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公共管理学总结
2013-01-29 | 阅:  转:  |  分享 
  
说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无论是行政还是公共管理都必须研究“纯粹的”公共部门即政府组织的管理问题,把探讨政府组织如何高效率地运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或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从管理的目的来看,公共部门是最大化的实现公共利益,而私人部门管理则是以部门利益为上。由于目的不同,管理方式上也表现出差异,其中人际关系以及激励办法很不一样,就像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公共部门在管理上很大程度上依靠权力和威信,而私人部门的管理中管理者和员工的人际关系很受到重视。虽然目的不同,形式不同,但都是通过管理的方法,更好地协调、领导组织,最后达成目标。

1、新公共管理无视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但两者在根本目标上并不相同,前者是提供公共服务,后者则以利润为最终目的。2、新公共管理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是不适当的,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实际上是把前者简单化。因为相对于政府来说,公众具有彼此冲突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享受政府服务的“顾客”,又是作为政府税收来源的纳税人。一方面,他们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交的税太多。3、新公共管理强调对产出或绩效目标进行精确的界定、测量和评估,但政府的许多服务项目,其产出、成本以及绩效都是难以量化的,因而也就难以准确测量和评估。4、新公共管理主张公营部门私有化,实际上是放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逃避提供社会福利的责任。5、新公共管理强调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新泰勒主义”。6、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高级文官实行政治任命,以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控制,破坏了传统的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和滥用职权。7、新公共管理强调的所谓“顾客导向”、长期计划和预算总量控制很难付诸实施。尽管新公共管理受到了各种指责和批评,但在西方公共行政领域,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8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开展的一系列的行政改革便是这一潮流的集中反映,从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到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市场导向和顾客导向的行政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新公共管理,体现出新公共管理的诸般特征。

(2)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3)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4)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5)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

(6)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

(7)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8)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5.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它们分别为公共管理提供哪些借鉴?

公共选择理论:所谓公共选择(publicchoice),是指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和研究非市场性决定的政治过程乃至权力配置规则的诸种研究的总称。公共选择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和合理选择理论,前者运用数学方法来分析社会性利益判断及集合性决定规则一般所具有的构造,后者对政治家、官僚、利益集团成员、有权者等的政治行动及其对市场的影响进行模式构筑及实证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世界——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前提假设(1)委托人、代理人是理性经济人;(2)委托人、代理人目标函数不一致。

代理成本:保证金+监督金+剩余损失

委托代理关系的维持:收益增加大于代理成本

公众(委托人)-政府(代理人)关系中的公共管理问题:

(1)公众的普遍利益?

(2)目标不一致时,制度设计?

(3)目标不一致且造成“委托人”损失时,惩罚与纠正?

公共企业:包含两层委托代理关系

公众(委托人)-政府(代理人1)-企业(代理人2)

6.将企业技术方法运用到公共管理中,哪些是不适应公共管理需求的?

公共政策途径

(PublicPolicyApproach) 企业管理途径

(BusinessApproach) ☆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

☆重视个案研究

☆面对高级管理者

☆凸现公共组织特性

☆倾向与公共行政和流

☆强调政治环境问题 ☆企业管理的概念和工具用于公共管理

☆个案与量化结合

☆具备文官资格的管理者

☆强调管理的共性

☆企图摆脱公共行政

☆强调组织战略、设计和过程 7.将新公共管理应用到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中,哪些是不适合中国政治环境的?

1.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管理的顾客导向,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

??2.新公共管理强调企业管理技术方法的应用,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规范政府工作:规范化政府

3.新公共管理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治理性政府

4.新公共管理从强调实际工作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绩效性政府

8、论述非营利组织起源的原因?

(1)福利国家政策在后现代国家普遍失败——对政府过多干预表示怀疑

(2)对经济自由放任主义导致的经济危机普遍恐惧

(3)对政府和市场同样的不信任

(4)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的结果

(5)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理论

(6)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9、中国NPO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1)中国历史上的NPO

①悠久绵延的民间结社和民间公益活动的历史源流及原型。

先秦时代:“会党”、“社会”之说,民间结社在春秋战国时期颇为盛行。

后汉:出现政治结社—朋党、著名的黄巾(会党)起义。

宋代:民间各种互助性、慈善性的“合会”、“义仓”、“义社”、“善会”等。

元朝末年:以白莲教为中心发动的红巾起义

明朝以后:绵延不断的各种秘密宗教和会社组织如罗教、大成教、天地会、哥老会等,

近代的洪帮、青帮

构成中国历史上有别于封建政府一统天下的民间社会。

三大阶段

(1)、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

第一类是行业协会,包括各种“会馆”、“行会”等,它们是由传统的手工业者、早期的工商业者等组成的维护群体利益和行业秩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

第二类是互助与慈善组织,包括各种“互助会”、“合作社”、“协会”、“慈善堂”、“育婴堂”等

第三类是学术性组织,包括各种“学会”、“研究会”、“学社”、“协会”等

第四类是政治性组织,如学联、工会、妇联、青年团等革命性社团,

第五类是文艺性组织,如各种剧团、剧社、文工团、棋会、画社等

第六类是中国近代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的“会党”或秘密结社,如哥老会、洪帮、青帮等,这类组织往往带有反政府的倾向

(2)、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一方面是一部分民间组织的政治化,一些政治倾向明显的团体被定义为“民主党派”,转化为政党组织,如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等。

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一部分民间组织、一大批封建组织和反动组织被依法取缔。非政治性开始成为中国民间组织的一个鲜明而重要的特征。

(3)、第三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至今:

整个80年代,社会团体的数量增长呈现出空前的势头。

进入9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研究机构等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迅速高涨

(2)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进入规制现状:一,分级登记与双重管理;二,准入严格与法制滞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构想:一,纵向发展模式的阶段性:1填漏补缺式;2合作竞争式;3独立自治式.二,横向发展模式的区域性:1东南沿海地区的碳链式和二叉树发展模式;2西南内陆地区的树形结构发展模式.
献花(0)
+1
(本文系等你在交大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