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中五台道观介绍2010-09-17 13:04:05 ![]()
咸阳,乃中国道教重要人物之一、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的故乡。咸阳中五台道观,南临渭水北枕莽原,东依汉阳陵,西牵汉茂陵,地势北高南低,呈黄土沟坡状,海拔最高430余米,最低380米,相对高差50米,为关中五台之首,乃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圣地。道观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原名“九天太一元君庙”,金大定三年(1163),朝廷赐名“太清观”,明清时期又称“真武台”,后更名为“中五台” 。1400余年来道观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桑,几经盛衰,数度重修。《咸阳县志》云:“中五台庙高数丈,峻峭如削,游人如织,香火鼎盛”,更直观地道出中五台道观曾经的兴盛景象。
据民国年间道观内碑文记载,其时尚有地产36.85亩,但1950年土改之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道观被完全荒废,所有庙宇土基尽遭破坏,至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宗教活动时,中五台道观仅剩下破殿两间,土窑三孔,居士几个,山门冷落香火几灭,惨况令人唏嘘。1989年金泰真道长与信士在道观遗址建吕祖殿和老母殿,当地政府也决心恢复中五台道观原貌,中五台原台基土地逐渐复归中五台道观所有。2003年,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大师来中五台视察,任重道远地在此号召台湾、新加坡、香港和内陆的道观为其捐资重修道观,并力荐其当家大弟子贺信萍道长担当主持之任,至此贺信萍正式出山住持咸阳中五台道观。为重现道观道教的昔日光辉,贺道长根据政府有关批文,不顾个人艰辛多方奔走呼吁,不断呕心沥血化缘治病筹资。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中五台道观规模渐渐地由小到大、由衰转盛,庙宇香火慢慢也在恢复元气当中,道观内山门及三殿一楼,目前大部已经竣工。从南至北沿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山门、真武大殿、老母殿。山门正中供奉护法神“王灵官”;山门内侧东西为钟、鼓楼。真武大殿为道观主殿,高约24米,重檐歇山式结构,黄琉璃瓦屋顶,重檐飞峙,气势巍峨。大殿中央崇祀“真武大帝”,左侧供奉“三茅真君”,右侧供奉“汉钟离、吕洞宾、王重阳祖师”,后侧有“关帝圣君”。老母殿中央崇祀“斗姥元君”,左侧有“骊山老母”,右侧有“九天玄女娘娘”。老母殿东面是“吕祖殿”,殿内崇祀“纯阳吕祖”,供信众游人上香求签。藏经楼位于真武大殿左侧,共五间二层,正房门左右各设厢房三间。藏经楼南侧另有丹房客堂二层八间。观内建筑皆为中国传统土木古典式建筑,重檐歇山式结构、黄琉璃瓦屋顶、捏花脊独特造型、翼角优美灵动耐人寻味。山墙、栏墙和须弥座正面均设有砖雕,形象逼真,韵味十足寓意深远。庙宇的门窗内壁工艺精湛,众多道家传说浮雕栩栩如生,十分之感人。
中五台道教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丰富,主要有金大定时期颁发的“尚书礼部碟”原样雕刻碟石,内记录有该观名称的由来,文中记载“见住本庙,自来别无名额,已纳讫合着钱数,乞立太清观名额,勘会是实,须合给赐者”等字样。早期碑文已经遗散,现存只有民国二十二年的碑文一通、古石羊、石兽雕、龙雕石基等物,其他文物遗迹还有待发掘。下一步道观将按计划完善吕祖殿、药王殿、慈航殿、素斋餐厅和慈善医院等等配套设施,为一了众多道德圣人宏愿,把中五台道观建成中国一流的道教活动胜地、咸阳重要的人文景观,为大力弘扬中国道教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独特而积极的作用。 庙宇大殿的侧面 在建中的观内明堂 庙宇的侧殿 道观内的典雅建筑 道观内的藏经阁
殿内供奉的“真武大帝” 殿内供奉的“三茅真君” 殿内供奉的“王重阳、汉钟离、吕洞宾”三仙 殿内的道教传说壁画 殿内的道教传说墙体浮雕 殿内的道教传说柱雕、梁雕 |
|
来自: chao fan zi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