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写《穿越密西西比》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26
我写《穿越密西西比》
李建新
  李建新

  《穿越密西西比》是我在访问美国密苏里大学——这个有着公立大学常春藤美誉的美国名校时所写文章的集萃,是从所有200多篇相关文章中选择70余篇并进行了修改后的集成。

  在美国的日子里,我有过比较多的探访、游历经历。其中,穿越密西西比河的次数当在20次以上。我访学所在的密苏里州是密西西比河的经流之处,而我每一次的出去与归来也必然要穿越密西西比河,有几次,我漫步在密西西比河畔,用手捧起密西西比河的河水,窥视它的清澈、感知它的温度、在手心里把玩老太阳、在密西西比河的河水里发现自我并极尽联想地在水的投影里寻找另外一个世界;还有几次,我们泛舟在圣路易斯段的密西西比河上,一边欣赏曾经举办过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博会的圣路易斯城,一边遥望河的对岸的伊利诺伊州;我有过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寻找马克·吐温故乡的履历;也有过在最严寒的时候去密西西比河中部茂密的森林里站在没膝深的雪地上看鹰的专行;万种风情与万千思绪的交汇,让密西西比的概念烙印在了我的心中,具象、深刻、销魂。 

  密西西比如此地根植于我在美国的时光,像一个满身风韵与风骚兼具的情人让我魂牵梦绕,它当然是我无法抹去的记忆。另外,有着记者之王之誉的埃德加·斯诺也曾经生活在密西西比流域,他的代表作之一《大河彼岸》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河”给我的触动和启发良多。本书以《穿越密西西比》为名,十有八九是基于以上的一些原因。 

  我希望能够与更多的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见闻、感受、思考、快乐、担当、愤怒以及在那个特定环境下的一些心情的起伏与变化,文笔虽然羞涩,但心灵的倾诉和沟通是最重要的。

  美国人的行为方式到底与我们有怎样的不同,透过这些差别,我们能够感知到什么……

  《穿越密西西比》的出版与两位先生紧密相关,那就是在2011年9月、10月,先后离开我们的我的博士后导师、复旦大学的丁淦林教授和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前院长金冠军教授。正是他们的期待和教诲,促使我在访学期间每天坚持写东西,为了写作,我在美国深入生活,为的是不辜负两位老师的期望。就在2011年9月初我访学回来以后,两位老师看到我的成果,非常高兴,提出了把这些作品推向社会,他们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学术著作之外的另外一本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作品。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从美国回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是丁淦林导师仙逝,继则是把我引进到上海大学、并全力资助我访学美国的金冠军院长离去。无法弥补的悲痛是我再也看不到他们慈祥的面容和听到他们对本书的学术指导了。

  因此我愿把这本《穿越密西西比》当作一束素净的鲜花,静静地摆放在两位老师远在天堂的门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