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国古代官员因吝啬丧命? 我国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富而且贵的吝啬之徒,好多还是身居要职的官场之人。他们吝啬的结果如何呢? 东晋年间右将军周札,一家五人封侯,身居要职。周氏势力的发展,遭到权倾天下的王敦的猜忌。于是,王敦悄悄联合江南的沈氏士族共同讨伐周札。等周札得到消息,已是兵临城下,仓促间准备率领几百名部下出城迎敌。在周札的库房中,存有一批打造精良的兵器,手下都劝他赶紧拿出来装备士兵,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周札竟然舍不得,遂将劣质兵器分发给士兵。见周札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依然如此吝啬,士卒也没有为他卖命的决心,结果在敌军的冲击下溃不成军,周札遂被杀。 三国时期的曹洪,是曹操的堂弟,最为富有,但也十分吝啬。魏文帝曹丕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找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觉得肉痛,百般托词不愿意借,结果惹恼了曹丕。一直怀恨在心的曹丕即位后,找了个由头把这位堂叔下到狱中,准备处死他。后来幸得卞太后求情,曹洪才免于一死,但被施以削官职、减爵位之处罚。 南北朝时的武陵王萧纪,是梁武帝的第八子,少得父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按说不应该把钱财当作一回事,可他偏偏极其吝啬,每一个小钱他都要算计。史载,萧纪曾率军攻打江陵,他熔金成饼,100个金饼一篮,装了100多篮,高高挂起,而银子则是金子的五六倍之多,还有各种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以此激励将士英勇杀敌,但这位吝啬鬼只不过是让大家饱饱眼福而已,每战结束从不论功行赏。军心大乱,叛逃者十之八九,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岸十四城俱降,萧纪兵败如山倒,自己也在乱军中死于非命。 五代的后汉时期,吏部侍郎张允也以吝啬而出名。就算是自己的妻子,张允也不会多给她一文钱。他害怕妻子偷偷地拿他的钱用,就把各种钥匙都别在腰间,走起路来叮叮当当乱响,乍一听像是个身上挂了很多耳环首饰的女人。郭威兵变后,张允躲到一个破庙里勉强逃了性命,可是却让兵丁把他的钥匙一股脑全给抢了去,等他回到家里一看,早已被抢劫一空,张允心如刀绞,哇地一声,鲜血狂喷,不到半日,竟一命归阴。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也是一位要钱不要江山的主。李自成百万大军进逼北京,北京城已指日可下,大明的局势可以说到了火烧眉毛的窘状。这时朝廷急需100两银子来作军费开支,而国库空虚,崇祯个人的财产多达三千七百多万两,黄金和其他珠宝还不在内。为此,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希望崇祯拿出属于他个人的内帑以充军饷,所谓内帑,说白了就是属于皇帝个人的私房钱。但这无疑是要崇祯的命,他向大臣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最后他还是一文未出。崇祯吝啬的结果自然是国破家亡,他自己上吊自杀,节约下来的金银银财宝全部进了李自成的腰包。 除此之外,史上有名吝啬鬼还有,西晋名士王戎、唐代高官元宗逵、五代大词人韦庄、清代理学名臣汤斌等。他们吝啬虽未丧命,但他们的生活索然无味不说,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吝啬的另一种注解就是“哭穷”,时下的中国,那些假穷人多么的会哭穷。你看,有车有房的,出差坐头等舱的,送子女出国自费留学的,经常到国外旅游的……是一个比一个哭得响亮,哭得悲怆,哭得理直气壮。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古往今来,那些吝啬鬼,既未兼济天下,自己也很难独善其身,其生活质量恐怕比穷人还不如。虽说纵然你是富甲天下的富翁,奢侈浪费固然不可取;然那些哭穷吝啬之徒的共性是贪婪与吝啬并存,更不可能是慈善家,且大多不得善终!这样的生活也索然无味!
(作者:闹市一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