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用图考查地理学习能力
2013-01-24 | 阅:  转:  |  分享 
  
l品题录I

如何用考查

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品题录

重要的地理考试如何有效地考查中学生地理学习能

力,从而对地理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是我国中学

地理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选择四道英美国家大学入

学地理考试题,就如何以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进行分析,希望我国的地理教师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用直观图画考查学生依据常识进行分析

判断的能力

例题1:右图反映了一个大城市外围地区的农业活动。

A.应用范杜能农业用地模型的基本原理推测x和y

图中活动发生的场所与一个大城市的位置关系。(1分)

B.选择活动X或活动Y,应用范杜能徒业用地模型

的基本原理对其活动的位置进行解释。(2分)

c.为什么今天的农业用地格局不同于1826年的范杜

能模型提出的格局?讨论其中的两个因素。(4分)

答案:A.x更靠近城市,或位于&--~-。Y更远离城l市。

B.x——集约型农业,高价位土地,易腐坏的商品,

接近市场,农民能获得最大利润。

Y——粗放型农业,低价位土

地,不易腐坏的商品,不接近市

场,农民能获得最大利润。

c.因素包括:冷藏和食品保

藏;改进的交通;区域、全球市场;

公司决策;政府政策;用作非食品

目的的农业产品(多种用途);森林

不再占据靠近市场的区域。

本例题选自美国AP课程人文地理

(HUMANGEOGRAPHY)科m2007

年的试卷。有关命题意图的文件指出,

这道题考查的核心问题是范杜能农业

杨克非林培英

用地模型的基本内容、该模型背后的原理和这个模型在农

业用地现代空间格局形成中的应用。因此,这道试题联系了

抽象的空间模型、模型假设的空间格局、格局形成的地理原

理和空间过程、模型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评估。

这道试题提供了两幅画。第一幅画(画x)上有一个

男子,还有许多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第二幅画(画Y)上

是一台行驶在田地上的联合收割机。题干陈述道,该图画

反映了大城市外围地区的农业活动。这道试题有三个任务

需要学生完成。任务A考查学生应用范杜能模型推测农业

生产空间布局的能力,具体讲就是要求学生推测在外围地

区的X和Y显示的活动相对于大城市地区的位置。任务B

要求学生解释X或Y所处空间位置,表明他们对空间布局

原理的理解。任务C要求学生思考现在的农业用地布局,

讨论为什么它们不同于范杜能模型的布局。

这道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如下能力:

第一,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农业生产活动类型的能

力。要回答选项中的问题,学生须首先判断出两张图画

中农业生产的活动类型。这个判断过

程并不复杂。在各类地理图像中,地

理图画的直观程度最大,考生只要具

备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就会比

较容易地判断出图x与蔬菜水果的生

产有关,而图Y则与小麦生产等种植

业有关。为了防止学生过度想象,这

道题的题干对图画的背景信息作了限

定,指明图画“反映了一个大城市外

围地区的农业活动”。根据这一限

定,考生就不会把图画x看作农业展

览会中的活动,也不会把图画Y看作

收割机生产企业试验场地中的活动。

本文作者杨克非系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林培英系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教授。

—謦葛基础数缘褪}64



第二,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进行判断的能力。具体到达

道题目,实际考查的是运用范杜能模型,判断两张图画中表

现的农业生产活动,其空间位置与大城市可能是什么关系。

在地理原理的学习过程中,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个

地理原理,比较好又比较容易操作的办法就是类似这道题

目的设计,让学生对实际地理事物和分布进行判断。

第三,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水平。在任务C中

出现的“农业用地布局”和“布局”是大纲规定的学习内

容。学生有可能熟悉范杜能模型下的具体布局,但不知道

“农业用地布局”一词的内涵。当题目明确要求考生联系

“农业用地布局”时,考生可能回答不出来。分析学生的

答题状况,可以看出答题过程与学生地理概念理解能力之

间的关系。

考生在答题中不能联系农业用地空间布局,有如下

几种表现[2]。在完成任务C时识别出影响因素的考生,提

到最多的是交通系统的改进和农业运输方法(如冷藏)的

改进,但是很少有学生能接下来明确地说明这些因素对农

业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反而有很多学生仅仅对现代农业

与l826年农业的不同方式进行概括,并没有参考范杜能模

型,也没有参考其它理论或实际中的农业用地布局。也有

很多考生涉及到1826年和今天在农业上的差别,但是没有

把他们的讨论与题目需要的空间布局联系起来。看起来是

这些学生把任务C理解为宽泛的关于农业如何随时间变化

的问题(例如,引用绿色革命、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或

者农业综合经营),而不是关于现代农业土地利用与范杜

能模型提出的农业土地利用的区别。有一些考生涉及了改

进的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白地把这个因素与农业

用地布局的变化联系起来。还有几个考生一般性地参考了

农业需要大量的土地或农业工人比例的下降这个事实,但

是没有说明对农业用地布局的影响。这样,命题者就可以

通过对学生答案过程的分析,可以评价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的能力水平。

用地图考察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并比较分

析的能力

例题2:下图显示了巴西(一个经济不发达国

家)圣保罗和美国(一个经济发达国家)芝加哥的

低收入区、中收入区和高收入区。

简要描述两个城市低收入区分布的差异。(4分)

参考答案:分布包括位置和范围。

例如,在圣保罗,低收入区统治了这个城市。

但是在芝加哥,他们占城区的比例更小。

圣保罗的低收入区位于城市外围。芝加哥的低收入

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有三个离开本体的小块区域。

圣保罗有清晰的向北、向东和向南的低收入区

域。芝加哥的格局不如圣保罗清晰,但在湖边有一

块大的向东的低收入区域。

芝加哥的低收入区主要位于中央商务区周围。

在圣保罗,低收入区与中央商务区是隔开的,被其

它收入区隔开。

圣保罗的低收入区呈扇形或楔子,但是在芝加

哥,低收入区在中央商务区周围呈环形。

例题2是2007年剑桥国际高中地理考试[3]一道试题的

节选。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地图上提取地理事物分布信

息的能力和对地理分布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试题的

主要特点是,所给区域面积不算很大,地图上的地理要素不

多,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表面上看比较简单,但仔细分析,

就会发现,试题中涵盖了多个基本地图能力。在“用要点描

述两个城市低收入区分布的差异”这个任务中,学生首先要

能够熟练地运用地图图例来读出两幅地图中低收入区的分

布状况和分布特征,然后才能对两个城市低收入区分布进

行差异比较。区域比较的学习能力是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

之一,能否对这两幅分布图做出合情合理的比较,得出有意

义的结论,需要考生具有比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就

低收入分布区而言,参考答案列出了五种差异,分别是面

积差异、分散状况差异、方向差异、与重要点状地理事物的

空间关系上的差异和形状差异。学生是否能够很快想到从

这些方面进行比较,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地理分布基本知识

65I基砝欲青柱J鲨=篁警攀鲨

的掌握,更可以反映学生梳理地理分布信息和系统思考的

熟练程度。除了上述地图能力外,这道试题还通过“简要描

述”考查了学生处理地理信息和表达学习成果的能力。

如果要继续观察这两幅地图的话,可能还会找出一

些参考答案中没有列出的差异。因为“每幅地图部分是客

观现实的反映,部分是主观因素的反映。制图者——还应

加上读图者——都是人。”(p442)学生的能力和视角不

同,阅读同一幅地图也可能得出一些不同的结果,地理考

试对地图阅读能力的考查应该考虑到这一点,让试题的参

考答案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用模式图考察学生地理信息识读、推理

和叙写的能力

例题3:右图是东南亚某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型。

(a)描述图中显示的居住区的分布。

参考答案:城市居住区的分布是复杂的,包括

扇形和环形两种形状。二者的不同表现在密度、收

入类型和延伸范围:

在混合土地使用区之外、两个商业区的周围有

一个中密度居住区。

在离中密度居住区更远处有一个区域,这个区域中

点缀着两个新郊区(每个郊区的形状是方形的并且对称

分布)和两个棚户区(形状是非对称和不规则的)。

狭窄的脊状隆起位于高收入居住区的东边

缘。新高收入居住区在高收入区之外,延伸到商品

蔬菜种植业区边缘。

其他居住地的可能,例如,在混合土地使用区

或扩展的都市区。

(b)说出图中显示的城市布局中三个商业区发

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个是西方人商业区,一个是中国

人商业区,一个是印度人商业区,因此是种族区别了

这些区域。种族混合源于外国移民为了国际贸易和商

业机会涌入到这个港口城市。很多因素造成了种族隔

离,比如语言、亲属关系、宗教、文化、支持、商业

机会和联系网络。这些地方既是商业区,也是居住

区。起初贸易者可能在从事商务的地方居住。

以后的移民和商业扩张往往加强了现存的布

局,商业区向中心增长为楔形。原因包括可以接受的

使用空间的成本、顾客的位置,等等。这些商业区仍

品题录

是分隔的,因为身份、凝聚力、防御和排挤等原因。

在位置方面,有两个区域与港口有自然的连

接,说明其分布与港口贸易、接近港口节省时间

和金钱,对到港和出港的船只的反应有关系。只

有印度人商业区与港口没有连接,说明这个地区

可能在这个城市中有些不同的功能地位,例如,

有制造业、销售或者金融等方面的经济活动。西

方人商业区位于政府区的旁边(这里过去是一个

殖民地)。

试题3是2007年剑桥国际高中地理考试中的一道题。

地理模式图是在地图基础上经过理论加工抽象处理的地理

图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想条件下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

或分布规律。这道试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在模式图上进行

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例题2考查的



1印度人圈曩商业区

图例2中国人棚户区

3西方人口新郊区



能力很相似,只是试题3还需要学生具有地理模式图的识

别能力,特别是一些“几何用语”。与地图不同,模式图

对地理事物描绘信息更粗略一些,描绘使用的多是经过高

度概括的几何图形。几何是空间形式的语言[4],也是地

理模式图常用的基本图形。参考答案中的“扇形”、“环

形”、“之外”和“对称”等都是几何用语。

第二问考查考生模式图分布的阅读能力。要想答好

商业区发展原因,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模式图中的分布状

况,要发现三个商业区的互不相连、它们与港口区的邻接

关系、它们与政府区的邻接关系等重要信息。

第二问还考查考生的地理因果推测能力。参考答案

指出,这个城市布局的三个主要方面需要解释,分别

是:种族隔离、商业区位置和楔形增长。地理学是一门

非常复杂的学科。如果按照两分法,地理学可以分为自

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自然地理

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形状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人

文地理学研究的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的

分布、扩散和变化。与自然现象相比,社会、政治、经

济和文化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尤其是受到不同等级和

类型的组织和人的影响,更难以研究。人文地理的研究

经常需要研究者对人文地理现象进行合理推测,这道题

就可以考查学生因果推测的能力。例如,人种混杂是因

为商业移民,要回答出这点考生需要了解人口迁移的知

识;商业区种族分隔的原因很复杂,考生主要需要文化

方面的知识;商业区的楔形增长的原因是人口、经济和

文化的原因,这需要考生具备有关的知识;回答与港口

相邻时需要贸易知识;回答与港口不相邻时需要产业知

识;回答与政府区相邻时需要政治知识。上述的这些知

识都是人文地理基础知识,要回答好这道试题,需要学

生具有调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道题的第二问也考查了考生的地理逻辑叙述能

力。这道题要求回答商业区的发展原因,考生就应该按照

商业区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回答:商业区起初的建立是因

为移民;商业区分隔是因为文化的缘故;商业区楔形增长

是因为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原因;商业区发展稳定后,才

涉及商业区的位置关系。学生良好的逻辑叙述能力可以使

整个叙述过程流畅合理。如果回答时点与点之间的逻辑性

没有把握好,会失色很多。

用概念图考查学生系统分析地理事物

的能力

例题4:下图显示了沙漠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养

分循环过程。描述两个养分循环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解释这样的养分循环对生物生产力的影响。(10分)

例题4是2007年剑桥国际高中地理考试的一道样题。

这道题的参考答案[5]写明,两个过

程的相似性表现在低能级的降水输入

和地表径流,半干旱地区一般性的流

动能级更大一些;考生应该能指出养

分储存量的差别。在半干旱地区,生

物物质储存了最多的养分,而在沙漠

地区,养分储存最多的是土壤;半干

旱地区生产力更高的原因是因为有季

节性的水供应,以及养分通过植物的

燃烧获得释放并在系统中快速循环;

在干旱地区,淋洗强度是最小的,枯枝落叶的分解是缓慢

的,养分向生物物质的转移是有限的,这是因为水的缺

乏,而生物物质的损失很高,则是因为干旱地区植物体损

失较多。

这道题可以用来考查学生系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

力。钱学森先生早就指出,地理环境是一个地球表层系

统,也就是地理系统。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

统”。这道题体现了一些系统思想:关注系统要素间

的相互影响,关注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关注系统与

外界的联系。两幅图中的枯枝落叶、生物和土壤三者之

间有着相互影响,这是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两幅图的

主题是干旱和半干旱环境,关注的是整体,不偏重环境

中的某个地理要素。两幅图中的“养分流动”则表明了

环境系统随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具有动态性。这两幅

图还表明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有能量的输入、储

存和输出关系的开放系统。

考试题目中出现系统分析的题目,启发我们地理教

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要只关注琐碎的地理知识的记忆,

要多关注基本的地理思想或地理观念。这类试题可能会

对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系统认识地理环境的能力产

生重要的影响。

这道题使用了概念图来表示养分循环。概念图是一

种独特的表征知识的工具,它由节点和连线组成,能很

简明、清晰地表明地理事物之问的相互关系。如果这两

幅图的内容用文字来表示,考生的阅读速度可能会慢很

多。概念图还能将未知知识和已知知识连接起来,是一

种很好的学习工具。学习地理的学生应该掌握地理概念

图的阅读技能和填绘技能。这道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自

然地理环境中养分循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但并

没有使用选择题或填空的题型,而是使用了概念图的形

P

L0

半干旱地图养分循环图/eI

87f基础数青疆f釜=篁登酱

htt

式,正是因为概念图适合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

和空间运动,因此,本试题也就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地理

概念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下面我们根据原作者对考试

结果的描述,分析一下这道试题是如何考查出学生不同

的地理学习能力的。

据考后统计,很多考生在答题时并没有真正看

懂概念图,他们以为这张图表明的是土壤、生物物质

和枯枝落叶的数量,而不是养分储存的数量。尽管如

此,大多数考生还是尝试描述了两个养分循环的相似

点和不同点,其中有很多合理的成分。因为学生的能

力有差别,在解释养分循环对生物生产力的影响时也

就有了差别。能力较强的学生注意到并使用了概念图

中“风化”这个要素,并认为较高程度的风化提供给

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更多的养分。在半干旱地区,降水

量较多,因而植被更多;植物燃烧释放出的养分快速

在系统内循环,因此有更大的生产力。相似的,在干

旱地区,因为水的缺乏造成植物体的损失,养分向生

物物质的转移是有限的,生物物质的损失也很高。从

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能力的学生因从地理概念

图中获得的信息不同,或对地理概念图中各种信息的

关注不同,对养分循环过程的分析也就不同,最终产

生对问题的不同回答。反过来,从各种回答中,命题

者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进行考查和评价。.◆.

品题录

参考文献:

[1]TheCollegeBoard.APCentralTheAPHuman

GeographyExam[OL].http://apcentra1.collegeboard.

com/apc/members/exam/exam——questions/2004.html

[2]TheCollegeBOard.StUdentPerformance

Q&A:2007APHUMANGEOGRAPHYFree-Response

Questions[OL].http://apcentra1.collegeboard.corn/

apc/public/repository/ap07一human~geography_qa.pdf

[3]UniversityofCambridgeLocalExaminations.

CIElQualifications[OL】.http://www.cie.org.

uk/qua1ifications/academic/uppersec/alevel/

subject?assdef_id=747

[4][英]大卫·哈维著,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译.地理学中

的解释[M].商务印书馆,1996.

[5]UniversityofCambridgeLocalExaminations.9696一

W07一MS一2.pdf[OL].http://www.cie.org.uk/docs/

dynamic/23813.Pdf

【6】钱学森.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地理学报

[J].1991.(3).

[7]UniversityofCambridgeLocalExaminations.9696一

W一07一er.pdf[OL].http://www.cie.org.uk/docs/

dynamic/24546.pdf

(责任编辑杨小敏)

关注外语特色校发展培养优秀

2009年度全国基础外语教育论坛召开

由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

心”)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

承办的2009年度全国基础外语教育论坛在京召开。论坛分

“第四届全国外国语学校、外语特色学校管理与教学研讨

会”和“第二届‘明’师论坛”两个分论坛。“外国语学

校和外语特色校的发展新思路”和“新课改环境下教师的

思考力和执行力”是本次论坛的主题。

论坛通过主题报告和讨论互动等形式进行,与会人士

对新课改中的经验、现状与对策展开研讨,反思和研讨了课

改中基础英语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出路,探索

了我国外语教育持续优质发展之路。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乔玉全处长的报告《基础外语教育与外国语学校办学思路》

为外国语学校培养跨文化沟通、多文化交流、适应国际竞争

“明”师

的人才提供了指引。陈琳教授的报告((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andForeignLanguageSchools}),介绍了外

国语学校的历史以及其在我国外语教育史上所起的重要作

用,并对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以及外语学习者母语水平降低

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此外,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孟雁君老

师、北京教育学院袁昌寰教授、北京四中特级教师李俊和

老师、剑桥大学ESOL考试委员会认证ELT教师培训专家

ChrisDefty等也做了精彩的报告。专家们的精彩报告从不

同角度启发和促进了一线教师更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理念,

在学习中、在自身专业化发展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将

“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争做具有思考力和

执行力的“明”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供稿)

献花(0)
+1
(本文系宁园12345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