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纲要》强调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什么重视情感、态度及兴趣的培养?

 o0枫叶0o 2013-01-26
为什么《纲要》强调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什么重视情感、态度及兴趣的培养?
       《刚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在教育评价部分,《纲要》再一次强调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间距等等。
        这里,《纲要》是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的,且在五个领域的具体阐述中也处处渗透了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培养兴趣一类的表达,凸现了自主、自信这样一种主体精神。而在能力和知识技能之间,《纲要》又将能力为先。就知识而言,从《纲要》对各领域内容的表述来看也是将其定位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一种经验,而不是那种通过记忆储存起来的特定知识点。
        首先,从发展情感和态度来看,《纲要》之所以如此强调,是因为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当我们的教育在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唤醒其主体意识的同时,诸如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等这些终身受益的品质也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之中了。我们经常说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专注性、良好的秩序、合作的精神,殊不知,过去我们在培养这些品质时往往有一个很大的失误,那就是没有意识到这些品质本身体现的是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我们却将这些品质作为一种外在要求,刻意地对幼儿进行训练和培养。比如要训练幼儿的思维独立,老师常常会提出要求:不能与别人画一样的,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为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常常以规则的利他性来裁判幼儿行为,而忽略了让幼儿自己去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使幼儿以为规则总是有利于别人的,于是他最终学会的总是用规则来要求别人,没有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为了培养自制力,常常用纪律来约束孩子,误将迫于权威的他控为自控。实际上,不从内在动机出发,不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幼儿则会长久地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这些要求将永远难以内化为幼儿的品质。激发内在动力必须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由此幼儿才会逐步产生主体意识,独立、自制。
        其次,从发展能力来看,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品质,最根本的能力则是自我发展学习的能力,是教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这是人们对教育能否培养这种能力的最经常的解释。而落实到《纲要》提到的五个领域中,每个领域都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的能力,如健康:自我保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艺术:创造能力。抓住这些关键能力的培养或许会给每个领域的优势发展和长远发展以保障。我们知道,能力是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是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是强调会学。
        最后,从发展知识技能来看,要使幼儿终身受益,就必须重新认识知识的内涵,必须强调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强调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经历的变化,获取知识应定位于过程,我们将这些知识仅仅作为载体,看重的是孩子是如何思维的,是如何接受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启发孩子的智慧。具体地说。每个不同的领域都会有一个与孩子智慧相关的核心要素,只有定位于过程体验的教与学,才能抓住这一核心要素,点燃起孩子智慧的火花。例如,定位于过程,就会抓住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核心要素,让孩子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事实中,不断探索和反复体验中去发现,让幼儿在与他人的自由交往中体验规则的公正与互惠,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关键的要素是交流与表达,重要的是激发表达的热情,创设交流的机会。实际上幼儿是在交往中自己获得,而不是别人教会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