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古城和世界的链接点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27
一座古城和世界的链接点

  斯坦茵市的古堡,同时也是作者受邀居住的“艺术家之家”。

  斯坦茵(Stein am Rhein)市的全名应该叫“莱茵河畔的斯坦茵”,Stein在德语里是“石头”的意思,瑞士还有一个城市叫斯坦茵,为了有所区别,就在前面加了“莱茵河畔”的修饰。这座城市也的确位于莱茵河上游,在瑞士的东北端,和德国的巴符州相接壤,紧挨德国博登湖的一部分温特湖,主城区在莱茵河右岸,由于航运发达,自古以来就是往返德国瑞士的交通要道。斯坦茵市是从一个小农村发展起来的,公元前100年古罗马人最先来到这一带,那时就修建了地下排水系统,中世纪时初具城市规模,因航运贸易而繁荣,手工业也很发达。中世纪时期的教堂、古堡至今保存完好。19世纪70年代铁路修通后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航运在生活中退居次席;到现代,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其成为“农业市民小城”,更因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市政建筑中的湿壁画,以及莱茵河两岸的湖光山色,旅游业成为其强项,为瑞士必游的旅游景点之一。这里距苏黎世仅一个小时火车程,虽然只是一个仅有3000人的小城,但每年都要接待600万游客。古典、传统、精致、悠闲,是这个小城的主要特色。

  小城中心地区市政厅一带的房屋,

  墙面上都绘有著名的湿壁画。

  斯坦茵小城剪影

  位于瑞士东北部莱茵河畔的斯坦茵市相对于我们熟知的苏黎世、日内瓦、洛桑等城市来说,也许不太有名。它只是一个仅有3000多市民的小城,在我们看来,连一个镇的规模都很勉强。但它独特、宁静,既现代又古老,有些像云南的丽江,有着仙境一般的人居环境,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又与现代社会丝丝入扣,紧密相连。

  我能在这里暂居一段时间,是因为它有一处面向世界的“艺术家之家”——克里泽塔楼。说是楼,其实是一座建于13世纪的古堡。我刚接到邀请时听说将要在一座古堡里住近三个月时,心里难免咯噔了一下:古堡里会不会有幽灵呢?

  当然没有幽灵。尽管这是我迄今为止住过的最古老的房子,但里面却是最现代化的设备。古堡保存完好,圆形,有四层楼高,每层有瞭望孔和枪眼;据说曾是中世纪时期城防工事的一部分。15世纪又在南侧修建了四层楼房与之相连。从二楼到四楼,是盘旋的楼梯,经过数个瞭望孔和枪眼,可以看到外面的道路和过往的汽车行人。古堡内,似乎时间从未流失,刀剑、长矛、盔甲还在虚无中叮当作响,而外面却可窥见21世纪的盎然生机。什么叫恍若隔世,不知今夕何夕,住一住这样的古堡就会有深切的理解了。

  实际上,这座古堡在斯坦茵并不显得鹤立鸡群,它和小城保存完好的中世纪的城防布局浑然一体。与中国古代方形的城防结构不同的是,斯坦茵的城墙是椭圆形的,而且保存至今的城墙即是居民的住宅。这些坚固的石砌房屋大都建于19世纪,红瓦白墙,“田”字形的墙面支撑,而在小城中心地区市政厅一带的房屋,墙面上都绘有著名的湿壁画。湿壁画是墙壁绘画最持久的形式,它是先在作画的墙上抹上粗糙的灰泥,草图就描画在这层灰泥上,让其渗进墙壁里,然后在其上覆盖一层“细灰”层,再在上面伴以水调和的颜料重画一遍草图。就这样涂一层灰泥画一层画,如此反复,颜色和墙壁就会永久的融合在一起,画面从不会剥落。简言之,它不是画在墙面上的壁画,而是画在墙里的。时间愈久,色彩愈沉静、古朴。我们所知道的绘画大师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都是湿壁画技法的巨匠。斯坦茵的湿壁画,就像给这座小城穿了一件古典华贵的霓裳羽衣,也正是斯坦茵给人古色古香、人文积淀深厚的原因之一。

  这样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堡如果仅作为一处游览胜地,斯坦茵人认为似乎还不足以体现其价值,1992年市政当局将其买下,装修出三个卧室,一个现代设施齐全的厨房,两间巨大的工作室,外面还有一个小花园。1998年经小城全民公决,建成“艺术家之家”。从1999年起,广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作家来这里居住、写作和交流。我在这里除了给当地搞了一场文学交流活动外,并无其他的工作。

  “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到你是我们请来的客人。”这是主办方给我的要求。我自己做饭,去超市购物,参观本地的各种节日,感受当地的民风民情,读书、写作、爬山、骑车,在风景宜人的莱茵河边暴走,在欧洲搭火车远行,就像是一次度假。市政当局提供一定的生活费,足以让每个来到这里的艺术家们在这座小城生活得很舒适。这笔费用由一个20世纪初本地富翁的遗产成立的基金会支出。据说由于基金会管理有方,现在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此外我还听说,如果你是个艺术家,尽管没有收到小城的邀请,但当你旅行到这里时,只要你能出示相关的证明材料,也可以在这里免费居住。一座小城能担当起这样的社会责任,实在令人敬佩。我对负责接待我的玛丽安女士说:这里虽然是一座小城,但它代表了你们的国家。

  我说这话并非出于礼貌或学说一回外交辞令,而是心戚戚然焉。我们的很多城市都比斯坦茵巨大,也更有经济实力,我们每一个城市都有文联、作协、文化局这样的机构,但我们没有这样一个面向世界的“艺术家之家”。我们和外面的文化交流,数十年来都是那个老面孔,宴请、座谈、游山玩水、官方全程接待陪同,数天后打发走人。从没有想一想,会不会有一个艺术家希望在某个地方静静地住下来,仔细感受一下中国人的生活。

  一个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价值和荣誉,正是由它的城市、乡村和人民的努力来体现。开放的时代谁都想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但是日新月异的世界你如何面对又如何走进?经济交往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文化交流也不可或缺。斯坦茵人太明白这一点了,他们通过克里泽塔楼找到了和世界的一个链接点。需要说明的是,斯坦茵城本身并不封闭,这里和德国的巴符州接壤,又有莱茵河相通,自古就是一个交通发达的水陆码头城镇,19世纪70年代这里就通了火车,现在更是通过现代化的铁路交通网,一天之内可以到达欧洲许多主要国家和城市。斯坦茵人需要和世界对话的是文化,是让自己的居民认识更多元的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人文传统深厚的斯坦茵。我来到这里后才获知,歌德和席勒曾经在斯坦茵居住写作过,顿时让我对它肃然起敬,有在欧洲朝圣的感觉了。我在瑞士的蒙特勒曾经参观过西庸城堡,这座位于日内瓦湖东端的城堡,在欧洲与其相似的或许有许多,但就曾因为拜伦于此写下过一句有名的诗句——“自由啊,你在地牢里才最灿烂!因为在那儿你居于人的心间”,西庸城堡便成为游客必去之地。谁能统计得出,拜伦当年刻在西庸城堡地牢石柱上的签名,价值多少?

  也许胸怀广阔的斯坦茵人就是这样想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数百年后,谁知道会不会有一个曾经来过这里的大师,再度被人们提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