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被禁的直接原因

 爪一o_0一斗 2013-01-23

郑和船队七次航行,最后没有继续下去。这种停航在史学上可分成三个阶段:明成祖时期的暂时停航,宣德时期的永久停航,宣德之后的复航企图。关于停航情况正如一位国外史学家的概括:“宫廷太监郑和在1404年至1431年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航海家,他在葡萄牙人之前依次访遍了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的许多港口。随着郑和下西洋的结束,明朝统治者表现出对海洋扩张欲望上的虚弱,郑和下西洋几乎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涟漪。无人再对他欢呼,掌权的儒家官员试图切断他的财政支持,因为他们对本国的兴趣远大于对海外贸易的兴趣。”

的确,一些具有儒家保守情结的明朝官员在以上三个阶段都成为反对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力量。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成不久的皇宫三大殿发生火灾,迷信色彩浓厚的明成祖降诏求是,遭到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侍讲邹缉等文臣对时政策略进行直言批评,其中涉及到郑和下西洋。李时勉“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迁都北京,时方招徕远人。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及远国入贡人不宜使群臣辇下。忤帝意。”明成祖虽然打击了一些直言无忌的大臣,但仍然接受了建议暂停航海。

“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侍讲邹缉等言便民事。其略曰,……又言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想望于道,实罢中国,宜明诏海外诸国,近者三年,远者五年一来朝贡。……上披览,皆嘉纳之。”明成祖去世后即位的仁宗更有儒家官吏所推崇的风范,在夏原吉等人的建议下,郑和下西洋从暂停变成无限期推迟,这时距明成祖去世仅仅三天。“(明成祖)崩闻至之三日,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狱,与议丧礼,复问赦诏所宜。对以振饥、省赋役、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阯采办诸道金银课。悉从之。”      

宣德之后,每有皇帝希冀复辟朝贡以显威仪,便遭到大臣的反对;到此时,郑和下西洋俨然成为皇帝满足私欲的弊政。天顺元年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再次登基后不久,希望派遣都指挥马云效仿郑和出使西洋,遭到大臣张昭的强烈反对。他上疏曰:“安内救民,国家之急务;慕外勤远,朝廷之末策。汉光武闭关谢西域,唐太宗不受康国内附,皆深知本计者也。今畿辅、山东仍岁灾歉,小民绝食逃窜,妻子衣不蔽体,被荐裹蓆,鬻子女无售者。家室不相完,转死沟壑,未及埋瘗,已成市脔,此可为痛哭者也。望陛下用和番之费,益以府库之财,急遣使振恤,庶饥民可救。”至成化年间,有太监迎合明宪宗的喜好,再次以郑和下西洋和番的壮举唆使远航。此时耿忠的大臣不惜匿毁郑和下西洋的有关资料,以阻止所谓远航所带来的弊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