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苏州迈向博物馆城

 苏迷 2013-01-27
123
   中国基金博物馆
  首席记者 李婷

  在苏州市2013年实事项目中,博物馆城建设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苏州拥有2500余年悠久历史,地域文化中那些值得探究、审视、解读的厚重内涵,不仅是人们回望、溯源的宝库,更是创新、发展的原点,从这个意义来看,收藏记忆、融汇新知的博物馆对于一座城市和城市中的居民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已经在建的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苏州城墙博物馆、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苏州过云楼陈列馆,有望在今年上半年正式开馆与市民见面。

  苏州文化是博物馆事业的富矿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苏州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其特征体现在千年古城、水乡古镇、园林胜迹、街巷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还体现在昆曲、苏剧、评弹等闻名于世的艺术形态以及吴门书画、水乡服饰、渔歌山歌、玉雕砖雕、建筑技艺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像苏州这样基本保持了古城历史风貌,又拥有丰厚文化资源,并且在经济发展水准上位居前列的,确实不多。前不久,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长杜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苏州有这么好的基础,完全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高地。
  近年来,我市博物馆事业呈现良好态势,到目前为止大市范围内共有各类博物馆70多家,市区的苏州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均实行了免费开放。苏州博物馆不仅获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并且在全国一级博物馆评估中名列第15位。各博物馆除基本陈列外,每年举办展览超过100个,年观众近200万人次。以苏州博物馆为龙头、国有博物馆为主体、专题博物馆为特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型多样化、主题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博物馆的研究、展示、教育和服务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水平及其价值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但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是,苏州现有博物馆的种类和数量与苏州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地位还不相匹配,现有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尚不均衡,部分博物馆藏品保护基础工作仍较薄弱,研究能力、科技支撑和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和服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些,与全面彰显苏州文化品位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如果把目光再放远些,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的诞生地南通近年积极打造“环濠河”博物馆群,已逐渐树立起了品牌形象;杭州则围绕西湖建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营造了西湖自然山水与人文气息并重的良好氛围。相比而言,苏州尚未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博物馆整体环境。
  国有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要同台亮相

  目前,苏州市区共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约30家,其中经省文物局批准正式登记注册的17家,市文广新局直属管理的博物馆4家,各类行业馆8家,民办馆5家。如何让国有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在同一个舞台和同一个水准上亮相、发展,也是博物馆城建设必须面对的课题。
  与综合性见长的国有博物馆相比,特色和专业是民办博物馆的最大优势。“因此,发展民办博物馆事业要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注重均衡协调,特别是宏观把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的人文资源和环境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地发展特色鲜明、专业突出的民办博物馆。”苏州市博物馆协会会长、苏州博物馆长张欣表示。
  早在2011年,市博物馆协会参与了江苏省文物局的《江苏省民办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江苏省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草案)》、《苏州市扶持民办博物馆办法(草案)》等成果也随之产生,既摸清了苏州市民办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又为今后的发展制定了科学的实施准则。特别是《苏州市扶持民办博物馆办法(草案)》的制定,明确了苏州市民办博物馆在场馆建设与运作、资金补助、用地保障、人员配备、综合设施与服务配套等方面的具体扶持措施,明确了对全市民办博物馆划拨使用土地、馆舍投资补助、项目建设贴息、陈列展览资助的标准。
  张欣表示,苏州市现有的民办博物馆自身情况各异,规模相差较大,水平参差不齐,分布尚不均衡。特别是一些新建民办博物馆,其内部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合理,藏品定性缺乏专业监管,陈列展览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还不高,没有深层次发掘博物馆文化,难以有效开展保存、展示、服务、研究以及引进展览、接受社会捐赠等博物馆常规业务工作。为了使民办博物馆事业能够有序、健康发展,营造民办博物馆公平、良好的成长环境,制定规范的民办博物馆设立条件,规范民办博物馆各项业务职能都是必要的前提和保障。
  从实际开办情况来看,民办博物馆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很重视藏品的搜集研究,却往往容易忽视专业技术人员的选用与培养。很多民办博物馆自己创办、自己经营、自己管理,少有专门的人才从事策划、运营以及文化产品开发。这样,博物馆的整体实力特别是业务水平难以真正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苏州市博物馆协会通过举办培训和讲座的形式,为苏州的民办博物馆培养专业队伍。从2008年以来,协会先后举办了“博物馆数字化管理”、“讲解员基本技能”、“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等主题的培训和讲座,2012年又组织了“非文博专业或不具备规定学历文博岗位人员培训班”,全市文博系统70余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其中就包括了常熟苏作家具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的多位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各民办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博物馆的业务职能也获得了显著强化。

  开放、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场

  2011年11月3日,中国基金博物馆于苏州工业园区李公堤三期2号楼成立,首期展示面积达2340平方米。中国基金博物馆是中国金融博物馆继天津之后设立的第二家金融类博物馆,也是国内首个连结金融、历史和文化艺术产业的专业金融教育公益博物馆。
  博物馆运用声、光、电、影、物等多种展示手段,以多元化视角和参观者互动手法,普及基金业常识,提升民众的金融与理财能力,承担着向社会普及金融知识、推动基金产业文化发展、基金界史料征集和研究的责任。馆内常规设展以股权投资基金、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公益基金等几种业态为主体,全面展示其演变历程、现状以及与民众生活的影响等。开放一年多来,已有1.3万多观众入馆参观。“为什么要到苏州办基金博物馆?”中国基金博物馆馆长王巍经常面对这个问题,“因为苏州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直到太平天国时期之前仍是南方最为发达的商业都市,也是金融业集聚中心。这一段历史少为人知,实在是非常遗憾。”如今,中国金融博物馆已经着手安排专家研究苏州的金融史志,希望梳理明清民间金融发展的轨迹,对中国早期产业和金融发展的阻滞能有所理解。“不过,我们更关心苏州当下的金融现状和未来。我所创建的万盟并购集团早在1997年就进入苏州从事企业重组、上市和并购业务,建立了感情,也有了稳定的客户基础。我确信苏州作为中小企业创新基地和新金融(股权基金与并购,PEMA)的重要市场,应当有一个独特的发展空间,成为中国和全球产业整合的重要资源。”王巍认为自己选择苏州,就是表达了对苏州未来的信心:“我非常期待中国基金博物馆能具有大众性和趣味性,能够带动年轻人关注金融世界,学习金融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国成为金融大国而准备资源。我们也更期待苏州地区的金融机构能够将这个博物馆作为与大众广泛接触的平台,从服务大众做起。”
  为了更好的用活资源,王巍还表示,在未来会与天津中国金融博物馆和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共同努力,不断传递金融前沿动态,并且邀请有影响力的金融人物来到苏州,为苏州带来更多的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