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不尽的金兀术

 太阳初照 2013-01-22

说不尽的金兀术

 陈才训 刘景枝     文史知识     2007年第2期
说到完颜宗弼,可能很少会有人知道他是谁,但一提起金兀术,恐怕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其实,完颜宗弼就是金兀术,完颜宗弼是他的汉文姓名,而兀术是他的女真名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兀术是大金朝的第一名人,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实际是岳飞故事的广泛流传造成的。凡是看过古典小说《说岳全传》和《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人,除了对岳飞这一形象留有深刻的印象外,同时也记住了另一主要人物金兀术。特别是随着评书《岳飞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播,金兀术更是和岳飞一起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 然而.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其人物形象自然也富于道德意蕴,人物形象的构筑往往是建立在美丑、善恶对立与互为比照的基础上。既然岳飞在古典小说中被塑造成忠心爱国的民族英雄,那么金兀术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就成了青面獠牙、面目狰狞的反面人物了。然而考之于正史,这与兀术的真实面貌相去甚远。那么,作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的金兀术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和历史上的其他非凡人物一样,兀术的降生也充满神奇色彩。《大金国志·兀术》中说“兀术生时,穹庐上郁郁有气,甚异之”。这一神奇的传说预示着兀术非同寻常的一生,历史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身先士卒,英勇善战,恐怕是金兀术留给后人的最深刻印象。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8中说金朝“人皆鸷悍,完颜氏父子兄弟,代以战斗为事,每出兵必躬当矢石,为士卒先,故能以少击众,十数年间,灭辽取宋,横行无敌”。这非常准确地指出了以完颜氏父子为代表的女真人强悍勇猛的民族性格,而其中又以兀术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为人豪荡,胆勇过人。猿臂善射,遇战酣,出入阵中,部众惮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正》卷27((3L术),中华书局,1986,383页)。可见,正是他英勇无畏的气度,为自己在军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据《金史·宗弼传》记载,有一次,尚未成年的兀术带领人马追逐辽军.在弓箭用尽的情况下,他赤手空拳抢夺辽军士兵的刀枪,而后“独杀八人,生获五人”,由此为自己赢得了“少年勇锐,冠绝古今”的美誉(徐梦华《三朝北盟会编》[丁]炎兴下帙115引李大谅《征蒙记》,台湾大华书局,1979,225页)。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的勇猛强悍在多次兴兵伐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至宋高宗下达诏书,枢密院也发布檄文,以高价悬赏捉拿兀术(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23,中华书局,l957,3246--3249页)。 也许正是因为兀术的骁勇善战和由他主导的多次伐宋战争,使他在宋人心目中留下了好战的恶名,当时就有“兀术不死,兵革不休”的说法(脱脱等《宋史·宋汝为传》,中华书局,l977,12135页)。在后人的印象里.兀术就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战争狂人。显然,人们是把由他主导的多次攻宋战争,作为了对其一生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这样一来,我们完整而客观把握金兀术在宋金交往中其指导思想的转变,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这是我们全面认识金兀术其人的关键所在。实际上,在宋金交往的历史进程中。金兀术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一个由主战到主和的转变过程,直至临终,他还是主张与宋朝保持长期和好。他之所以会改变对宋策略,实与他屡次攻宋的切身遭遇和宋金两国军事实力的消长变化密不可分。 在1137年以前的宋金对峙中,由于金明显地处于优势,此时的兀术确实是一位“狂热”的主战派。宋金战争爆发后,兀术一直随皇兄宗望率军伐宋,并成为积极攻宋、灭宋的急先锋。例如,ll29年,他率军南下直逼宋都汴城,迫使宋高宗一路逃亡,疲于奔命,而兀术率军紧追不舍,连续攻下江宁、杭州、越州、明州等地,当他听说宋高宗逃往温州、欲奔窜福州时,又“遂行海追三百馀里”。在兀术率军追击赵构的征战过程中,他跨越江河关隘,搜寻于山川大海,可谓无坚不摧(脱脱等《金史·宗弼传》,中华书局,l975,1752—1753页)。这次战役也使兀术名声大振。 然而.兀术在南进和北返途中也遭到了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并遭到沉重打击。例如,1129年他在明州城下和太湖之畔,分别败于张浚和陈思恭之手,还差点被陈思恭俘获;同年镇江之战,他又惨败于韩世忠旗下,尤其是韩世忠率军将兀术围困在黄天荡达四十八天之久,几乎使他不能北返(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l9,中华书局,2000,449页)。这一切都大大地打击了兀术的嚣张气焰,严重地削弱了金军士气。特别是1130年以后,兀术在对宋战争中屡屡败北。首先是Il30年南宋名将张浚、刘琦、吴玢等五路兵马又与兀术战于富平.兀术一开始就陷入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虽然通过奋勇拼杀,他最终取得了富平之战的胜利,但是金军却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可谓名胜实败;同年他又在静安败于岳飞之手。再就是1l31年和尚原之战,金军被宋将吴玠打得落花流水,连作为主帅的兀术也“中流矢二,仅以身免”(《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449页),以至于他狼狈不堪地“亟剃其须髯遁归”,才免于被擒(《宋史·张浚传》,11301页)。同年,金军在仙人关再次被吴玢打败,兀术“几为吴玠所杀,赖韩常援而出之,常被南军射损左目”(《大金国志校证》卷8《太宗文烈皇帝六》,127页)。之后,金兀术在与宋军交锋中也是败多胜少,特别是ll40年的顺昌之战,兀术在与刘锜的交战中败得更惨,几乎全军覆没。 伐宋的惨重代价和严重挫折,使兀术开始认识到灭宋的困难和不切实际。面对低落的士气和一败再败的局面,他也产生了畏难情绪。据《大金国志》卷6《太宗文烈皇帝四》记载,兀术“自江南回,初至江北,每遇亲识,必相持泣下,诉以过江艰危,几不免”;当挞攋再次约他南伐时,“兀术皇恐,推避不肯从之”。接着宗翰又提出伐宋的建议,此时兀术却说:“江南卑湿,今士马困惫,粮储未丰足,恐无成功。”(《金史·刘豫传》,1761页) 可见兀术自1130年从江南北归后,灭宋的雄心已消失殆尽。于是他便审时度势,由主战而转向主和,ll39年宋金签定了第一次和议。直至1148年兀术临终时,他还在“临终遗行府四帅书”中告诫后人要坚持对宋和好、加强防御的策略: 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列有不协,国朝之幸。吾今危急,虽有其志,命不可保,遗言于汝等:吾没后,宋若败盟,招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中原人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补,遣天水郡王桓(即宋钦宗)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如此又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为国朝患害,无虑者一也。宋若守吾誓言,奉国朝命令,时通国信,益加和好,悦其心目,不数岁后,供需岁币,色色往来,竭其财赋,安得不重敛于民。江南人心奸狡,既扰乱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乱,无虑者二也。十五年后,南军衰老,纵用贤智,亦无驱使,无虑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离怨,军势隳堕,然后观其举措,此际汝宜一心选用精骑.备具水陆,谋用才略,取江南如拾芥,何为难耶?尔等切记吾嘱。(《三朝北盟会编》[丁]炎兴下帙ll5引李大谅《征蒙记》,225页) 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军事家,兀术的主张是明智而富于远见的。他觉察到了宋金形势的微妙变化,特别是宋军“十三处战功”的取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9,449页),就已昭示了宋金双方力量已渐趋于平衡。l l40年前后,南宋抗金战争的不断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他在临终时告诫金朝将帅,要继续与宋朝保持和好,不要随意打破这种均势。可是他又担心有朝一日宋朝会撕毁和约,大举北伐。为此他作出了详细部署:假如宋朝举兵北来,在力不能敌的情况下,就立被俘的宋钦宗为傀儡皇帝,借以帮助金人稳定中原地区。因为兀术深知,如果宋高宗真的置宋钦宗于不管不顾而执意进攻中原,那么他一定会失去中原百姓的拥戴之心。那时,金军再以宋钦宗为旗号,一定能够挫败南宋的军事进攻。对兀术的和议主张,其他史籍也多有载录,如《大金国志·兀术》就说“兀术临终,以坚守和好之说”。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4也说“宗弼且死,语其徒以本朝军势强盛,宜益加和好”。 只有全面了解以上金兀术对宋策略的转化过程,我们才能客观地认识这一历史人物,才不至于始终把他视为顽固的好战分子,也会对所谓“兀术不死,兵革不休”的说法有一个辩证的看法。 除了大半生的征战攻伐外,金兀术还出将入相,力挽狂澜,多次使金政权化险为夷.变危为安。太宗后期,金朝内部权力之争即已表面化,宗磐、宗翰等人“皆争位”;熙宗即位后,宗磐、挞攋等仍觊觎皇位,“人人有自为之心”,兀术在抓到挞撤“与宋人交通”的证据后,便密奏金帝,一举剪除了宗磐、挞獭等势力集团,从而化解了熙宗朝险恶的政治危机。1140年他又帮助熙宗消除了左丞相希尹为首的势力集团,进一步安定了金国政局(《金史·宗弼传》,1754—1755页)。《金史·宗弼传》最后评价兀术说:“宗弼蹙宋主于海岛,卒定画淮之约。熙宗举河南、陕西以与宋人,矫而正之者,宗弼也。宗翰死,宗磐、宗隽、挞獭湛溺富贵,人人有自为之心,宗干独立,不能如之何,时无宗弼,金之国势亦日殆哉。世宗尝有言日:'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非虚言也。”这里虽有溢美之嫌,却比较客观地概括了兀术一生的功绩,指出了他在维护金朝利益、巩固金朝政权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兀术鲜为人知的另外一些方面。例如,他曾在中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众的举措。据《金史·范拱传》记载,金熙宗派兀术废掉伪齐刘豫,任命兀术为右副元帅,封沈王,领汴京行台尚书省事。兀术访求百姓利病,采用汉人范拱之策,减税三分之一,让刘豫的将士解甲归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百姓欢迎。同时,作为金朝一代名将,兀术还“喜读书,暇则延接儒士,歌咏投壶,军民相安”,并“兼监修国史”(《金史-宗弼传》,1755页),这又使我们看到了他的古将遗风和兼具文采的一面。其实,在《说岳全传》中,作为岳飞死敌的兀术也并没有被完全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反而多次写他“不伤百姓”.“不许取民间一草一木”;抓住宋朝政要,先问“这个人是忠臣,还是奸臣”.对陆登、李若水等宋朝忠臣更是大为赞赏。我想,《说岳全传》之所以有这么多美化兀术的情节。很可能是一向讲究“尚实”观念的古典小说作家,也考虑到了兀术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 可以说,金兀术在统一北方、促进女真族向封建社会转化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时至今日,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问,与金兀术有关的传说非常多,还保留了许多与兀术有关的历史遗迹。特别是在当年的金上京阿城地区,人们甚至把大部分金代遗迹都冠以兀术之名,诸如金兀术城、金兀术点将台、金兀术运粮河、金兀术斩将台、金兀术冶铁遗址等。由此可见,在昔日的女真发祥地,人们对这位曾在金朝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仍充满了怀念和敬仰之情,这无疑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在正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打破狭隘的民族观,将兀术的真实面目给以客观还原。因为说到底,宋金之间的战争毕竟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兄弟之争。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顺昌之战(49)
 
 
 "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 顺昌之战是南宋初抗金重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刘锜指挥的这一战斗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城邑防御战争。整个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40年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一日,历时6天,经过三次战斗,击溃金军的前锋部队;第二阶段从六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历时6天,刘锜率全城军民与金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决战,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1127年,金朝统治者灭亡北宋后,不断发兵向江南侵扰,宋统治者一味逃跑,不敢抵抗,但黄河两岸的广大爱国军民在抗战派将领的率领下以各种形式给金军以沉重的打击。南宋抗金战争到建炎四年(1130年)时,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南宋的变化,金军的精锐部队接连受挫,战斗力大大削弱。绍兴五年(1135年),金军与伪齐联合攻宋遭到失败,更加暴露了金军的虚弱情况。但尽管如此,宋高宗仍一心一意与奸臣秦桧合谋,不断派使臣向金求和。金国统治者为达到不战而使南宋屈服的目的,同时,给金军一个休整的机会,绍兴九年正月,与南宋签订了一个和约。根据这一和约,宋方须割地、赔款,对金称臣。当南末统治者庆贺和约成立、大肆封官进爵之时,金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作好了战争准备,遂撕毁和约,于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兵分四路,再次发动南侵战争,战线从东部的淮水下游一直延伸到西部的陕西。 南宋统治者对金军进攻毫无戒备,河南、陕西的地方官大都是原先的伪 齐官吏,这时纷纷降金,因此金军进攻初期气势汹汹。但不久即遭到岳飞、刘锜、韩世忠、吴璘等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从而遏止了金军的进攻气势。其中以刘锜指挥的顺昌保卫战最为突出。 1140年5月中旬,新任东京副留守兼节制军马的刘锜,率领军队前往东京驻防。刚由水路抵顺昌(今安徽阜阳)时,就传来了金军攻陷东京开封的消息。3天之后,攻陷东京的金军继续向南侵扰,距东京不远的陈州(今河南淮阳)也被攻占。离陈州仅150公里的顺昌成了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 顺昌北濒颍水,南有淮河,东接濠州(今安徽凤阳)、寿州(今安徽寿县),西接蔡州、陈州,是屏障淮河的要口,通汴梁的交通要道。在大敌压境之际,刘锜沉着果断,亲自视察城内外的防御工事和地形,凿沉船只,加高加厚城墙,构筑防御工事。号召大家同心协力,保卫顺昌城。他将自己全家老少搬到一座庙里,在门口堆满干柴,嘱咐守卫的士兵,万一城被金军攻破,即放火焚烧他的全家,以此激励士兵和百姓,誓死保卫顺昌城。根据地形和兵力,以后军统制许清守御东门,中军统制守御西门,右军统制焦文通,游奕军统制钟彦守御南门,左军统制杜杞守卫北门。派出侦探,并依靠当地人作向导,不断侦察金军行动方向。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初步完成了顺昌城的防御准备。 五月二十五日,金军游骑数千渡过颍河,进迫顺昌城郊。 宋军伏兵活捉金军银牌千户阿赫杀阿鲁等2人。刘锜从俘虏口供中了解到金军韩、翟二头领带领部分兵力在距城15公里的白沙涡一带安营扎寨,便乘其初至,毫无作战准备,派兵千余乘夜前往劫营,一直激战到次日凌晨, 宋军首战告捷。 金军残兵于二十七日逃到陈州,向其龙虎大王及三路都统葛王完颜褒报告了惨败的经过,金军主力迅速向顺昌集结。 二十九日,3万余金军四面包围了顺昌城,进行强攻,企图一举而下。刘锜领兵从西门迎战。金军逼向城墙,一边抢夺吊桥,一边以强弓硬弩向城上的宋军射击。宋军以劲弓强弩还击,矢如雨下,金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刘锜抓紧战机,乘势以步兵出击,金军溃乱,仓皇渡水逃命,溺死甚众。时近黄昏,仍有数千金军的铁骑在河外逗留,刘锜派兵连续向其发起进攻,大获全胜,缴获甚多。 顺昌被围第四天,金军从陈州等地向顺昌增调兵力,一部分金军扎营于距顺昌10公里的东村。顺昌处于金军的铁壁合围之中。金军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攻占顺昌城上,却忽略了对营寨的防守。宋军利用雷雨天气,派骁将阎充选拔五百壮士,乘黑夜突入敌营,等电光一闪,宋军便一跃而起,奋勇进杀;电光过后,宋军全都潜伏不动。金军不知宋军底细,满营大乱,宋军则按战前约定的暗号,时分时聚。金军惶恐之中,自相残杀,等到天明,金军已无力还击,只得退去。 这三次战斗,宋军智勇结合,使围攻顺昌的金军元气大伤,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初步胜利。 兀术在开封得知金军进攻顺昌失败的消息后,率兵十余万昼夜兼程,用不到7天的时间从开封直趋顺昌。兀术所部是金军中的精锐部队,攻城略地,凶悍无比。其专攻城池的士兵号称"铁浮屠"(铁塔兵),士兵都穿甲戴 盔,配备最精良的武器。其作战方法是每3人分为一个战斗单位,后面紧跟着拒马子,士兵每前进一步,就将拒马子往前移一步,以示一往无前,决不后退。又在左右两翼以铁骑相配合,号称"拐子马"。宋金交战以来,凡难攻之城,都使用这一队伍去攻打,屡次取得胜利。 当初战取胜之后,宋军中有人提出乘兀术未到撤离顺昌,保存实力。刘锜认为兀术援兵将至,如果南撤,不仅前功尽弃,而且一旦被敌追及,必遭覆灭。更为严重的是,金军将长驱直入,侵扰两淮,震动江南,造成严重后果。为今之计,只有"背城一战,于死中求生"。众将同意这一方案,虽然处于劣势,但愿奋力一战,保住顺昌。六月六日,刘锜派人将顺昌城东门、北门外停泊的船只全部凿沉,下定决心背水一战。 六月七日,金兀术领兵扎寨于顺昌城外的颍水北岸,连营十余公里。兀术看到顺昌城垣简陋,竟狂妄地说:顺昌城可以用靴尖踢倒。并当即下令,九日在顺昌城内府衙中吃早饭,城破之后,女子玉帛悉听诸将掳掠,男子一律杀死。金兀术的气焰十分嚣张,根本不把刘锜等放在眼里。刘锜一方面加紧备战,另方面为了进一步麻痹兀术,派曹成等2人为间谍,随探骑行动,故意让金军俘虏。曹成等2人向金军散布刘锜喜好声色、贪图安乐、无所作为等假情报。兀术听后信以为真,下令留下攻城车、炮具,轻装急进。 六月九日,金兀术指挥金军向顺昌城发起总攻。这天天明,金兀术率金兵渡过颍河,沿城列成阵势,从东门到南门,从南门到西门,把四门连成一 片,并呐喊不停,企图在精神上吓倒顺昌城内的军民。城内宋军丝毫不为所动,一心一意迎战金军。当时,诸将都认为金军中韩常部较弱,宜先打击该部。刘锜认为击败韩部,仍不能阻挡兀术精兵的进攻,不如先打败兀术军,则整个金军将无能为力。这时正值天气炎热,金军远道而来,没有休息即投入战斗,人困马乏,只好休兵立营,准备再攻。宋军则轮番休息于羊马垣下以逸待劳,主动出击,突入兀术营垒,打败其装备最好的三千牙兵。金军以铁骑拐子马从左右两翼企图包围宋军,由于宋军奋勇作战,金军企图未能得逞。盛夏酷署,金军给养不足,人马饥渴,大量饮食被宋军施放了毒药的水草,中毒病倒者甚众。刘锜又乘烈日当空的中午,时而派遣数百人于西门扰敌,时而又从南门袭击,大败金军。 十日,风云突变,大雨倾盆,天气于金军不利,金军又屡攻不下,士卒死亡病疾又多,不得不改变方案,企图长期围困顺昌,于是移营城西,掘壕列陈,与宋军相峙。为了推垮金军,刘锜派100多名骑兵,或乘雨大作,或乘大雨停歇,不间断地袭扰金军,重创金军于城外。 十一日,金军中又打响战鼓,刘锜不动声色,密切注视金军动向,并抚恤阵亡之宋军将士家属,再励士气。金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兀术开始引兵退走。刘锜乘此时机,全军出动,尾随追击,大败金军。 十二日,金兀术被迫率全部金军撤走顺昌回开封,顺昌保卫战取得了彻底胜利。 刘锜所部不满2万,其主力是原来王彦率领的著名的"八字军"。但能出战者只有5000。刘锜率领将士同心协力,坚决抵抗,采取了正确的战略策略,这就是先发制敌,挫敌锐气;麻痹敌军,制造战机;以逸待劳,乘其不备。加之城内居民的广泛支持,终于以少胜多,以劣胜强,大灭了金军的嚣张气焰,挡住了金军自两淮南侵的锋芒。这一战是金军南侵以来遭到的最重大的惨败之一,震撼了金国统治者。出使金国的洪皓,曾就此战奏报宋高宗说:"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顺昌大捷沉重打击了金军主力部队,因而对宋军抗金的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策应了宋军在东、西两翼及西京地区的作战,从而全线抑制了金军的攻势,为南宋军民大举反攻金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顺昌之战激烈进行时,进攻陕西、京西、淮东的金军也分别为宋将吴璘、岳飞、韩世忠所败,金军再次发起的全面进攻又以失败而告终。刘锜因此战功,被宋高宗授予武泰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虞侯、知顺昌府、沿淮制置使等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