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衡

 昵称13604 2013-01-24

平  衡

 

要完全活跃,那麽就能够完全被动,

然後两极就会会合,而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那个微妙的平衡,就是宁静;就是最高的和平丶最高的顶峰。

也是最高的和协力,以佛乘而言,乃是汇归於德是也。

当两样东西平衡 — 外在和内在,活动和被动—

突然间你就超越了它们两者。

当它们平衡,你就不再是这个,也不再是那个,

突然间你就变成了第三种力量 — 那个旁观者丶那个观照。

 

 

平 <wbr> <wbr>衡

 

 

当你试图要以停止活动来达到被动,

你那个努力就会充满你的活动。

只要你还停留在两极的某一极里,

你就永远无法知道统一的整体。

 

那些不生活在单一的「道」里的人,

他们在活动和被动两方面,

以及在主张和拒绝两方面都会失败。

  

不要试图去成为被动的,

因为努力属於活动,没有人能够试图去成为被动的,

那麽要怎麽办呢?要完全活跃,然後被动就会出现,

它就好像影子一样地跟随而来,它一定会来。

想得很完全,然後不思想就会来临。

你无法抛弃思想,当某样东西是不完整的,它就无法被抛弃,

只有那完整的能够被抛弃。

事实上,那完整的本身就能够自动抛弃。

  

 

不要试图去成为被动的,

你怎麽能够试图去成为被动的呢?

你可以像一个佛一样地坐着,但是那个被动性是肤浅的,

你的内在深处是动荡不安的,你的内在在沸腾,

就好像一座火山,任何片刻都可能爆发出来,

你可以强迫身体静静地坐,但是你要怎麽样强迫你的本性呢?

你的本性会一直一直继续下去,

那就是为什麽你无法停止思考。

人们静坐好几年,二十年,二十五年,每天连续坐丶六个小时,

为的只是要使头脑平静,但它还是一直不断地在运作。

  

因此我着重在活跃的静心,那是一种平衡。

首先要成为活动的,活动得很完全,使得那个被动性能够自动跟随而来。

当你很活跃,整个能量都动了起来之後,你就会想要休息。

如果你没有很活跃,那麽休息怎麽能够跟随而来?

  

如果你整天都在练习休息,那麽你晚上就不要想睡觉,

练习休息将无法带来更多的休息,练习休息将会带来活动,

然後当你躺在床上,你就会想东想西或翻来翻去,

你整个晚上都将会做运动,如果你强迫身体静止,

那麽头脑就会成为代替品,头脑就会继续作恶梦。

  

不,一个聪明的人会去平衡,他也知道生命会自己去平衡。

如果你做一件事 — 全然地做,没有任何保留,

整个能量都投进去享受那个活动,

那麽那个休息就会自动产生,那个休息就会自动跟随而来。

 

当你享受休息,那麽活动就会跟随而来,

因为当你休息,你就能够获得能量,你就会被赋予生命力,

然後整个身体就会充满能量,整个身体就会洋溢着能量,

如此一来,你就必须去分享它,

你必须在活动当中释放出那些能量,然後再充满它。

  

它就好像云:它们必须下雨,然後它们会被充满。

它们必须下雨,然後再被充满,

河流必须将它自己倒进海洋,然後再度被充满。

它越倒出,它就会越被充满。

  

禅宗的三祖僧璨说:

要完全活跃,那麽你就能够完全被动,

然後两极就会会合,而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那个微妙的平衡,就是宁静;

那个微妙的平衡,就是最高的和平丶最高的顶峰。

 

当两样东西平衡 — 外在和内在,活动和被动—

然後,突然间你就超越了它们两者。

当它们两者平衡,你就不再是这个,也不再是那个,

突然间你就变成了第三种力量 — 那个旁观者丶那个观照。

但是你无法透过努力而达成它。

  

当你试图要以停止活动来达到被动,

你那个努力就会充满你的活动。

只要你还停留在两极的某一极里,

你就永远无法知道统一的整体。

  

要超越那两个极端!

不要成为世俗的人,也不要成为所谓的灵性主义者,

不要成为有神论者,也不要成为无神论者,

不要疯狂地追求外在的财富,也不要执着於内在的宁静。

平衡——平衡应该成为座右铭。

  

如果你选择极端,你将会在两方面都失败,

如果你不选择,你将会在两方面都成功。

走极端一定会失败,平衡才会成功。

这个平衡佛陀称之为中道,而孔子称之为中庸。

  

只要停留在中间──这是最伟大的技巧和艺术。

只要停留在中间,不要选择

不要移到左边,也不要移到右边;

不要成为左派,也不要成为右派,只要刚好在中间。

  

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

那个桥已经被通过了,你已经达到了目标,

那个目标并不是在未来的某一个地方,它就在两个极端之间,

既不是恨,也不是爱……

  

永远都要记住,每当你找到两个极端,不要选择,

只要试着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刚开始的时候,它将会很困难,那是因为旧有习惯的缘故。

要按照习惯很容易,因为你不需要觉知,它们自己会继续。

觉知是困难的,因为它不是你的习惯。

  

你很容易会加以选择,你很容易就可以谴责或赏识,

你很容易就可以拒绝或接受。

你可以很容易就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

因为好几百万世以来这已经变成一个习惯,

你一直都在选择,这只是一个类似机器人的现象。

  

不需要任何觉知,你一看到什麽东西,你就会加以决定和判断。

有一朵花在那里,你一看到你就会说它「很美」或「不美。」

那个判断会立刻来临 ──

那个判断会随着知觉出现,那麽你就不可能停留在中间。

  

  

要不加以选择很困难,

但是在每一件事里面你都要试着这样做……

当你感觉到恨,你要试着移到中间;

当你感觉到爱,你也要试着移到中间。

 

不论你感觉到什麽,你都要试着移到中间。

你将会感到很惊讶,在每两个极端之间有一个点,

在那个点上,那两个极端都不存在,

在那个点上,你既不会感觉到恨,也不会感觉到爱,

这就是怫陀所说的「乌佩克夏」(upeksha)— 无分别。

「无分别」并不是一句正确的用语。

  

「乌佩克夏」意味着中间的点,

从那个点来看,你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

你不能够说「我爱」,你也不能够说「我恨」,

你什麽都不能够说,你只能够在中间,你并没有认同其中之一,

这样做你就超越了,而超越就是开花,

这就是你要去达到的成熟,这就是目标。

 

 

 

   --- Osh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