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确地掌握呼吸方法

 朗艺小主持 2013-01-23

 

 

一、正确地掌握呼吸方法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呼吸是一种在神经反射作用下的下意识活动,是一种单纯的胸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吸气少,不能有目的地加以控制,远远不能满足教师长时间边连续讲课的需要,也难以得到洪亮、圆润、优美的声音。我们应当学会胸膈式呼吸法,从而扩大胸腔容量,有效地控制气息,以满足各种口语表达形式发声过程中对气息的需要。

胸膈式呼吸法是靠肋骨和横膈厝共同的运动来实现的。这种呼吸方法,调动胸部肋间肌、横膈肌和腹肌共同参与呼吸,既便于使胸腔全面扩大、肺的容积随之全面扩大,又便于对呼气的气势进行控制和调节。我国戏曲演员所说的“气取丹田”、“挺胸收腹”就是这种呼吸法。其要领是:

1、姿势正:持平双肩,头颈端正,全 身放松;

2、吸气深:口鼻并用,避免出现“喝”气声,轻松柔和地吸气,吸足吸满,扩展胸腔,使横膈膜下降,气向下沉;

3、呼气匀:收缩腹部肌肉和横膈膜,产生一股压力,使气流均匀平缓地呼出。

在掌握了胸膈式呼吸法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口语表达过程中的气息储存和快速补充,以满足表达的需要。

二、灵活运用发音器官

人匀说话的声音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的好坏与喉头、声带、口腔、鼻腔等发音器官的形状、质量和运用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发音器官各部分的锻炼,使发音器官各部分的肌肉灵活自如,易于控制,从而发出准确、清晰、洪亮、悦耳的声音。

1、喉头声带训练

处在喉头这个筋肉小室中间的声带,是十分重要的发音体,在气息的作用下,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喉头肌肉的运动控制声带的松紧,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进行喉头声带训练,主要是训练喉部放松,肌肉运动灵活,训练声带振动自如,富有韧性。科学发声,就要求喉部放松,声带自然,以较小的气息使声带振动。这样就能省力、轻松,发声效率高,声音也自然悦耳。

需要注意的是,练声时,先练“气泡音”把声带活动开,再由弱到强,循序渐进。练习发声,切不可提嗓子,挤压嗓子,更不能拔直嗓子喊;呼吸不可过猛,以免喉咙干燥、疲倦。

喉头声带除了有意识地训练外,还要注意平时的保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声带过于疲劳,对饮酒、吸烟、吃刺激性食物等都应当节制,出现咽喉肿痛,应及时治疗。

2、口腔开合训练

口腔是声音通道,有控制气息和扩大音响的作用。锻炼口腔,使它的肌肉更富有弹力并能自如地控制它的开合,可以使发出来的声音更清晰有力,更自然悦耳。

3、舌头动作训练

舌头是口腔中活动最灵活的发音器官,它的伸缩、升降、平翘就会造成不同的音色。如果舌头摆放位置不当,声音就不准确,不清楚;舌头动作不灵活,就跟不上口语节拍的速度,使字音残缺不全,尤其不能适应高声和快速说话的需要。所以要重视舌头动作训练,使之能灵活自如地前后、上下、平曲运动。

4、嘴唇力度训练

嘴唇作为重要的发音部分,不仅可以控制气流,还可以与口腔的开合、舌的活动相配合而发出不同的音。锻炼唇肌,目的是增强其活动能力和控制气流的力度,使它能灵活、准确地收拢或展开,使发出的声音更准确、响亮、有弹力。

三、充分调动五腔共鸣

共鸣是发声体之间的共振现象。人体发声的共鸣是指喉部声带发出的声音,经过声道共鸣器官,引起它们的共振而扩大,变得响亮、圆润,形成各种不同色彩。人体引起声音共鸣的共有五大主要腔体: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它们自下而上形成了一个筒形管道,这个管道把取自丹田的气息,发自声带的基音,变成声浪裹卷起来,上下振荡,形成响亮、悦耳的声音。如果我们发声时能调动共鸣,就可以减轻喉头声带的负担,比较轻松地发出宏亮、圆润的声音,也为适应各种复杂的口语表达形式而有效调节音色奠定基础。

1、调动咽腔共鸣

咽腔是主要的共鸣腔。它形状多变,伸缩自如,声带发音首先获得它的共鸣。它以口腔后部为过渡,上接鼻腔,头腔,下联胸膛,是发声管道的核心。调动起咽腔共鸣,能得到流畅、柔美的音色。发声时,尽力把咽腔打开,意识中想象在咽腔中舌后有一团气,这团气如固体一般向下推,从而逐渐朝下打开咽腔直到食管上端。这样,来自声带的声流,就在咽腔空间形成共鸣。

2、调动胸腔共鸣

胸腔主要指咽腔以下的空腔。调动胸腔共鸣,能得到宽厚、低沉的音色。发声时,颈要部扩张,喉头下沉到低位置,胸口缩进,明显感到上胸腔内的强烈振动。

3、调动口腔共鸣

口腔是咽腔前面的空腔。调动起口腔共鸣靠前则得到轻盈、甜润的音色,靠后则得到刚强、洪亮的音色。发声时,口腔自然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入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声波随气息的推送,闻开咽腔而流畅向前,在口腔前上部引起振动。

4、调动鼻腔共鸣

鼻腔是咽腔向上至鼻孔这一段空腔。调动起鼻腔共鸣能得到端庄、悠扬的音色。体会打哈欠的感觉,鼻翼张开,利用咽腔调节冲向口、鼻二腔的气息比例,使鼻腔振动。学牛叫或用哼鸣音哼歌,能有效地掌握鼻腔共鸣。

5、调动头腔共鸣

头腔主要指筛窦和额窦。调动起头腔共鸣,能得到明亮、华丽的音色。发音时,增强气息向上的力量,气息从鼻中膈引向两侧通至筛窦,使之振动并向上扩展进入额窦,就会感觉到眉心间振动。

1、吸气练习

假设有一包鲜花在手绢里,通过嗅觉品评出它的名字来。要舒适自如,避免紧张僵硬,吸气时要深沉而安静,使五脏六腑都感到舒服。

2、呼气练习

慢慢吸好气后,蓄气,保持气息片刻,手拿一张两寸长,半寸宽的薄纸片,放在嘴巴前,然后慢慢地均匀将气呼出,使薄纸片一直在微微地晃动,延续时间越长越好。

3、气声数数

先吸足一口气,屏息数秒,然后用均匀的、低微的带有气息的声音(如自语声音)数数,从一数到一百。开始练习时烽数一点,逐渐增多,注意不要撒气、漏气。

4、跑步背诗

平时跑步出现轻微气喘时,小声背诵一首短诗。可以单独训练,也可两人配合训练,一人一句接力。要注意跑步不能太剧烈,尽量控制,不出喘息声。

5、惊呼练习

假设突然发现远处来了一个人,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惊喜不禁。急吸一口气,停住,然后迅速呼出:“老伙计!”

6、换气练习

明换气关键在于找准“气口儿”,迅速吸口气,满足说长句子或加大音量的需要。可以先一篇(或一段)长句较多的文章,师生共同研究,确定“气口儿”进行反复练习。

偷换气是用极快的速度,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吸入少量气息,以救“燃眉之急”。可选长句多的文章进行训练,快速朗读,要忙中吸气,急而不喘,轻松自然。

呼吸控制和气息运用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人声的高低、强弱,声音色彩的变化无不与呼出气流的运动状态有关。

一、呼吸器官和呼吸原理

(一)呼吸器官

我们可以把呼吸通道中所包括的各生理器官、胸腔、膈肌、腹肌等看作呼吸器官。

1.呼吸通道

呼吸总是沿着一定的路线进行的,这条路线就是呼吸通道。它包括口、鼻、咽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吸与呼是沿着这样的路线进行的:(图略)

2.胸腔

胸内的体腔部分是胸腔。胸腔外部是胸廓,它是由肋骨、肋软骨、胸骨和胸椎等构成的骨支架,形似鸟笼。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是由胸部多组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来完成的。肺在胸腔内部,它可以随胸廓的运动纳入和排出空气。

3.膈肌

膈肌(亦称横膈、横膈膜),位于胸腔底部,它象圆顶帽一样扣在那里,周围和胸腔壁相连,把胸腔和腹腔上下隔开。膈肌属吸气肌。吸气时膈肌收缩下降,胸腔向下扩展;呼气时,膈肌放松,恢复原位,胸腔缩小。实验表明,膈肌每降下一厘米,吸气量可以增加250-300亳升。

(二)呼吸原理

肺虽然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但它不会主动进行呼吸,是被动器官。呼吸要靠胸腔的扩大和缩小来完成。

吸气肌肉群收缩时,胸腔扩大,其内部气压就会小于体外气压,空气便由口、鼻经过呼吸通道进入肺泡,使肺叶扩张起来,这就是吸气过程。相反,呼气肌肉群收缩,或吸气肌肉群自然放松,胸腔就会随之变小,肺叶里的气又会由于受到挤压经过呼吸通道排出体外,这就是呼气。理解呼吸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呼吸两大肌肉群的重要作用。

生活中安静的呼吸与完成语言发声功能的呼吸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一种自律性的生理活动,可以无意识完成,而后者有感情的参与,有意识的控制。有控制的发声的呼吸,具有吸得多、吸得快和呼得省、呼得慢的特点,还表明了训练的明显效果。

(三)胸腹联合呼吸。

这是胸腹两种呼吸方式的结合,就是全面扩张或收缩胸腔所进行的呼吸。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前两种呼吸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胸腹联合呼吸时吸气从前后、左右、上下径等方面全面扩大了胸腔的容积,吸气量最大;其次从动作特征来看,胸腹联合呼吸建立了胸、膈、腹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呼吸的稳健感,有利于控制;再次是采用胸腹联合呼吸后,易于产生坚实、响亮的音色,它是多种音色变化的基础。所以胸腹联合呼吸是较为理想的专业用声的基本呼吸方式。

二、呼吸控制的要领

我们提倡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方式,从训练的角度讲,关键是在理解呼吸原理的基础上,抓住符合要领的实际感觉,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和稳定这种感觉。

(一)吸气的要领

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的建立,应首先从吸气的练习开始,在吸气过程中,要调动胸廓的吸气肌肉、膈肌和腹肌积极运动,使之参与控制,并有效地扩大胸腔容积,增加吸气量。吸气的基本要领如下:

1.吸到肺底

以吸到肺底的感觉,引导气息通达体内深部,使膈肌明显收缩下降,有效地增加进气量。

2.两肋打开

吸气时,应在肩胸放松的情况下使下肋得到较充分的扩展,此时,膈肌与胸廓的运动产生联系。一般感觉两肋的打开,以左右的平衡运动为主,尤其后腰部感觉较为明显。

3.腹壁“站定”

吸气时,在胸部扩张的同时,应使腹部肌肉向小腹“丹田”位置收缩,上腹壁保持不凸不凹的状态。

以上提到的三条要领是胸腹联合呼吸一次吸气动作的分解,实际上它们在吸气过程中是“同步”进行的。所以在分解体会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获取综合感觉,以建立胸、膈、腹在吸气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二)呼气的要领

有声语言是在呼气的过程中发出去的,因此对呼气的控制是整个呼吸控制训练的重点。

呼气的练习要把握这样一个过程:一是产生稳劲状态;二是锻炼持久力;三是掌握调节方法,使呼吸运动自如。

1.稳劲

稳劲状态是通过呼吸两大肌群的对抗产生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把胸腔比作气球,喉口为气球的进出气口,充好气后……

(1)如果突然放手,球内的空气会由于球皮向内的弹力,不规则地一下放光。这就如同一般生活中的呼气一样,吸气肌肉群的力量一放松,胸廓马上回缩,体内的气就一下排出了。

(2)如果用手指将气球的出气口束小,出气便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变得规则而均匀。但就人体来说,束小出气口等于束紧喉头,而人为地加强喉头在发声过程中的挡气作用,会造成发声器官的严重“损耗”,并使声音紧张僵持,所以这种动作虽然有效,却不可取。发声时脖颈变粗,颈静脉怒突,就与这种错误的呼气控制有关。

(3)如果有一种力量使充气后的气球在不束缚出气口的情况下规则放气,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气球只存在着一致向内的弹力。而人体却存在着这种可能性,这就是在呼气时仍适当保持吸气感觉,用吸气肌肉群的力量抵抗呼吸肌肉群的力量,形成一种“拮抗”,使呼气变得规则、均匀,达到稳劲控制呼气的目的。

2.持久

一口气能维持较久,发出较多音节,以及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是所谓气息持久的两层含义,它们对于语言表达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要达到持久除了积极锻炼之外,从呼气这一环节考虑,节省是关键。节省的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尽可能使用偏实的中音。

根据科学的分析和测试,人在使用低音,尤其是虚弱的低音时,由于声带松弛并留有间隙,耗气量最大。使用高音,尤其是高强音时,由于声带紧张,闭合严密,耗气量只相当于前者的一半。使用偏实的中音时,声带张力和气息压力都处于适中状态,其耗气量又只相当于使用高强音的一半。它们的用气量比例大约为4(低弱):2(高强):1(中实)。

第二,“吞”“吐”结合。

“吞”“吐”是控制呼气发声的两种意识,以内收感为主导的控制方式叫“吞”,以外送感为主导的控制方式叫“吐”。

“吞”并不是倒吸气,而是在呼气过程中,吸气肌肉群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呼的力量形成明显的抗衡,所以呼出的气量较少;“吐”时,呼的力量明显大于吸的力量,所以呼出的气量较多。单从节省气息的角度考虑,当然以运用“吞”的方式为宜,但是从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和习惯考虑,需要有张有弛;从声音色彩的变化和感情运动的需要考虑,也要有收有纵。因此,我们提倡“吞”“吐”结合,这样既有利于表达,也可以节省气息。

人们一般习惯运用“吐”的自然方式,而不习惯于控制力较强的“吞”的方式,这就需要一个有意识的练习过程。

第三,加强唇舌力度。

在咬字过程中,唇的一启一闭,舌的一抬一落,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对呼出气流的节制。因此,加强唇舌力度,也可以起到节省气息的作用。

以上讲的三点,无论是偏实中音的使用,还是“吞”“吐”的结合,唇舌力度的加强,都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平时是可以独立进行的。而在实际运用中,却是综合控制的。

3.变化

语言的表现力是靠声音色彩的变化来实现的,而声音色彩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要依赖于富有活力的气息运动。因此在获得稳劲、持久的呼吸控制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掌握运动着的气息的控制规律,做到能随内容和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气乃情所致”,气息“自动化”控制的枢纽是感情的运动,所以播讲者必须熟悉自己要说的内容,认真理解、具体感受、态度积极,使心理动作起来。如果感情不动,势必导致呼吸的僵滞,影响声音色彩的变化。利用感情调节呼吸运动的方式是呼吸控制的高级阶段,但在训练过程中,只有通过较为长期的、有意识的训练,熟练地掌握胸腹联合呼吸的基本要领,方可能获得自由的、本能的呼吸运动感觉。

随着欣赏习惯的变化,有很多人在追求亲切、自然的声音,这就要正确把握呼吸的弱控制状态。应当明确,强控制是弱控制的基础,弱控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精细的控制,纯自然的低能与弱控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换气的要领

气息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及时不断地补充,才能持久地发挥动力作用。换气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句首换气

除了句中的气息补充外,全句结束后都需另行换气,此时需注意不要马上进气,而是在

下句开始前进气,否则会破坏句子间的感情转换,并给人以急促感。

2.换气到位

换气时“丹田”及下肋的感觉可以时大时小,而不能时有时无,不能因换气而改变呼吸方式。

3.换了就用

吸气后要马上使用,非感情需要不要作较长停顿,否则体内感觉消失,力量也就松泄了。

4.留有余地

吸气应适度,并非越多越好,一般情况吸到七、八分满就可以了,吸气过满会导致僵持。使用中的气息应有所储存,即使到该换气时,体内还应留有部分余气,如果等用完了再吸,就会使人感到声噎力竭。

5.无声吸气

用声时,小腹保持控制状态,胸腔形成一个有弹性的橡皮球,这样气息一有欠缺,便会在语言的顿挫中,得以“自动”、及时、无声的补充。

播讲时多为快吸慢呼,因此保持上述状态并学会偷气、抢气是十分重要的。补得及时才会用得从容。在播讲中,气息的补换是利用语言的停顿进行的。补换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即:

(1)偷气,即短时无声地吸气;

(2)抢气,可以不顾及有无声音的吸气;

(3)就气,虽有停顿,并不进气,而是调动体内的余气进行贴补。

其中偷气是最常用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