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维专家谈景区开发

 智慧旅游519 2013-01-22

 景区是做好旅游综合开发的关键

旅游综合开发规划设计中心主任-罗红宝

作为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旅游景区无疑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基础、聚集人气的核心载体、引发消费的重要平台。一句话,如果没有旅游景区,就没有所谓的旅游休闲。

据此,不难发现:不论是企业进行旅游导向的土地综合开发,还是政府进行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打造,都应首先而且必须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才能够为旅游综合开发聚集人气,也才能够为旅游目的地打造提供支撑。

随着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的升级,旅游景区过去那种“修个大门、就卖门票”的初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是面临全新的建设要求——已开发的老景区亟待综合升级,待开发的新景区需要引领市场。

对此,我们提出三大原则:

第一,总体理念:从游客数量为先到综合效益为本——这就需要在如何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上面做文章,效益为本的理念不是一味地追求旺丁不旺财、又破坏生态的游客量,而是更加注重真正的综合效益的规模与可持续性。

第二,开发模式:从观光主导模式到综合开发模式——含义有二:一方面,是站在区域旅游或旅游综合体的构架上看待旅游景区的开发,使之与周边的其他配套项目充分互动形成整体效应;另一方面,是旅游景区本身也要更加注重超越单一观光门票收入的综合消费结构的设置,使景区本身具有综合旅游与综合消费的功能,从而提升综合效益。

第三,规划咨询:从走马观花游览到文化深度体验——旅游景区的规划咨询主要包括六大方面:主题整合、布局调整、线路优化、产品创新、要素升级、营销推广、运营管理,在具体操作时,规划咨询必须注重游客的游览心理需求,从应对浅层的走马观花式游览需求上升为引领文化深度体验需求,而唯有注重独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方可形成旅游景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基于旅游综合开发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的大架构,依据“综合效益为本、综合开发为体、文化体验为魂”三大原则进行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将是未来老景区提升、新景区开发的必然趋势。

 挖掘本土文化、打造竞争差异

温泉与疗养度假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宫磊

温泉养生度假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温泉度假村的投资建设热潮,其范围已从广东、云南、北京等传统的温泉旅游热点区域向全国高速扩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临这一市场现状,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脉市场,不断寻求突破。

我认为文化是树立主题形象的关键要素,是差异化的核心。用文化设计温泉,通过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功能产品、艺术装潢、产品命名、主题营销、形象设计等手段,不仅可以展现项目地文化风采、加深温泉产品的文化底蕴、提升文化价值,而且可以刺激观众心底的文化情结,对项目地温泉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皈依感,使温泉体验变得厚实、凝重、独特起来。

因此,我们将温泉设计的重心投注到差异性及主题文化的打造上,注重地方传统文化的融入,调动、提炼、完善地方传统文化元素或符号,通过解构、重组等艺术手法进行设计,添注浓厚的文化气息、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底蕴,探寻温泉设计深度发展的渠道和支撑点,开创“主题温泉”的全新理念。

 乡村旅游景区景观设计的特点

副总策划师,休闲农庄中心主任-王德军

与主题公园、工业旅游、会展中心等城市休闲旅游项目不同,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景观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在开发方面,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开发,不刻意造新求变;

在植物配置方面,尽量使用本土树木,尽可能用经济类植物替代传统的纯绿化类植物,在呈现其独特的田园景观的同时,还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收入;

在建筑和环境关系方面,遵守“用建筑来点缀环境,而不是用环境来点缀建筑”的原则;提倡建筑风格景观化,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用石头、木头、竹子、泥巴、茅草等传统建材结合现代建筑工艺,营造出时尚、炫酷的建筑风格,与乡村自然景观协调统一;原则上以一层或二层的庭院式、小面积的单栋独立建筑为主,与都市的高楼大厦和建筑群形成明显的视觉和感受反差;将景观小品、游乐设施、农趣活动、农耕文化的设计有机结合、协调一致,如五谷八卦园、水车园等;路面尽量不用柏油或水泥硬化,多用木头、石板、砂砾等传统材料铺设栈道、汀步、游步道等;整体达到曲径通幽、隐约可见、隐约可闻的景观设计效果。

景区运营,重在营销

副总策划师、首席景区管理专家-郭晋军

景区盈利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绿维多年来也在一直研究这个问题,从一些成功案例的中,我们发现,以市场为先导,以营销为龙头,是取得这一突破性业绩的关键所在。当然,每一个人都知道市场营销的道理,也知道用钱去轰炸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个举步维艰连员工工资都经常拖欠的企业如何去实现这一突破呢?

我们认为重要的还是要实现营销策划的创新。很多区域都存在几家甚至十几家景区并存的现象,这会让市场需求主体的目标变得分散,面临着多样化取舍的选择。该如何吸引他们的眼球呢?根据实践经验,从景区相对突出的资源特色入手,与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合作,联合区域内的其他景区,进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捆绑式营销,并在此基础上,善于运用体育、节庆、博览会等重要事件进行营销,可以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景区式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五步曲

副总策划师、文化园区与文化产业规划设计中心主任-王志联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发布,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面临文化发展的这一新趋势,以及旅游体验的提升、旅游产业的升级,以景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聚集结构,必将成为新型的发展结构,并成为旅游业界探讨和研究的新命题。我认为景区型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打造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建立一个包含吸引人气、体验升级、服务升级、度假升级、产业升级的系统结构和发展逻辑,并打造旅游体验、旅游服务、休闲度假、产业配套四个核心。可以遵循以下五个步骤来实施:

打造文化景区体验核心——通过文化旅游情境化、文化体验博览化、文化体验游乐化、文化体验互动化四大设计手法来实现;

构筑景区旅游服务核心——从建筑本地化、地域文化名片化、服务建设游憩化、旅游商品创意化、特色活动多样化五大方向来打造;

打造休闲度假核心——其本质为“构筑特色文化休闲生活方式”;

打造产业服务核心——产业服务核心是景区式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真正成为循环经济系统的重要构成要件,可以以特色生产聚落、旅游纪念品村落、创意产业园区等多种形态出现;

打造产业聚集目的地结构——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最终必然是一个以文化景区为龙头,通过旅游要素、产业发展要素、功能聚集、娱乐聚集,形成的目的地结构。

地质旅游的综合开发

策划总监、森林山岳与峡谷溪瀑旅游规划设计中心主任、

地质旅游规划设计中心主任-黄晓凌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质旅游并不是一般人所误认的那样“只能在极少数地区开展的旅游”,而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处女地,其开发的关键是人们的思路创新,“地质+创意+旅游“就等于地质旅游。

我国目前的山水观光景区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地质公园景区,它们被赋予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地质公园称号。但这些景区大多停留在以地质遗迹观光和科普为主的阶段,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难副盛名。比如以地质遗迹保护为主,景点单调,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地质术语,游线单一,缺乏旅游配套。总体来看,开发和建设停留在初级阶段,入不敷出,留不住客人。

为解决以上问题,绿维提出了地质旅游综合开发的模式,并在地质公园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比如,在云南腾冲火山温泉项目中,我们赋予它绿色体育休闲的概念,从全新的视角给予全方位的策划规划。地质旅游综合体是中国地质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地质旅游综合开发的创新内容。他基于泛旅游产业综合发展的构架,以地质旅游资源为核心,通过创新的打造手法,融合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会议、度假、体验、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于一体,实现土地的综合开发,产业的综合发展,最终使地质旅游综合体成为区域特色功能区、旅游休闲新地标、城市文化新名片。

 旅游业正在从理念创新为主导迈向以产品创新为主导

北京光影侠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炎江

国务院确立旅游为战略支柱产业后,国家旅游局为此找到的“推手”便是全面加快互联信息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用十年时间,将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智慧化龙头,高科技在行业深度和广度上的应用将是大势所趋。绿维创景作为旅游开发的“脑库”,在这个领域已经深耕多年。我们理解的“智慧化”必须要以成熟产品为前提,以游憩方式提升和游客实际需求为依托,打通高科技应用和景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以我们接触最多的景区智慧化提升为例,首先是营销平台的智慧化,包括基于SNS的网络营销,虚拟旅游的构建等;其次是景区管理的智慧化,包括无线通讯网络的规划建设,3G视频监控,ERP系统的导入,实时客流量自动统计分析等;最后是游客体验和服务的智慧化,包括自助APP导览,互动体验游乐产品的设计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