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推手闫芳被逐出师门揭秘

 自渡自己 2013-01-23

太极推手闫芳被逐出师门揭秘


  中华健康网  
 
闫芳太极推手解密全过程视频播放

  闫芳,河北省石家庄人,师从著名太极拳家、新中国第一部简化《太极拳》科教片的演示者李经梧。因网上流传的一段拍摄于2012年6月24日视频为人所知,被称为“最强太极推手”,掌风能击倒人。2012年9月,闫芳回应记者时称,这种情形只适用于练了太极拳并有一定功力的人,普通人达不到那样的效果。各方太极高手皆对闫芳表示质疑,系有作假夸张成分。目前闫芳已拒绝回应此事。  闫芳,女,1954年生,现任石家庄公大感光化学研制有限公司董事长[2-3],河北华侨专修学院董事长,经梧太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梧太极拳第一代传人,为经梧太极拳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石家庄市十届政协委员、市侨联常委、市工商联合会常委,曾为省武协副主席,中国武术一级裁判,太极推手名家,国家武术八段。

  传承表

  李经梧——闫芳——霍瑾 霍璐 王丽君 郭俊江 刘文丽 叶卫

  闫芳

  红 孙永泉 赵国刚 师虎军 李淑芳 王新春 吕海宾 王丽芳 封雨萌 史春柳 么木森 赵文芬 魏巍 蒋淑兰 孙猛 董月辉 娄秋凯 秦建国 秦保顺 戴红雨 宫朝君 柳建林 胡中兴 董克清 贾中海 毕焕章 冯彦国 王树谦 张擎 刘飞 陈相明 贺春礼 孙保卫 祝厚光 薛立峰 罗顺涛 王世伟 陈桥通 杜军涛 翟红云 王国辉 王增武 尤志军 徐瑞 王建坤 张莞悦 寇艳芳 持顺(僧侣) 周秀岭 李晶 张瀚元 佟爱国 马晓春 鲁红芳 唐卫全 高西军 韩晓君 李国泉 朱满堂 李勇 闫杰 刘海龙 张春花 柴文阁 马跃珠 贾耀红 付强 孟繁良 杨介民

  所获荣誉

  2000年,她带领弟子参加中国永年举行的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获得了2金、1银、1铜的好成绩。

  2011年,带领弟子参加第九届武德杯香港国际武术比赛,其弟子王丽君、郭俊江、刘飞等人获得优异成绩。 参赛队员51名,获金牌24枚,银牌35枚,铜牌10枚。

 拳术评价

  闫芳的拳架工整、柔和细腻、浑圆洒脱、气势如虹、包罗万物,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其太极拳推手达到细腻柔化、缠抖刚发、潇洒豪放、开合转化,灵巧之极。与人接手,处处落空,达到一种空灵境界、无我状态,听劲极灵,浑身上下都是太极拳的劲道,随用随有,把经梧太极拳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关事件

  2012年8月底,一段名叫《经梧太极第一代传人闫芳老师收徒仪式上推手》的视频迅速走红,这段视频全长8分半钟,数位大小伙子轮番上阵,面对一身白色练功服的闫芳女士,有的沾着就跌出两米开外,有的伸手就上蹿下跳地大叫。

  一些质疑者认为:

  这都是师徒之间演练好的:有本事换外人试试,别自己人作秀。

  气功不是这样的,太极更是以柔克刚为主,以力借力。学过物理的一看都知道是假的。

  李经梧的拳,也很朴实。推手也是实实在在的,没有闫芳的推手视频花哨。 

  专家说法

  陈氏太极拳嫡系传人、国家武术六段齐老师,练习太极拳已30余年,他解释说:

  1 没有身体接触,力从何来?

  首先,太极拳也是有力学原理作为基础的。“借力打力”,虽然力量存在于物体之中,但是力量要透过肌肉的伸张收缩、骨骼的对接来达到借力打力的效果。身体都没有动,不用动作就打倒对方,甚至没有身体接触,那么,力从何而来?

  2 被“打倒”瞬间还能避开障碍物?

  力学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没有意识的。“真正的太极推手,力量的运用是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也根本不会避开障碍物。如果挑战者虽然被踉踉跄跄打败了,但是他们在无意识的力的作用下,是不能顺利避开了诸多障碍物的”。齐老师说:“真正想展示功夫的真假,直接拿一袋50斤重的大米,用‘内力’推出去三米远,就是真本事了!”

  3 被打得触电般跳?除非碰到高压线

  太极拳讲究的是以柔克刚,没有刚,何来以柔克?齐老师告诉记者,太极推手确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奥秘。“功底深厚的练习者,在推手过程中可以把人推出很远,但是不会出现触电一般身体剧烈抖动的效果,也不夸张地弹跳,除非高压电接到身上。”
隔空打人

 

  2012年9月前后,一段“经梧太极第一代传人闫芳老师收徒仪式上推手”的视频在网上热播,视频中一位太极拳女老师与多位徒弟进行太极推手,有的徒弟还没有接触到女老师就被对方的掌风击倒在地.

  在很多武侠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武林高手暗运内功打出一掌,只见对面的敌人就飞出数米远身受重伤,有的高手发功后将周围数人全部弹飞。而这些被神化的武功近日在现实中“上演”,一段网络上流传的太极推手视频令网友直呼“太神奇”“太雷人”!

  在这段约8分半钟的视频中,主角是一位穿中式白衣的中年女性,她在与她的徒弟过招,以推手为主。一位穿白衬衫的男徒弟将手搭在师傅肩上,师傅稍一用力,男徒弟就被像电击一样倒在地上。一位穿格子衫的男徒弟在与师傅推手几个回合后,自己转了几个圈后又翻了个跟头跌倒在地。视频中最为神奇的是一位穿黑衣的男徒弟,当他靠近师傅还没有接触到对方时,师傅就劈出一掌,这位徒弟向后一仰,重重摔倒在地上。 

  这段视频名为“经梧太极第一代传人闫芳老师收徒仪式上推手”,场景是在一家宾馆的大房间内,视频中有许多人在围观,其中还有两个外国人,还有人拿着摄像机和相机在拍摄,视频中不时传出笑声,气氛显得轻松。

  网友反响

  一些网友在传播这个视频时注明:中国武术是如何堕落的,看完这个视频你就明白了。网友“了烦先生”说:“我只能说这不是武术,是拍马屁的。”网友“明明就是豆爸”说:“估计只是彩排,上台表演不会这么假的。”网友“TWO_亮”说:“这是练推手?还是摸电门啊!”

  除质疑和嘲讽外,也有少数网友认为,太极拳博大精深,不懂不见得视频中的现象不可能发生。
一位四川网友说:“绝不能轻易就说这是假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绝不能说自己不会或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是假的。”
 

 

  神功揭秘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一位高级工程师认为,闫芳隔空将人“弹飞”是不符合力学原理的。他认为,太极虽然是借力打力,但也得有一个发力点,如果连接触都没接触,就把人弹出去,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挥动手掌,空气流动,可能产生微弱的风力,但如果想把一个人吹倒,那至少需要十几级以上的大风,显然非人力可及。

  科学素养越来越高的公众不可能被悖理常识与科学的“神话”蒙蔽。一位名叫“无名”的网友表示:这个视频就是他们拍着玩的。视频里的表演太夸张了,弟子们像是在谄媚,像是在拍动画片!而一位来自北京的网友反应更为激烈:看过之后只能说这些人实在夸张,糟蹋国粹。这样骗人的手法层出不穷,实在是让人无奈。我只能说,请你们不要在用你们无知、弱智的低智能表演哗众取宠了。

  或许太极拳是中国功夫中知名度最广的一种拳法。无论在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在任何一个公园里,都会有人在清晨或傍晚打一套缓慢的太极拳。而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以太极拳为题材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太极拳本身,也融入了中国诸多传统文化学说:阴阳、八卦、经络、五行……也正因为如此,闫芳太极推手事件也引发了更为激烈的抨击。那么,太极拳真实的面目又是怎样的?它真的是由张三丰所创?真的可以以慢打快?

  [疑问1] 太极拳由谁所创?

  民间多承认张三丰学界仍有争议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第24章《太极初传柔克刚》中,金庸借张三丰之口道出了太极拳的由来:“……我坐关十八月,得悟武学精要,一套太极拳和太极剑,此刻便传了你罢”,随后,金庸又巧妙的让张无忌使出了新学的太极拳,力克赵敏手下三大高手:“(张无忌)眼见阿三左拳击到,当即使出太极拳中一招‘揽雀尾’,右脚实,左脚虚,运起‘挤’字诀,粘连粘随,右掌已搭住他左腕,横劲发出……这一招‘揽雀尾’,乃天地间自有太极拳以来首次和人过招动手。”

  不仅仅是金庸,不少文学影视艺术作品中,也都认为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如当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太极张三丰》中,也是采纳了这一说法。

  也正因为如此,如今民间对于太极拳,大多都认为是张三丰所创。“历史史籍资料里,也确实有一些记载表明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成银教授这样对记者表示:“而且神化他的说法有很多,有记载甚至称张三丰是做梦梦到真武大帝,由真武大帝传给他这样一套拳法。”

  而与民间大多认为太极拳创始人为张三丰相反的是,目前在学术界谈起太极拳的起源,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李成银曾对于目前民间流传的太极拳流派进行过详细的考证,结果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目前在民间比较热的太极拳有五六个流派,分别是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再加上武当太极。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太极拳最早起源于河南陈家沟,由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一说陈王庭)所创,创立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阶段。”

  此外李成银还向记者表示,太极拳与太极文化是两种概念:“太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传》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但是它跟太极拳是有区别的。”

 

  由于如今太极拳流派众多,其起源追溯也颇为麻烦,因此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太极拳的起源始终采取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没有足够的证据,我们不会轻易否定或肯定任何一种关于太极拳起源的说法。”

  [疑问2]太极拳真的可以以慢打快?

  快慢本是相对练习缓慢只为调节同样是在《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的弟子俞莲舟与殷梨亭就曾用太极拳克制住了霸道无比的“霹雳雷火弹”:俞莲舟双掌一翻,使出太极拳中一招“云手”,双掌柔到了极处,空明若虚,将两枚霹雳雷火弹射来的急劲尽数化去,轻轻的托在掌心……真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由粘而虚,随曲就伸,以“耄耋御众之形”,而致“英雄所向无敌”。

  毫无疑问,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推广最为成功的拳种。在国内的任何一座城市里,在公园里,在山脚下,甚至是在中学的校园里,都可能会看到太极拳的身影,而大部分人一提起太极拳,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慢打快”、“四两拨千斤”等词,而这也成了太极拳最深入人心的特点,而在公园里、山脚下、校园里,很多太极拳的练习者打出的太极拳,也同样是颇为缓慢。“单纯讲以慢打快是说不通的。”习练太极拳多年的王瀚墨,近年来曾走访过不少太极拳名家,并且一直在实战中使用太极拳:“力量和速度往往是决定交手双方胜负的主要因素,就算是一个孩子学过太极拳跟你动手,你依然可以轻松打败他。所谓的慢与快,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

  王瀚墨的观点得到了李成银的肯定,李成银表示,太极拳中所谓的慢,并非是真正的慢:“对方先出手,你要在避开对方的攻击点的同时对对方实施快速攻击,从而达到后发制人,太极拳在实战中的速度其实是非常快的,也就是后发制人,后发而先至的意思。”

  在李成银看来,太极拳的发力其实是非常符合现代物理力学的原理的:“你现在推我一把,我用太极拳的‘化’劲让你落空,同时顺着你力的方向推一把,让你的重心产生晃动,从而达到把你打倒的目的,这才是太极拳的真谛。”

  既然太极拳并不慢,为何在练习时却又如此的缓慢呢?“主要的目的就是调节你的身体机能,让你的感觉更为灵敏,能够根据对方来的力量的大小方向迅速作出判断,化解掉对方的力量。”李成银对记者说。

  [疑问3]太极拳争议缘何多?

  富含中国文化精髓玄妙引发争议若论争议之多,影响之广,只怕中国任何一个拳种都无法与太极拳相比。

  姑且搁置网络与学界对于起源的争议,最近半个月来,有关经梧太极拳第一代传人闫芳在收徒仪式上的推手视频,就引发了网民们的大力拍砖。

  在整段视频里,仙风道骨的闫芳与徒弟们进行推手,几个弟子还未近身便被隔空反弹出去,这种明显违背了物理力学原理的现象被人们斥责为“造假”,而面对这种指责,闫芳却以“记者未练过太极,无法体味其中真谛”或“弟子过于紧张,发挥不好”为由作为解释。
那么练过太极拳的人对于闫芳这种颇为“玄妙”的神功又有何看法呢?“这是明显的作假下托。”济南市太极武术馆馆长,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王西安的弟子马红标在看过视频后这样对记者说。曾开过武馆、办过武校的马红标,练习太极拳多年,他告诉记者,类似闫芳这样的情况,近年来他已经不止一次见过:“很多所谓的太极名家,太极大师,都是靠这样的方式赚钱,安排几个托,然后帮着一起演戏,吸引别人来学这门功夫。这样的人我见过不少,闫芳只是一个特例,她把视频发到了网上,结果引发了大家的声讨。”

  事实上,除了闫芳的这个特例之外,网上有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对于太极拳的讨论也非常多,而这种讨论往往会形成争议,在小圈子内流传。

  王瀚墨认为,目前看来,太极拳之所以会引发人们的争议,是因为在某种层面上,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种拳术,而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普及率最高,练的人多,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它被赋予了很多额外的东西。”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而太极拳主张万物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应该互相尊重。这种一致性也让很多人将太极拳当做了一种精神图腾。“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太极拳的玄妙,人们似乎很喜欢讨论玄妙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人讨论1+1=2?因为这不需要讨论,而很多解释不了的东西,大家都喜欢讨论,都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太极拳其实也是一样。”

  太极拳实验报告与太极拳练习者过手

  记者被摔翻多次那么真正的太极拳推手在实战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亲身体验了一下太极拳推手与太极拳实战。

  推手实验参与者:

  记者本人 体育爱好者,但无武术练习经历 身高177CM,体重78KG

  1王瀚墨 练习太极拳22年 身高172CM 体重69KG

  2李成银 练习太极拳36年 身高159CM 体重55KG

  3马红标 练习太极拳20年 身高170CM 体重90KG

 

  实验步骤:在不同的地点,以太极单推手的规则为主,与其他人进行推手,并加大力度争取将对方推开。

  实验结果:

  1.与王瀚墨的推手过程中,记者不断加大力度,以手、前臂、肘部三种方式尝试推动对方,结果分别被对方顺着记者用力的方向摔出。

  2.与李成银在推手过程中,记者采取同样的方式加大力度,结果发现每一次发力皆被对方晃过。

  3.与马红标的推手过程中,马红标不但采取了之前的两位实验者的方式晃倒了记者的重心,同时利用相反方向的力量将记者撞出去。

  实验感受:记者在感受中发现,每一次的实验,对方都是在利用记者向前发力的惯性,通过扭动腰肢,手部推动等方式,使记者的发力方向产生变化,使得记者的重心产生偏移导致摔倒。如果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一辆正常行驶的汽车,忽然被追尾,导致整个车辆被迫向前。在整个推手过程中,三人皆有比较大的身体运动和发力动作。并未像闫芳那样不做任何动作便改变记者的重心。

  实战实验参与者:

  记者本人、王瀚墨

  实验过程:

     
  随后,记者单独感受了一下王瀚墨的实战太极拳,由于记者本人未受过专业的武术训练,因此此次的实战太极拳实验主要是“点到为止”。

  首先王瀚墨与记者做了一个类似的游戏,参加实验的两个人以先摸到对方胸口者为胜出,在这个游戏里,记者曾先后10次出手去摸对方的胸口,皆未成功,而王瀚墨出手10次,记者仅避开了1次。

  随后,王瀚墨让记者感受了一下太极拳的进攻速度,在记者思想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距离记者在两米左右的王瀚墨出手,拳头随后停留在记者面前5公分左右的地方,这一次的进攻记者并未能看清楚对方拳势的来路。随后,王瀚墨再次出手,随着一声暴喝,记者勉强可以看到对方的拳头出现在视野中,随后停在记者的眼前。实验感受:颇为震撼,对方出拳的速度很快,在拳打向记者时,记者会感觉到轻微的风,除此之外并无任何不适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