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防范农信社信贷风险 | |
2013年01月24日09:40 牛蕴 常灵敏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 |
如何有效应对信贷风险,是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风险防范的初步对策,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不断提高信贷风险防范的能力,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 加强贷前调查管理 提高贷前调查能力 首先,贷前调查和评估,是指在贷款发放前,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资信状况以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贷款进行风险与效益的预测。各社应动员经考试合格的客户经理对贷款前景好、产品含金量高的优质客户进行深入调查,对借款需求者进行摸底排查。通过对其资金实力和还款能力进行评估,对借款需求者的信用状况做了一个大致了解,并及时建立起黄金客户信息档案,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及时掌握借款需求人的资金及发展动向。这样一来,将会有助于我们合理选择贷款对象,从而对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其次,根据贷款新规的要求,对已申请借款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深入分析调查。通过对借款主体资格及财务报表的分析排查,掌握借款人的基础资料。 再者,为更深入获得更新更实际的借款人信息资料,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可通过“听”“看”“查”等手段,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包括缴税情况、往来账目、每月耗用水电费等,对借款人的诚信和实力做一次充分的认证,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提高发放贷款质量 规避贷款投向上的风险 从各行的信贷产品来看,名称繁多,涉及范围较广,科技含量较高,农村信用社定位于“三农”经济,面对广阔的农村市场,一是广泛调查,及时开发农民急需的信贷产品。如可以根据时令的不同发放一些临时贷款、根据农村山地林业发展占用时间较长,发放一些中长期品牌的贷款。二是拓宽服务渠道,立足农村看市场。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农村中寻找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绿色项目、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一方面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规避贷款盲目投放而带来的风险。三是加强科技力量。面对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信贷人员缺乏的特点,及时研究开发新的贷款操作流程。客户经理接到申请后,从信用评级到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有一套精细化的电子管理模式,从中可以规避因人为原因而造成的信贷风险。 规范贷款程序 严把贷款投放关 一是按照国家产业的不同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对发放的贷款进行分类。根据特定时期贷款投向行业的规避点,控制贷款风险。二是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将调查、审查、审批及经营管理人员分离,不同的经营层承担不同的职责,实现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三是严格按照贷款新规的要求发放贷款,重点对流动资金贷款的测算、走款率、固定资产项目融资贷款的资本金比例、个人贷款的面谈面签等严格控制。四是加强贷后管理,督促客户经理及时上报信贷业务风险事项,按照风险预警的内外部风险点跟踪监测。 加强员工思想教育 提高业务技术能力 在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各种新型的案例层出不穷,有些借款人精研法律,掌握法律的边线,贷款发放时略有疏忽就会被借款人利用,使贷款形成风险。因此,要做好信贷业务,培养一批素质过硬和业务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尤显重要。一是培养客户经理遵守纪律和法规,爱岗敬业,自尊自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培养客户经理掌握洞察企业账务的来龙去脉,严格按照贷款新规的要求,跟踪监督信贷资金的流转使用;三是组织客户经理学习法律方面的理论和知识,掌握法律技能,为贷款风险的防范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根据对案例的分析,掌握防控信贷风险的能力。 加强风险排查 提高内部监督能力 自贷款新规执行以来,由于面谈面签制度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冒名顶替贷款的发生。但是,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在贷款发放阶段很难控制。因此,加强信贷风险排查,按照谁排查谁负责,谁对账谁负责,谁督察谁负责的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排查并督促其进行整改。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能力。一是对贷款档案的完整性进行再审计监督;二是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再审计监督;三是对贷款时效进行审计监督;四是对贷款五级分类进行再审计监督。通过客户经理自身的风险排查和审计部门的监督,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防火墙。 加强绩效考核 实行贷款终身负责制 绩效考核可以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农村信用社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激励机制。如工资可以按照贷款管理存量、贷款发放笔数、贷款收回率、收息率、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计算。与此同时,对新发放的贷款应制定终身负责制,两者相互结合,一方面,克服了客户经理的怕贷拒贷心理。另一方面加强了客户经理的风险防范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