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故 孫府君(貴禮)夫人田氏合祔墓志》考釋

 啸海楼 2013-01-26
《唐故 孫府君(貴禮)夫人田氏合祔墓志》考釋
 
●任乃宏
 
【題解】
《唐故孫府君(貴禮)夫人田氏合祔墓志》,刻于唐昭宗天複元年(901),出土時間、地點不詳,現藏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志石390毫米見方,厚90毫米。陰刻志文16行,行8~18字不等,正書。四側爲線雕人物及花草。蓋佚。河北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邯鄲運河碑刻》首次發布拓片和錄文。
據志文,墓志乃志主之父孫英習請人爲亡子夫婦所刻,似爲特例,值得注意。
【錄文】
唐故孫府君夫人田氏合祔墓志銘並序
府君諱貴禮,字與名同,其先樂安縣[1]人也。後祖代因官逐任,今爲魏人矣。曾祖諱□,祖諱院,父名英習。府君即是高人[2]之第十五子也。幼從師教,長□仁風。奈何天之不右,俄隨風燭,不幸去光化□年十二月十二日,告終于北臨川坊之私第,享年□□有九。夫人北平郡[3]田氏,門傳素質,美□邕容,孝道于家,鹹規四德,婦道有聞,歲□不□,何期先已而矣。父英習,哀號泣血,硬咽斷腸,以罄竭資財備之葬禮。蔔得天複元年十壹月十日[4],合祔于魏縣[5]西北漳濱鄉劉村先代茔東北約廿步[6]。東至長堤,西至沽河,南至長堤,北至沽河[7]。恐後年代深遠,丘谷更移,故刊貞石。乃爲詞曰:
大哉府君,令淑夫人,垧之壹閉[8],萬古千春。
【注釋】
[1]樂安縣:即今山東省廣饒縣。《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千乘縣,本漢舊縣也,屬千乘郡,有鹽官。後漢和帝永元七年(95),改千乘郡爲樂安國,千乘縣仍屬焉。武德二年(619),于此置乘州,八年廢乘州,千乘依舊屬青州。”《太平環宇記》卷十八:“唐武德二年海岱平,又置青州總管府,管青、濰、登、牟、莒、密、萊、乘八州,青州領益都、臨朐、臨淄、般陽、樂安、時水、安平等七縣;七年改總管府爲都督府;八年省濰、牟、登、乘四州,以廢濰州之北海,廢乘州之千乘、壽光、博昌來屬,省般陽、樂安、時水、安平四縣。”又,青州樂安爲孫氏著名郡望。
[2]高人:據文意,似爲撰文者對志主之父孫英習的戲稱。
按:孫貴禮夫婦皆早逝且無子嗣,應爲其父請人撰志之起因。不過,父爲子立志畢竟是壹件十分稀有的事,故撰者乃不無揶俞地稱其爲“高人”。
[3]北平郡:田氏著名郡望,治今河北省盧龍縣。《太平環宇記》卷七十:“平州,《禹貢》冀州之域。……戰國時地屬燕。秦兼天下,爲右北平及遼西二郡之地。漢因之,爲遼西郡之肥如縣。……隋開皇初爲右北平郡,十年改爲平州。炀帝即位,又廢州,複爲郡。唐武德二年廢郡爲平州,領臨渝、肥如二縣;其年自臨渝移治肥如,仍改肥如爲盧龍縣,更置撫甯縣;七年省臨渝、撫甯二縣。天寶元年改爲北平郡。乾元元年複爲平州。”
[4]天複元年十壹月十日:公元901年12月23日。
圖壹:墓志出土位置參考
[5]魏縣:唐代魏縣故城在今大名縣楊橋鎮祝村南。民國版《大名縣志》卷六“魏縣故城”:“縣居漳、洹二水下流,沖溢爲患,遷徒靡恒。其故城壹在今城(大名縣城)西北二十裏,居大、元、魏三縣界上,地曰舊縣廟,爲漢以來魏縣治。邑志所謂縣舊治在于村渡西五裏者是也。隋末宇文化及自黎陽北趨魏縣稱許帝于此,唐開元間益徒而西,此城遂廢。今名舊縣店,亦曰魏店。……壹在今城西南七十裏舊魏縣,舊志所謂宋熙甯六年徒治洹水鎮者是也,明初複爲漳水所沖齧,遷于五姓店,爲今之廢魏縣城雲。”
[6]按:志文言葬于“魏縣西北漳濱鄉劉村先代茔東北約廿步”,已知唐代魏縣城在今大名縣楊橋鎮祝村附近,則墓志出土地應位于今祝村西北方向,約在今“武莊”至“孟村”壹帶。參見圖壹。
[7]東至長堤,西至沽河,南至長堤,北至沽河:意義不明,或可理解爲墓地“東有長堤,西有沽河,南有長堤,北有沽河。”沽河,疑即古“白溝”。據喬登雲、薛玉川撰《古運河邯鄲段考察報告》:“白溝在邯鄲境內的流經路線大致可以劃定爲:南自河南內黃縣流入魏縣西南縣境,約自回隆鎮壹帶東北流,進入大名縣西北部,經鋪上村(唐代魏縣城南)、包頭東北流,進入館陶縣境內。”又,《太平環宇記》卷五十四:“白溝水,北接館陶界,隋炀帝導爲永濟渠,亦名禦河。南自相州洹水縣界流入,又北阿難河出焉,蓋魏將阿難所導,以利衡犢,故此犢有阿難之稱矣。又《唐史》:‘開元二十八年,魏州刺史盧晖開永濟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西部,注魏橋,夾州制樓百余間,以貯江、淮之貨。’是此渠。”
[8]垧之壹閉:墓門關閉。垧,同“扃”,從外面把門關上。
 
(2013年1月2日定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