喜获丰收,更有创新意思的是有个学生画了个多嘴的喷壶,可以同时浇灌,画了个多头的锄头可以同时多处挖坑。面对这种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独具匠心,将课题放开,将学生的心扉打开,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将“弹性灵活的成份,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生成的范畴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资源开发的创造者,让课堂教学呈现灵活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资源——学生资源的开发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一个重要范畴,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目光和广袤宽阔的认识,广纳博收,将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才不会有课程资源缺乏的困扰,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变无用为有用,使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和显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