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部召开“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

 南山听涛 2013-01-28
文化部召开“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新闻发布会

514下午,文化部召开“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侯湘华介绍十七大以来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

侯湘华介绍说,党的十七大以来,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在文化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战线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工作呈现出十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一是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工作,近年来多次亲自出席重要对外文化活动、视察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或做出重要批示,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对外战略思想到具体工作作出明确要求,为对外文化工作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文化合作层次、数量、内容上的新发展。中国目前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最近10年,传统的中外文化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出现了中俄、中美、中欧、中阿、中非、上合、中英、中德等双边、多边人文合作机制;文化交流项目数量大增,年均总数与人次超过了改革开放前30年的总和。政府支持的交流项目也突破了传统的政府团、演出团、展览团的“老三样”模式,出现了部长论坛、文化政策圆桌会议、艺术家、作家客座创作等向深层次交流发展的趋势。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渠道和层次更加多样。

三是文化交流活动品牌化进一步加大。2003年中法推出互办文化年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已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文化标志品牌;欢乐春节、相约北京、亚洲艺术节、中非文化聚焦、阿拉伯艺术节,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以及在国内的上海国际艺术节、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各类艺术比赛、成都国际非遗节;面对港澳的“艺海流金”、“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台湾的“情系”系列,“两岸城市文化节”等等,多彩多姿,不胜枚举。有的品牌已打造多年,但多数在16大前后出台,17大以来不断发展、扩大。品牌化的发展,是对外与对港澳台工作适应市场经济,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是阵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新一轮的建设,也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1年前只有我国在外单设文化中心,2002年开始与外国互设文化中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海外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有四个特点:一是内容上大文化,二是活动常态化不间断,三是权威背景,四是亲民色彩,这四个特征,是符合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多样化、常态化、信权威、趋便利的需求的,是以人为本进行设计的。根据中央要求,文化中心要“统筹宣传文化系统和地方文化资源”。2011年起,7个文化中心与7个省市区结成年度对口合作伙伴关系,使地方得以以年度为单位集中对一个国家开展工作,深受地方欢迎。我们将继续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建设,合理布局,将文化中心功能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华文化海外展示、体验并举的综合平台。

五是文化贸易走上前台。2003年起,文化部就设立了通过商业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发展外向型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向世界的政策措施。2010年,文化部出台《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的总体规划》,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在文化贸易信息服务、企业扶持、精品推广、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了政策设计,为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奠定了基础。2011年以来,我们逐项落实上述总体规划的任务,每年编发有助于国内文化产业与国外同行对接的最新信息,有针对性地推动文化企业及产品的国外推广和试水,分业态、分层次、分区域地搭建国内外同行之间交流互鉴的平台。

六是注重提高话语权和加强思想观念交流。2006年底,我国加入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迄今有99个缔约国),也是该国际公约的创始委员国。20096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缔约国大会上,我国参与制订的文化多样性公约系列文件被大会审批通过,我国顺利竞选连任委员会委员国,我们将持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强,例如部长级的各类高端论坛、圆桌会议、专家学者之间的研讨会等。一些热热闹闹的文化活动,被注入了“魂”,例如“欢乐春节”推介的是“欢乐、和睦、共享”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念;“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推出的是“传统的中国、现代的中国、多彩的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国家形象;“2008非洲文化聚焦”选由深圳承办,宣传的是在30年促成改天换地奇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七是新的工作协调体系成型。国家对外文化工作形成了四个机制。一是在中央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实现了国务院系统涉对外文化交流相关部门的联动;二是在国内外层面,确定与驻外使领馆和文化中心负责人的固定年会定例,形成国内外指导与联系制度;三是在中央与地方层面,确定了文化部与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之间、一年一度的“全国文化厅局外事座谈会”制度,固化了我部与地方文化厅局之间的工作体系。四是在文化部和直属单位之间,建立了“部直”合作协调机制。

八是对外文化传播手段不断更新、丰富。从以往通过图书、影视、展览等手段支持前方馆办文化宣传活动的职能,向着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向转变,不断更新、丰富手段。2001年,我们开通了“文化传通网”,逐步整合了大文化领域的信息资源。2002年,英文版“中国文化网”上线,进一步加大了以网络开展对外文化传播的力度。2005年,该网荣获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最佳电子文化网站”大奖。在影视外宣方面,我们以DVD取代了使用多年的电影胶片,迈出了数字化的第一步。2010年,围绕四个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对文通网进行了改版,实现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外、国外与国外的“大联通”,使我们的资源一目了然、使我们工作的情况一目了然。2012年,我们与文化贸易推动工作合作,开始瞩目移动通讯,率先在苹果商店进行了“欢乐春节”的宣传。我们有计划先从文化中心试点,开始用互联网开展“文化节、文化月、文化季”的尝试,从理念和方式上与时代发展更紧密地结合。

九是对港澳台工作以文促情、以文聚心。五年来,我们通过以文促情、以文聚心,不断促进港澳地区人心回归,不断增强台湾同胞中华民族认同,加快实现港澳与内陆,以及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融合。“艺海流金”、“香江明月夜”、“两岸文化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取得较大影响,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十是大力服务国内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生活。一是推动地方开展对外文化工作。从2004年起,我们的亚洲艺术节委托地方省会尤其是二线城市轮流举办,极大地扩大了地方开展对外交流的能力建设;二是推动社会力量开展对外文化工作。2010年,我们将第一届“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的演艺年会,委托中国演艺家协会承办,大大缩短了中国演艺领域与国际同行有效对接的过程;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引进,也使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阶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