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吾尔族山歌——塔合麦西来甫

 胡杨老人 2013-01-24

           维吾尔族山歌——塔合麦西来甫

                     李玉广

   位于天山北坡的木垒县与地处天山南麓的吐鲁番、鄯善隔山相望,自古以来两地就有相互交换易地放牧的传统。在南麓有木垒的冬草场,在木垒也有南麓的夏草场,互利互惠,双方都受益。千百年来,每到瓜果成熟的季节,南麓的维吾尔人就会一队一队的赶着毛驴,用驮筐装着新鲜的杏子、桑葚、葡萄、甜瓜或者葡萄干到木垒的农户家里换粮食,以物易物各得其所。而这条贯通南北交通的道路就是今天位于博斯坦乡地界的木鄯公路的古牧道。

   大约在3000年前,就有一支从吐鲁番、鄯善一带到木垒放牧的维吾尔族人出于各种原因滞留定居在博斯坦的深山沟里,成为这一带最早的居民。在长期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在生产生活方式上逐渐与当地的其他游牧民族互相学习逐渐融合,而且在文化娱乐形式上也与当地游牧的蒙古族、哈萨克族歌舞兼收并蓄逐渐融合,长此以往,便逐步形成了以维吾尔麦西来甫为基调,同时广泛吸纳当地山区其他游牧民族歌舞特点的,反映山区草原文化的独具特色的维吾尔麦西来甫——塔合麦西来甫,当地人亦称其为:维吾尔族山歌或山里的麦西来甫。 

     麦西来甫是新疆维吾尔族群众集会时进行表演的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歌舞形式。洋溢着山区维吾尔人生活气息的塔合麦西来甫主要分布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博斯乡博斯村、东城镇的沈家沟村和照壁山乡的干沟村。些村落的居民都是从南麓迁徙而来,在木垒沿山一带定居的以牧业为主农牧兼营的维吾尔族塔合麦西来甫无论是从歌词内容还是从音乐节奏、演奏方式和歌舞结构组成上看,都与新疆南疆等及哈密、吐鲁番、鄯善等地的麦西来甫有很大不同。南疆和东疆地区维吾尔人多数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麦西来甫歌词一般都是反映耕种收割等与农业生产为主的内容。从韵调上看,一首曲子基本上一个节奏贯穿始终,;从结构上看,整个麦西来甫一般由9部分组成。而塔合麦西来甫类型则更加丰富多彩,既有节日麦西来甫、婚嫁麦西来甫,又有地域特点明显的卡尔拉克麦西来甫(每年下第一场雪时举办)、亚木吾尔里克麦西来甫(每年下第一场雨时举办)等等,参加活动人数不限。歌词内容除了传统的咏真主圣明伟大的颂歌和表达男女爱情的情歌以外,大多是反映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的内容。演唱者有直接骑在马背上,一边击打手鼓,一边伴着马铃声和马蹄声的节奏演唱的,也有席地而坐演唱的,也有在器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塔合麦西来甫节奏变化较快,通常一首曲子要变化三种以上,多反映骏马奔腾、围猎等内容,伴奏乐器主要有达普、都它尔、萨它尔等。专家分析可能由于游牧生活变化快,在马背上演奏形式受限所致。我曾经多次有幸观赏过这些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在那节奏明快,舒缓有度,和谐悠扬的器乐伴奏声中,领唱者引吭高歌,如骏马长嘶,如春雷炸响;应和者和声共鸣如大河喧哗,如幽谷回声;伴随着器乐的节奏,照应着歌唱者的旋律,一位维吾尔族妇女踏着轻快地舞步手舞足蹈地跳起了古老而又传统的维吾尔族舞蹈。紧接着,在“噔哒哒——噔哒……”的达普鼓的鼓点声中,配合着领舞者的表演,围观者也纷纷上场献艺。细细端详,我才发现,在同一个舞曲伴奏下,他们表演的风格却大不相同:有的舒展大方;有的沉稳端庄;有的干练明快;有的诙谐俏皮;有的活泼火辣……。表演者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的表演激起了场外观众一阵阵热烈地鼓掌声和喝彩声。其形式之多样,容量之广泛,表演之精彩,场面之火爆真的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木垒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含有吐鲁番地区麦西甫的原生态基因,又独具北疆山区草原文化的特色,是木垒山区维吾尔牧民最喜爱的一种集歌唱、舞蹈、音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木垒维吾尔塔合麦西热甫的传统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地域性,没有明显的班社组织,也没有记载的曲谱,主要是以口口相授、代代相传的形式进行。像博斯坦乡的卡孜木·卡德尔、阿德力·艾则孜、东城沈家沟的吾马尔·肉孜、吐尔逊·艾买提,照壁山乡的买提尼牙孜·玉素音、吐尔逊·阿孜买提等都是师从于自己的父辈和从小经过耳濡目染所学,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在年轻一代中,能全部会唱塔合麦西热甫的人已屈指可数。所幸的是木垒维吾尔塔合麦西甫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发掘、保护、传承这一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艺术瑰宝,又将被注入活力、走向新生。据笔者所知,在博斯坦乡,由卡孜木·卡德尔、阿德力·艾则孜等领衔已组建了一支由25人参加的博斯坦维吾尔山歌表演队,其中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也不乏中青年人参加,一个以老带新的塔合麦西热甫传承链已开始形成。这支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文艺奇葩,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园里绽放着异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