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观音寺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光福镇龟山南麓下街。.距苏州古城25公里。铜观音寺原名光福寺,始建于梁天监2年(503),后更名光福讲寺亦名贤首教寺,寺的前身是私家住宅,系梁黄门侍郎(皇帝侍从,传达诏命要职)顾野王舍宅为寺,唐武则天期间(685—704)改名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宋康定元年(1040),有位村民在梓里取土,挖得铜观音一尊,随即敬赠给光福寺。入寺后,祈晴祷雨有求皆应,遂易名为铜观音寺,距今一千五百年,历史悠久。目前,寺内建筑有山门(弥勒殿)、钟楼、鼓楼、大雄殿、铜观音殿、西方殿、牧溪草堂、送子阁、藏经阁等。背靠龟山,山顶建有梁代七层舍利塔。寺前跨河而建的寺桥十分古朴,两侧主梁为武康石,(武康石,石色紫褐,质地粗犷古朴,为古代造桥常用石料。)桥端雕凿着双龙戏珠,万字纹饰,琢工精良,为宋代旧物。
光福塔,始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光福塔本名舍利佛塔,塔内原珍藏着《华严经》和光福讲寺的开山祖师彻和尚的灵骨。唐代会昌末年(846)塔毁于火,咸通年间(860—874)重建,屡建屡毁,历经沧桑,饱受风雨侵蚀。1999年再次重修。

铜观音寺牌坊(南),上书:“铜观音寺”
牌坊对联:禅地非常深生祖道
法门无尽大振宗风
铜观音寺牌坊(北),上书:“慈云护祐”
牌坊对联:烟霞清静尘无迹
水月空灵性自明
牌坊匾额“慈云护祐”,《吴门表隐》:“光福山铜像观音殿中楹上悬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初三日御书「慈云护祐」匾,并上谕一道。”明宣德五年(1430),苏州知府况钟率众施财修葺光福寺殿宇。清道光十二年(1832)秋雨连绵,大水成灾,铜观音像抬入城内祈晴。不久即雨过天晴,老百姓感恩不尽。时任苏州巡抚林则徐,特向朝庭奏请重建铜观音寺。由于铜观音神通灵验,道光十六年六月初三日,道光帝敕赐“慈云护祐”匾额。


寺前的光福寺桥,当地人称为琵琶桥,据说,弹击桥梁会发出铿锵的声音,声如琵琶的弹奏声。桥长16.1米,宽3.05米。寺前地上横卧一武康石桥主梁,上有“光福寺桥”字样,历史见证系唐宋旧物。 过寺桥,即是山门。山门前有唐代陀罗尼经幢一对,石狮一对。山门亦称天王殿,1997
年重建,门上方有明学法师题“铜观音寺”匾额,门上楹联:“虎溪圣迹野王捨宅处;光天福地观音古道场。”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四大天王两端坐。持青锋宝剑者为南方增长天王,职风;掌碧玉琵琶一面者为东方持国天王,职调;手拿混元珍珠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职雨;握紫金龙狐貂者为西方广目天王,职顺。

鼓楼
 钟楼
钟楼建于东边,与鼓楼对称。用于召集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钟楼下面供奉地藏王菩萨,寓意地狱救苦,度化众生。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又钟声能令恶道众生暂时息苦,故寺院僧众不吝慈悲,早晚叩钟。叩钟的时候唱念叩钟偈,一句一叩,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大雄殿
出山门,过钟、鼓楼,即为大雄殿,上方悬“大雄殿”匾额,门前楹联为:“光天映祥云;福地传梵音。”1995年重修大雄殿,建筑为单檐硬山造,前有廊,殿内澈上明造,不施斗拱,檐檩直按在檐柱上。殿前有古香樟一株,据载有600年历史,枝叶茂盛,树冠葱郁。殿前左端有巨石二块,上镌偌大一个“佛”字,下方镌“常随佛学”四个大字。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此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十项。普贤菩萨以此十愿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主要法门。“常随佛学”亦十大行愿之一,即要我们时时以佛为学习榜样,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总之,要诚心忆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此始终不变。
大雄殿,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德。大殿正中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侍立佛祖两旁者,东侧为迦叶尊者,为佛门大弟子,少欲知足,以苦行著称佛门。释迦牟尼涅槃后的当年,迦叶召集五百弟子,在五合城鹫山第一次结集诵经,确定佛教经典,功业显著。佛祖右手边的菩萨名叫阿难,是佛祖的堂弟,侍从释迦牟尼二十五年,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他擅长记忆,第一次佛徒结集时,能诵出佛祖生前讲的经文,并写在贝叶树的树叶上。所以有“真经书贝叶”之说。在大殿后边,右边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左边为普贤菩萨,佛祖背面是南海观音菩萨,大殿两旁则为十八罗汉。依次为:
第一宾度罗波啰堕阇尊者、第二迦诺迦伐蹉尊者、第三迦诺迦尊者、第四苏频陀尊者、第五诺矩罗尊者、第六跋陀罗尊者、第七迦理迦尊者、第八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第九戍博迦尊者、第十半托迦尊者、第十一罗怙罗尊者、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第十三因揭陀尊者、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第十五阿氏多尊者、第十六住荼半托迦尊者、第十七庆友尊者、第十八宾头卢尊者。
大雄殿
出山门,过钟、鼓楼,即为大雄殿,上方悬“大雄殿”匾额,门前楹联为:“光天映祥云;福地传梵音。”1995年重修大雄殿,建筑为单檐硬山造,前有廊,殿内澈上明造,不施斗拱,檐檩直按在檐柱上。殿前有古香樟一株,据载有600年历史,枝叶茂盛,树冠葱郁。殿前左端有巨石二块,上镌偌大一个“佛”字,下方镌“常随佛学”四个大字。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此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十项。普贤菩萨以此十愿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主要法门。“常随佛学”亦十大行愿之一,即要我们时时以佛为学习榜样,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总之,要诚心忆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此始终不变。
大雄殿,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德。大殿正中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侍立佛祖两旁者,东侧为迦叶尊者,为佛门大弟子,少欲知足,以苦行著称佛门。释迦牟尼涅槃后的当年,迦叶召集五百弟子,在五合城鹫山第一次结集诵经,确定佛教经典,功业显著。佛祖右手边的菩萨名叫阿难,是佛祖的堂弟,侍从释迦牟尼二十五年,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他擅长记忆,第一次佛徒结集时,能诵出佛祖生前讲的经文,并写在贝叶树的树叶上。所以有“真经书贝叶”之说。在大殿后边,右边供奉的是文殊菩萨,左边为普贤菩萨,佛祖背面是南海观音菩萨,大殿两旁则为十八罗汉。依次为:
第一宾度罗波啰堕阇尊者、第二迦诺迦伐蹉尊者、第三迦诺迦尊者、第四苏频陀尊者、第五诺矩罗尊者、第六跋陀罗尊者、第七迦理迦尊者、第八伐阇罗弗多罗尊者、第九戍博迦尊者、第十半托迦尊者、第十一罗怙罗尊者、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第十三因揭陀尊者、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第十五阿氏多尊者、第十六住荼半托迦尊者、第十七庆友尊者、第十八宾头卢尊者。
铜观音殿
铜观音殿前有铜香炉、宝鼎、还有一对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其高达六点六九米,系由木渎天平戈春南用青石仿古制造,用时年余,于2010年农历九月十九日竣工。这一天正好是观音菩萨出家日。立于殿前之经幢,气势庄严、古朴,不失唐时风貌。信众游人当围绕经幢三匝,虔诚顶礼膜拜,或以香花供养,赞叹欢喜,生稀有想,获福无量,灭无量罪,是故,当知经义不可思议,果极亦不可思议也。

殿前大门上悬“千光百福”匾额,门前楹联:“极清浄地是兰若;观自在春扵竹林。”
“千光百福”原为清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初三日由按察使额腾伊题匾,原本大殿楹上还悬有道光帝的御书“慈云护祐”。巡抚林则徐的题匾“惠庇民天”、布政使陈銮的题匾“慈庇铜观音殿於已卯年(1999)重建,门楼上悬“铜观音殿”匾额,大红底、金色边框、金字。下民”。除此外,还有几幅对联。大殿内上方有信众敬献、释慧通书匾额“得大自在”。佛家的“得大自在”,自在自适,不假他求,不须外物,自我圆满,这是佛家的“得大自在”。
古铜观音像供奉在大殿内金碧辉煌的佛龛中,菩萨像高约一米,体态丰腴,慈眉善目,头戴华锦,身佩玑珠,双足裸露,轻踩莲花宝座,神情自然。左手下垂,掌心向外,五指自然微弯,称为“与愿印”、“如愿印”、或“施与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自然屈臂略上伸齐肩,掌心向外,称为“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而使其安心。如今大殿左、右两侧玻璃橱窗内,陈列着众佛门信众捐赠的紫砂观音、仿古铜观音、玉石观音、汉白玉观音、青石看山观音、红木观音、青铜观音、瓷观音等。造型各异,慈祥和蔼,全都是佛像雕塑的艺术珍品。
 送子阁

西方殿
匾额:西方殿 楹联:无机不被千江有水千江月;
有感即通万里无云万里天。
对联:苦海常作度人舟;千处祈求千处应。
西方殿供奉西方三圣,即“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

碑廊
大雄殿左侧辟有碑廊,内有珍贵古、近代石碑一块连一块布满了整条走廊。有南宋绍定四年(1231)九月“行在尚书礼部”记事碑、元至正十八年(1358)岁在戊戌九月皇帝圣旨“免役文榜”、元大德三年(1299)平江路总管祈请光福铜观音感雨诗、至正大事记残碑、

平江路总管祈请光福铜观音感雨诗碑

光福寺铜像观音灵应碑
范金瑞相出泥塗,曰雨曰旸信不诬;具足神通周法界,何言灵感著姑苏。只为吴人多敬信,凡有祷祈无不应;邦石以事达於朝,故遣微官来审证。微官奉檄欲行时,岂期大士已先知;预戒僧徒缓行化,侵晨悉俟水之涯。以兹一事今亲见,昔人所言诚可验;稽首归依观世音,应身得度随诸念。嘉定辛未仲春上瀚,被檄而来,得详铜像观音灵感事迹,饶盖居有,赞叹不已,敬用数语以述所闻。宣教郎无锡县丞赵善重敬书,知殿僧师琬立石。

整个长廊镌刻以陀罗尼经之大悲咒八十四尊圣像为主题,整幅长卷共九十七块。由慧通方丈布景、戈春南等操刀。以仿各大名家笔墨之精华,集人物、山水、花卉、动物、书法为一炉。整幅壁画体现了以大力弘扬观音文化、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以陀罗尼经之大悲咒最为殊胜。又为信众提供如此精妙的书法艺术珍品。碑廊的另一面还以十八罗汉为主题,镌刻了形色各异的十八罗汉,个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并为每个尊者配了诗文说明。如:第十二那迦犀那尊者“只知挑耳者,谁识痴聋佛。虽有是非言,左入而右出。”第十三因揭陀尊者“大腹便便貌亦奇,身旁布袋日无离。其中试问藏何物?但笑摇头三不知。”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回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浄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浄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民国二十九年已卯季夏 常惭愧僧释圣量书年七十九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磬钟音。
唐常建诗 慧通书
(原诗中“惟闻”应为“但余”)

圆通亭,柱联:杨柳枝头甘露洒;苦海常作渡人舟。

光福寺塔坐落于铜观音寺后面的龟山上。始建于梁大同年间(535—546),由九真太守顾野王舍宅建光福寺、光福寺塔,香火极盛。光福寺塔本名舍利佛塔,塔内珍藏着《华严经》和光福讲寺的开山祖师彻和尚的灵骨。唐会昌末年塔毁于大火,咸通年间(860—874)重建,为唐制宋建风格。后屡毁屡建,历经沧桑,饱受风雨侵蚀,于1999年再次重修。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作七层,平面方形,重檐复宇矗立在三层条石包面的台座上。塔按原样修复后,塔体高22.15米,塔刹高8.35米,总高为30.5米,底层有回廊,塔身每边长5.18米,正南开门,自二层起改为四方辟门。各层有楼板和木扶梯,塔身每层有腰檐平座,每面置柱枋壮举木共,翼角翚飞,显得古朴韶秀。塔内供奉四十九尊佛像,有八十八级台阶。登临古塔望灵岩、观穹窿、眺太湖,古镇风貌,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顾野王后裔唐代中书顾在镕的《题光福上方》诗:
苍岛孤生白浪中,倚天高塔势翻空。
烟凝远岫列寒翠,霜染疏林坠碎红。
溪渚呈栖彭泽雁,楼台深贮洞庭风。
六明金磬落何处,偏傍苇丛惊钓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