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名门家训启示录

 youko蔵書閣 2013-01-27

 每一個時代總會需要一大批的時代精英去支撐。於是,無論哪一個時代總會有時代精英應運而生。而有趣的是,這些精英又往往會形成一個家族集團,時代相傳。難道在冥冥當中真的存在龍生龍,鳳生鳳的宿命?然而仔細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這種精英集團的衍生是一種精英教化在這個集團文化傳承的最終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家風使然。家風是一個家庭、家族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活作風、傳統習慣和道德面貌。舉凡一時國家精英、名門望族無不看重自己處世思想、應世經務、學習態度對子孫的傳承,而這種傳承則需要一種載體,這種載體就是家訓。教育之施,首重童蒙。童蒙養正,聖功也。從童稚時期即施以中華民族通天徹地的中正智慧教育,是一種神聖功業。而家訓,正是實現這種神聖功業的載體。古語說:遺兒千秋富貴,莫若良言一句”——這就是家訓在古代教育當中的地位。許多時代精英都要求子弟繼承本家族的清白家風,富貴苟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陸遊:<</SPAN>示子孫>)。良好的家庭環境、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顯然有利於人們優良品德的形成。而在家風的傳承當中,家訓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觀古今,中國的精英人物幾乎每一個人都受到了家訓的浸淫。無論這種家訓是有形的文字還是無形的言傳身教,都對這些叱吒風雲、改寫中國歷史的人物起到了極大的教育作用。不管是古代像蘇軾、曾國藩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恢弘軌跡的名宦大臣,還是現代諸如魯迅、宋嘉樹這樣的巨擘名流,他們都曾受到家訓的巨大影響。那麼這些大家名門的家訓終究有什麼奧妙呢?為什麼它足以影響身後的無數代人呢?

    其實,教育子女的資源不外乎以下兩種:所處時代的影響和從自身經歷中總結的經驗。遵循第一種方式的人自然是芸芸眾生,他們大多沒有自己的見解,時代需要什麼,就把自己的子女塑造成什麼樣子;而遵循第二種教育方式的人往往是各方面的成功人士或者自身經歷及其豐富的人,他們眼界很寬,交際面很廣,自身的經歷也豐富多樣,教育子女的時候自身就是一個榜樣,所以這種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當這種成功教育再延伸,代代相傳,就變成了現在所謂的世家教育。

    細品中國傳統家訓,其思想精髓就是儒家精髓的聚集。由於儒家
政治、倫理思想特別強調修、齊、治、平的統一,把修身視作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這樣教育樣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德才兼備的,既具備做人立品的修身之德,又具備經天緯地的理幹之才——這不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嗎?反觀現代教育,過於強調對孩子實用技能的教育,而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修身卻受到了不應有的冷落。這種舍本求末的作法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喧囂的時代和功利的氛圍給了孩子們太多的時代性格:自私、懶惰、厭學、偏執、好鬥……當一個令家長頭疼的孩子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所能做的似乎只有無奈的歎息。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把目光投向曾經哺育了我們五千年文明綿延不息的國學。於是,在許多處於開放最前沿的城市,雨後春筍一樣出現了眾多教授國學的私塾。當背誦傳統經典的朗朗讀書聲再次響徹華夏大地乃至整個華人圈時,人們才不得不驚歎傳統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影響力。

 放眼歷史,這些曾經哺育無數歷史精英的家訓曾經是中國歷代名門望族童蒙時期的必修課,它不但可以勵志、勸勤、勉學、誨戒、明德,而且可以啟迪童蒙,矯正孩子們一生的人生方向。漸漸地,這些家訓以成文的名言、名篇和不成文的口頭民諺存在于傳統歷史文化之中。不可否認,在家訓當中存在著過分強調封建意識,忽視人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潛能的糟粕。但如果剔除這些糟粕,我們就會發現,傳統家訓的絕大部分內容已經積澱為整個民族的人生智慧,透射出永恆的理性之光。

 當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出現我們的面前時,我們需要一個德才兼輩,擁有精英氣質的孩子,只有成為時代精英的勇氣才足以在未來的無情競爭當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引領者、構建者。那麼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接受先祖豐沛的文化甘霖,讓國學的宏大與寬博去哺育、強壯孩子的未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