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振波浪清三十八次品读《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赏析之感——186、187、188、189、190 【七绝】振波浪清三十八次品读《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赏析之感——186
土院吟杯酒载天, 挥毫但见势如泉。 雁门关外听今古, 马影常奔蒙汉前! 【七绝】振波浪清三十八次品读《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赏析之感——187 秋风落水令鱼慌, 岸上游人过影双。 石椅无言常睡叶, 秦云抹的月儿苍! 【七绝】振波浪清三十八次品读《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赏析之感——168 笛处常欣鸟入林, 摇花小路水如琴。 明天又是星期六, 约会回家带走心! 【七绝】振波浪清三十八次品读《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赏析之感——189 正是篱东悄出眸, 无风月亮已登舟。 轻摇柳岸荷香会, 又恨三更各自楼! 【七绝】振波浪清三十八次品读《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赏析之感——190 正是秋香一树桃, 门伸近岭月儿高。 归羊已各轻依圈, 举步村头忆战壕! ![]() ![]() “诗辨”阐述理论观点,是整个《诗话》的总纲。 “诗体”探讨诗歌的体制、风格和流派; “诗法”研究诗歌的写作方法, “诗评”评论历代诗人诗作,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基本观点。 “考证”对一些诗篇的文字、篇章、写作年代和撰人进行考辨,比较琐碎,偶而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学思祜想。 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正由于此,它受到世人的普遍重视。 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刊行的诗话汇编《诗人玉屑》中,曾将它的内容全部采录。 历代刊刻《沧浪吟卷》,也大多同时收录《诗话》。 另有单行刻本,并被辑入多种丛书中,成为研究中国诗学的基本读物。 为它作注释的,有清人胡鉴《沧浪诗话注》、王玮庆《沧浪诗话补注》、近人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和今人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以末一种最为精审宏富。
****************************************************************** 《沧浪诗话·考证》的批评精神 ●李 锋 自《沧浪诗话》问世以来,学界对其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唯有《考证》一章,研究者多忽略之。考其原因,大约因为“从理论家的眼光看来,考证并非理论;而从传统学者的眼光看来,考据又非严羽专长。” [1]囿于这种成见,对于《考证》的研究就处在不知如何定位的尴尬境地,研究成果自然非常有限。 实际上,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中国传统诗论的考证方法,本身就有“鉴赏”和“考据” 二途。 “沧浪所言,从音调词格入手,用的是鉴赏的方法。” [2]如果细加分析,《考证》一章,不仅具有以鉴赏做考证的诗性思维,还具有传统考证的精审、严谨,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 ****************************************** 三、“自立门户”的独立精神 “荆公有一家但取一二首,而不可读者。如曹唐二首……此不足以书屏障,可以与闾巷小人文背之词。又《买剑》一首……但可与师巫念诵也。”如果说,前面一条还只是对其去取标准提出质疑,那么这一条则完全是对王安石诗歌审美水平的嘲笑。因为一位诗人没有被选中,还可解释为其诗风不为王安石所欣赏,但如果其诗作得以入选,而所选诗歌并非其代表作,甚至是低水平的作品,则只能说明选诗者自身的水平有问题。 [8]严羽却不惧权威,对其《诗选》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甚至嘲讽,这首先需要不随流俗的独立个性和敢于一陈己见的勇气。 “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是自家实证实语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都是“自家实证实悟”所得,绝不做人云亦云之举。 “辩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目张胆而言,使其词说沉着痛快,深切著明,显然易见;所谓不直则道不见,虽得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这种执着、坦率而富于勇气的个性,无疑为严羽的独立批评精神奠定了性格基础,使其敢于在众皆昏昏的文论界发昭昭之见,敢于不从俗流。就连严羽的前辈,当时的诗界大佬戴复古也在《祝二严》中不无感佩道:“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龉。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柏 |
|
来自: 振波浪清 > 《原***创***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