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又见“竹湖落雁”- - 史良高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25

又见“竹湖落雁”



  一位参加过解放大西南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离休老军人,早年曾在家乡白荡湖边生活过,偶尔与我谈起“家乡八景”之一的“竹湖落雁”来,总是滔滔不绝,充满了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

  旧时的白荡湖,风光旖旎,修篁掩映,故称竹湖。我年少的许多时光,就是在湖畔一个幽静古朴的小镇度过的。我家的前门临街,后门是湖,秋冬时节,湖滩上落满了成群的野鸭和大雁,夜色中雁歌阵阵,野鸭嘎嘎,无数个夜晚我都是在那美妙的“交响乐”声中进入梦乡的。隔岸便是安凤岭陶公山,东晋时那里曾筑有观雁亭,县令陶侃闲暇之余邀文朋诗友于亭中把盏,“观群雁起落,似约同游;听芦语涛声,共诉怀怨;临风剪烛,举茗赋诗”,留下千古佳话。

  可惜清末年间,其亭毁于兵燹,如今只落得一个空荡荡的遗址。上世纪六十年代,处处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围湖造田之风日盛,纯净的湖面上开始有了一座座鬼子碉堡一样黑黝黝的“鸭棚子”,公开张网捕杀野鸭与大雁。儿时有回去乡下老家,就瞧见有人在月黑时分,拎着拌有农药的稻谷鬼鬼祟祟地撒向湖滩,然后便拎回一只只肥硕的大雁和野鸭。及至后来,成天批来斗去的硝烟模糊了人们的双眼,住在湖边的人竟明目张胆、粗暴野蛮地干起了毁灭自然生态的勾当。他们举起猎枪,向可爱的雁群射去一颗颗罪恶的子弹。从此,“湖卷白涛,银波坦荡”的湖面上再也没有了“雁凫群栖,若浮水上”的美丽景致。

  初冬时节,驱车去乡下看望小叔。小叔年已花甲,却精神矍铄。因患癌症的婶婶故去不久,孩子们都外出打工,唯他孤身一人守着一幢漂亮的小楼和几亩田地,可日子过得倒也滋润。我们就在绿柳婆娑、荻芦掩映的湖边走着,任湖水轻轻地拍打着堤岸。小叔告诉我,自从退湖还田以来,水面变大了,水色变清了,政府与水产养殖部门对白荡湖的管理也加强了,近些年,这里的大闸蟹跻身著名商标,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大城市,有相当一部分水产品早已出口创汇了。由于白荡湖水质清纯,无任何污染,所以湖里的鱼虾肉质肥嫩鲜美,为如今城里人餐桌上的珍馐。正说着,头顶上飞过一群黑压压的野禽,瞬间纷纷落入湖里。“大雁!”我脱口而出。小叔摇摇头,说:“那是野鸭,大雁白天一般都在深水区活动,只有到了晚上才到落雁滩觅食。你看,那边的就是雁。”我顺着他的手势望去,果然有点点水禽浮动在泱泱湖水之上,它们或昂首曲项向天歌,或翔嬉于湖面,是那般悠闲与快乐。更远处,有鸥鹭翻飞,渔帆片片,在绿水蓝天的映衬下显得那样祥和。这难道就是前人所说的“雁凫群栖,碧波轻漾,荻芦掩映,翠竹婆娑,雁群若浮于水中”的“竹湖落雁”?倏忽间,心里便涌出明代许浩咏桐城八景中“竹湖落雁”的诗句来:“大地西风振荻芦,雁衔秋色下平湖。眼前尽是潇湘景,谁为挥毫入画图?”

  夜来枕着湖水,耳畔尽是一阵阵久违的“咹——咹——”的雁鸣,还有那“嘎——嘎——”声——此起彼伏的野鸭歌唱。不成想,如今这里又成了大雁的乐园,昔日的盛景很快就回归人间。生态平衡了,农民的生活富裕了,这社会,能不和谐吗?我披衣拥衾,掏出手机,当即把自己所见所闻告诉给那位年已耄耋的离休老军人,并邀老人择日回故乡走走,欣赏这烟波浩渺、碧浪连天的湖水,感受这新世纪的“竹湖落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