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预防交通事故

 普化散人 2013-01-29

预防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归根到底是人、车、路、环境四个方面的因素失去平衡所造成。一般情况下汽车驾驶员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据有关资料统计,交通事故中,驾驶员负有直接责任的约占70%,而行人和乘车人的责任只占20%。那么,驾驶员应该怎样预防交通事故呢?

  (1)超速行驶及高速行驶极易破坏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延长制动距离,扩大汽车的制动非安全区;高速行驶,汽车转弯时易发生横向侧滑甚至翻车;车速过快,往往破坏正常的交通秩序,使驾驶员判断和躲避险情的时间缩短。所以人们常说“十次事故九次快”,是有道理的,将车速控制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内可以有效的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2)违章驾驶不按规定超车、让超车;争道抢行,夜间会车不关闭远光灯;转弯不减速、不鸣号,不做制动准备;不按规定地点停放车辆;不按规定装载;非驾驶人员开车或酒后开车等。

  (3)精力不集中 由于心理或生理原因,产生心情烦恼,情绪不稳定,精力分散,不认真观察,不善于集中注意力;行车时听广播,吃东西,与人闲谈说笑;长途驾驶疲劳过度;因轻车熟路而麻痹大意,这些是大连学车人应该注意的。

  (4)驾驶员技术水平低,很多大连驾校教练告诉我们,很多大连学车的朋友驾驶技术不熟练,行车经验不足;对车辆性能、道路情况不熟悉,出现险情的,惊慌失措,发生操作失误;有的实习驾驶员过早单独驾驶车辆等。

  (5)车辆技术状况不良车辆的制动和转向装置、前后桥、车轮、灯光、喇叭、仪表等有故障;漏油、漏气、漏水,使车辆的技术性能变坏,影响行车安全。

  (6)道路状况差路面附着条件差,道路的线形、视距、转弯半径、车道宽度不符合规定;路基松软;坡度过大,视线不良等。8vA大连学车网_大连驾校介绍_大连最专业的驾校都在这里.

  (7)环境因素的影响交通标志、安全设施等不完善;噪声污染,人、车流量流速变化;雨雾、风沙、冰雪天能见度差,视野缩小,视线不清;冰雪道路行驶,易产生侧滑、翻车;高原地区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单调行车易产生困倦,繁华地区行车易分散注意力;各种障碍物遮挡行车视线,形成盲区等。

  (8)行人、骑车人违章行人不走人行道,不躲让车辆,突然横穿道路,酒后行走;骑自行车扒车、追车,与车辆抢行,骑车带人;儿童在道路上追逐游戏等。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成因

1、疲劳驾驶

  部分驾驶人多拉快跑不注意休息,很容易疲劳、打瞌睡,对各种突出情况的处理不及时。

  2、酒后驾车

  部分驾驶人员,尤其是那些跑短途的汽车、农用车驾驶人,自以为路途不远,仗着有点酒量而饮酒。在这心存侥幸和麻痹大意思想的支配下酒后驾车很容易酿成车祸。

  3、超速、超载、违法载人频繁

  一些驾驶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认为超速是很平常的事,没有认识到超速行为的危害性,认为车好、路好,控制不住超速。同时有的驾驶人员在运货的时候不注意交通安全,既超载又违法载人,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4、无故障随意停车

  部分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错把紧急停车带当作停车场,睡觉养精神;有的停车解手;有的习惯性地停车检查车辆轮胎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给道路行车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第 1 页

  5、天气因素

  恶劣天气下行车难度增大。轮胎附着系数下降,刹车不灵,制动距离延长,致使方向失控,容易发生多种意外事故。

 

  教育部要求交通安全教育要纳入学校必修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在威海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区市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必修内容,使学生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习惯。

主动预防疲劳驾驶的办法

预防驾驶疲劳是保证行车安全的最有效途径,当已经感到疲劳再去改善,就不如做好预防效果更好。预防驾驶疲劳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效果。养成按时就寝和良好的睡眠姿势,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睡前1.5~2小时内不饮食,睡前1小时内不多饮水、不进行过度脑力工作;卧室内保持通风、清洁,床不宜太软,被子不要过重、过暖,枕头不宜过高。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膳食宜选择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A、C、Bl、B2的食物,可以防止眼睛干燥、疲劳、夜盲症的发生;多吃纤维性食物,可以增强胃、肠的蠕动,防止便秘和痔疮;多吃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可以减轻驾驶中的焦虑和烦躁感;饭量以七、八成为好,勿暴饮暴食;每餐间隔以5~6h为宜,尽量做到定时就餐,切忌饱一顿,饥一顿;饮食应细软,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只吃干食,适量喝汤有助消化。

  3.科学的安排行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科学、合理的安排行车时间和计划,注意行车途中的休息;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连续行车4小时,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夜间长时间行车,应由2人轮流驾驶,交替休息,每人驾驶时间应在2~4小时之间,尽量不在深夜驾驶。

  4.注意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休息方式。驾驶车辆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可时常调整局部疲劳部位的坐姿和深呼吸,以促进血液循环;最好在行驶一段时间后停车休息,下车活动以下腰、腿,放松全身肌肉,预防驾驶疲劳。

  5.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行车中,保持驾驶室空气畅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减少噪声干扰。

增强事故处理高效性

  美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和我国一样也由警方负责。美国各警察局专设有交通组,一般有五至八名警官,负责重要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处理。美国警察处理交通事故比较简单,主要任务,一是勘察事故现场,包括勘察、取证、抢救伤员、清除障碍等。二是根据勘察制作事故报告单,作为事故的权威证明。保险公司理赔或法院审理民事赔偿,追究重大车祸责任人刑事责任等,可以向警局索取事故报告单副本作为依据,必要时警方还需到法庭作证。具体善后事宜(如理赔等)由保险公司负责,协调不能达成一致时,诉请法院裁定,一千元损失以下小事故,警察可当地调解。

  至于事故现场处理的其他事宜,如伤员救护、死者收殓、现场清理、事故车拖运等,由社会承担。警察局一般设有公共安全紧急调度中心,专门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等。通过中心的调度,救护车运送伤员去医院,消防队、义务拯救车到现场施救,社会车辆到现场拖运事故车,清理现场残骸,警方只负责协调并记录在案即可。美国的道路交通大多为单行,交通分享做得比较好,虽然车多,但事故率并不算高。

事故的预防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引发交通事故的成因,西宝高交大队对我辖区道路进行了彻底排查,制定了事故预防预案,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一)加强气候对交通状况的影响,做好预防应对工作

  要切实重视高温、大风、大雾等恶劣气候所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加强对高温、大风、大雾、阴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下道路交通事故引发原因的调查与研究,认真吸取事故教训,总结经验,切实摸索出恶劣气候条件下的安全行车规律。认真调查,切实掌握和了解本辖区范围内的恶劣气候出现的规律和影响情况,成立专门的恶劣气候条件下预防交通事故组织机构,做好预案,完善勤务机制,强化专业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组织、指挥及处置能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二)加强机动车驾驶人的教育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实践证明,提高机动车驾驶人和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是搞好交通管理工作,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西宝高交大队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把安全宣传与查处交通违法结合起来,加强对违法驾驶员的宣传;深入到公路沿线村、镇,大力开展创建“交通安全村镇、学校、企业和社区”活动;深入到运输企业,督促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开展安全宣传;在交通流量大的路口,设立宣传橱窗,张贴事故案例;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多方位各层次的宣传报道。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交通参与者知道疲劳驾驶、超速、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教育驾驶员树立“开车不饮酒,酒后不开车”的自觉性,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抵制交通违法行为。

  (三)加强对重点路段、时段的管理力度,消除事故隐患

  对本辖区的交通事故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突出事故多发的路段和时段。警力要跟着警情走,勤务跟着事故走,在重点时段、路段安排足够警力。从严查处不按规定让行、机动车超速行驶、飙车、酒后驾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纠正、教育一起,让所有的交通参与者做到安全出行。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源头监管能力,营造安全氛围

  1、尽可能使用先进设备,开展治理超速、超载、酒后驾车等专项活动,加大对违法超速等行为的整治力度,既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又达到了治理违法行为的效果;2、与重、特大事故肇事驾驶员所辖车管部门保持联系,迅速及时传递信息,严惩肇事者并加强培训教育;3、利用收费站、服务区发放宣传材料;4、充分运用违章业务系统及寄信函的方式加强对外省、市驾驶员的管理,形成“交通安全管理网”,多渠道营造交通安全氛围。

  (五)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切实提高管控能力

  1、加强与公路管理处、路政等各相关部门的协作,利用路政人员往返巡逻、排障的有利条件,保持双方信息畅通,及时通报信息,增加发现违法几率,以便迅速妥善处置;2、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迅速、及时对问题路段进行维修,提高通行安全性;3、充分利用收费站监控系统,对“三超”、灯光不良及不系安全带等违章加大处罚力度;4、增设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

事故的预防管理对策

  总之,我们要像在公路边植树一样,绿树成荫,惠顾民生,用各种方式,在交通安全防护线上为广大交通参与人织就一道道事故防控 

高速公路行车防范疲劳的办法

高速公路路面宽阔、固定参照物少、车流速度高;既无交通信号灯控制和道路平面交叉,又无行人、非机动车和其他低速机动车干扰,所有车辆都保持较高的速度各行其道有序的行进。在高速公路行车,驾驶人的精力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体力消耗增大,而且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车速,甚至丧失制动减速意识。在这种环境下长时间驾驶车辆会感到单调、枯燥,既容易产生松懈或疲劳。因此,驾驶人没有休息好或感到有点疲劳时,不要驾车进入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最好在1个半小时到2小时到就近的服务区休息一下;若感觉有点疲倦或有睡意时不要在继续驾驶,最好立即休息。

高速路上规避车祸的两个守则

  汽车是一个具有天使和魔鬼双重身份的工具。现在人们的生活可以说完全离不开它。但它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2005年,全国就有十万多人直接死于车祸。死亡人数甚至超过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在全国的加快,车祸更是将死亡人数不断快速提升,具体原因就是高速所致。

  上了高速公路,汽车至少要在80-12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飞驶,在这一速度下的任何车辆,包括军用装甲车在内,如果发生任何形式的碰撞,都将使人体遭受重创。 我在英国欧洲汽车实验室进修工作过三个月,一辆军用装甲车作120公里/小时的直接碰撞试验,11个数字机器试验人显示全部受到致命伤害。可以这样作个形象描述:当我们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高速路上飞驶时,我们其实就是骑在一个发动机上狂奔,车身轿体其实就如一层薄纸,只是挡风避雨而已。黛安娜的奔驰防弹汽车,基本上就是大约10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在桥墱上车身解体,全车人致命。 因此,速度其实就是真正的高速路车祸杀手。 这就是为何原来全国路况很差的条件下,车祸死亡人数还并不多的原因。

缓解疲劳驾驶的方法

  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切忌继续驾驶车辆,应迅速停车,采取有效措施,适时的减轻和改善疲劳程度,恢复清醒。 减轻和改善疲劳,可采取以下方法:

  1.用清凉空气或冷水刺激面部;

  2.喝一杯热茶或热咖啡或吃、喝一些酸或辣的刺激事物;

  3.停车到驾驶室外活动肢体,呼吸新鲜空气,进行刺激,促使精神兴奋;

  4.收听轻音乐或将音响适当调大,促使精神兴奋;

  5.作弯腰动作,进行深呼吸,使大脑尽快得到氧气和血液补充,促使大脑兴奋;

  6.用双手以适当的力度拍打头部,疏通头部经络和血管,加快人体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和大脑兴奋。 当然,以上方法只能是暂时的缓

  解疲劳驾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疲劳,唯有睡眠才是缓解疲劳和恢复清醒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

雨天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及管理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雨水天气发生的交通事故,仍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在预防和管理上可以采取一些相应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建立积极的预警机制。雨水天气是导致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最直接的诱因之一,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上,用科学手段加强管理,是我们当前和今后必走的一条道路。建立科学的全方位的气象预警机制,首先应该侧重建立科学气象预警系统。针对高速公路特有的环境,气象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针对雨水天气监控,及时的与气象部门沟通,尽量多掌握天气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做好信息发布工作。高速公路公安交通管理机关要随时掌握路面情况、及时获知路面信息,从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要得到及时准确的路况信息,除了交警本身的巡逻采集外,要做到四个共享:一是做到与当地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获知当天及未来的天气情况;二是做到与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利用其道路监控等设施及时获知路面信息;三是做到与路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获知路政巡逻部门所掌握的路况信息;四是做到与大型运输单位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获知长期经过管辖路段车辆所采集到的路况信息。在掌握准确的路况信息后,除了按照情况采取相应的预案外,还要通过高速公路入口、路面可变信息板、交通电台和广播等方式迅速将信息发布出去,提示驾乘人员采取使用灯光、限速或者就近驶离高速公路等安全措施,使广大的交通参与者了解到所要行驶道路的路况信息,做到心里有数,以便采取必要地应对措施。

  (三)利用科技力量实施监控,加强路面巡逻管控力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超速监控设施,依托各种科技装备,一方面加大测速强度,延长测速时间,最大限度的监控和抓拍超速违法车辆。另一方面采用流动设施和固定设施相互结合的办法,尽量扩大监控范围。在添置监控设施时要注意具体参数,一定要选择具有全天候监控、高速抓拍、远程控制等功能的高像素设施,避免"拍不到"和"拍到不能用"等问题发生。路面的执勤巡逻民警在巡逻过程中要加强对超速违法行为的监管,可以利用流动监控设施予以记录,或者通过喊话方式责令纠正,或者跟随进入收费站、服务区指出违法行为并予以纠正。必要时,各大队可以集中行动,采用主线测速,服务区纠正并处罚的方式严厉打击超速驾驶违法行为,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扩大影响范围,起到警示作用。

  (四)搞好危险路段整治,加大安全设施投入。近年来,我大队加强了对隐患危险路段的排查整治力度,实践证明,排查整治危险路段,对于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继续深入开展道路危险路段整治,坚决消除道路交通事故隐患,将对重点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的整治,协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列入整治范畴,明确整治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整治要求、完成时间。对短时间内不能整改的急弯、陡坡、积水危险路段,要跟进设警示标志等临时措施加强管控,严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对因道路条件而易发生追尾事故及其他交通事故的路段,应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增加必要的限速标志和振动警示带,使车辆能够极早采取措施进行处置。在易发生追尾事故的硬路肩内,增设路肩振动带和振动标线,以使侵入硬路肩的车辆产生振动和噪声来提示司机采取措施返回正常行车道。

  (五)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提高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我们要彻底消除交通违法行为的隐患,最终的源头在于提高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这需要依靠强有力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目前,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只停留在出版面、写标语、搞活动上,看似宣传面很大,其实只不过是和群众打了个照面,一闪而过,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的宣传工作应当深入到群众中去,只有和群众密切接触才能形成良好氛围,取得较好效果。当前,群众查询自己的驾驶证和车辆的违法状态的要求很迫切,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进驻村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开设窗口,在开展违法查询业务的同时,提供事故处理咨询和交通安全讲堂服务,通过积极和群众交流,不断灌输交通安全思想,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遇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把交通安全宣传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和群众打成一片,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正确的应急处置措施是我们事故预防的最后一道有效防线,我们应当在做好交通安全法规宣传的同时,做好正确的应急处置措施的宣传工作。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开辟专栏或者制作公益广告介绍安全行车常识,可以采用互动访谈、动画、漫画等活泼、形象的多种形式反复播出,提高驾驶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六)规范交通事故现场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雨天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而人的意志有可能预防发生二次交通事故,避免出现新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高速公路车速快,交通繁忙,驾驶员疲劳驾驶、超速驾驶比较常见,哪怕是一宗小事故、一个小路障,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得当,就极易引发比初次交通事故损害更严重的二次交通事故。各大队都应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置机制和预案,要在事故现场迅速摆放警告标志和安全设施,连续设置移动警告标志和反光锥筒,并与中心现场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便分流、断道和现场施救,要迅速向上级报告事故现场情况,对需要采取封闭局部路段交通管制措施的,应立即报告上级增援警力,并实施有关社会联动和跨区域联动措施,向社会发布。

  总之,雨天事故的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仍以路面积水对行车安全产生影响为主要方面。在统计数据中引发雨天事故的原因还有很多,如疲劳驾驶、行人违法上高速、违法掉头等,这些违法行为引发的事故在任何气象条件下都可能发生,不是雨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需要我们分类研究、分类解决。因此,只要有效的解决好行车速度、路面积水和应急处置措施三个方面的问题,就能有效减少和预防雨天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高速公路雨天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每年的3-8月雨天事故高发,从我省高速公路开建以来,雨天事故主要发生在每年3-8月,夏秋季是雨天事故的高发季节,是我们雨天事故的重点防范时间段。

  车辆失控是雨天事故的重要表现形式,大部分的雨天事故并没有出现他人的动态因素影响,完全是自然环境和驾驶员自身操作所致,因此遇险情操作失误是雨天事故发生的重要表现形式。经查阅我大队辖区雨天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案卷。笔者从中找出了几个共同特征:1、发生事故时间:大、暴雨时和大、暴雨后一小时内;2、道路线形:沿行车方向是向左或向右转的弯路;3、事故路段:湿滑;肇事车行驶方向后方约150-200m处的超车道上有积水;4、肇事车种:基本都是小轿车;5、事故形式:单方撞击护栏或中央隔离带; 6、肇事车时速:100km/h(或以上);7、安全带:肇事车驾驶员以及前排乘员均未系安全带; 8、事故损失:经济损失巨大,并伴有人员伤、亡,甚至可能是群死群伤; 9、车辆失控的地点:车轮驶入有水的道路。

雨天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一)雨水天气对道路的影响。雨水改变了驾驶人的行车环境,路面积水降低了路面的磨擦力,运行中的车辆在制动、紧急加速或者是转弯时,惯性易导致车辆侧滑、侧翻、旋转,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几率,。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水滑"现象。所谓"水滑"现象就是雨天汽车在积水路面上高速行驶时,积水由于轮胎转动流入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部位,当轮胎转速达到一定值时,水流的压力使轮胎上浮,形成汽车在积水路面上滑行的现象。在这种状态下,轮胎和路面间便失去了摩擦力,制动和转向失灵,致使汽车难以控制而陷于危险境地。因此只有有效解决"水滑"现象,才能减少和预防雨天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雨水天气对机动车的影响。雨水使车辆制动性能降低,使刹车偏重或者距离过长,易造成车辆偏向、位移或车体失衡侧翻、惯性前移追尾。还有部分车体主要部件老化,轮胎防滑能力降低,雨水天气下行驶,易导致车辆侧滑、侧翻、旋转或追尾事故。

  (三)雨水天气对机动驾驶人的影响。一是雨水天气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视觉、听觉,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无法提前、准确地采取针对性措施。二是部分驾驶员未经系统的公路行车知识教育,不具备特殊天气下的驾驶能力,对雨水天气危险性估计不足,在雨水天气驾驶车辆,遇有紧急情况,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

交通安全教育从孩子抓起。 1957年,法国就把交通安全课作为学校的课程之一。40多年过去了,当初确定的目标仍未达到。不过,一些中小学采取的主动行动虽然没有超出当地的范围,却是卓有成效的。

  鼓励提前学习驾驶技术。 法国青年从16岁起就可以学习驾驶汽车。但中学生参加学习驾驶技术的人并不多,原因是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家长抽不出时间来陪练。

  青年接受力强,学车快,驾驶技术考试获得通过的比率较高。统计表明,提前参加驾驶技术学习并考核合格的青年后来不大容易出交易事故。

  统计表明,在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中,有1/4的人是15—24岁的青年人。法律将规定,严重违章的、驾驶经验不足的开车人必须进行“补课”。

  改革驾驶执照考核制度。 人们一直在谈论改革驾驶执照考核制度,但却一直没有真正进行这一改革。驾驶理论考试是从1975年开始实行的。尽管正式的全国汽车驾驶教育计划规定了学习正确驾驶汽车应遵循的阶段,但许多驾校仍只要求学员学会最低限度的知识和技术。

  交通监测雷达的设置应当合理。 在法国,开车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用于检测违章行为的雷达都设在不那么危险的路段,交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为国家收费”上。在发生交通事故最多的路段以及在市区学校附近,雷达安装得不够多。今后,新一代雷达将负责这些路段或地点的交通监测。

  严格禁止酒后驾车。 特别是周末,酒后驾车常常导致许多人丧命。据一个研究机构最近进行的调查,现在,每两个驾车人中有1人承认自己酒后驾车。在对待酒后驾车的问题上,交通主管当局至少应当像对待超速行车那样严厉。

  经常检查驾驶能力。 在法国,好几个省都已实行了司机继续教育制度(每10年要进修一次),按照这种制度,开车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驾驶理论知识水平,甚至要定期接受驾驶技术检查和体格检查。此外,申请驾驶执照的人必须能够看清楚15—20米距离内的汽车牌照号码。

  加强道路安全设施。 出于安全考虑,有人曾要砍掉路旁的梧桐树。此事曾使人们感到可笑。我们是不应当砍掉路旁的梧桐树的。的确,有许多车毁人亡的事故是汽车撞固定障碍物(如树木)的结果。但据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在某些路段的路旁设立一些安全“导轨”,许多人就可以避免丧命。

  调整行车速度限制。 在法国,在不那么宽的、靠近学校的路段以时速50公里的速度行车,可以被看成是犯罪,但实际上这却是合法的;而白天在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行车的时速如果超过130公里,应当说是无罪的,但实际上却是非法的。交通管理部门说,行车速度越快,就越要求开车人集中注意力,开车人也就越容易疲乏。尽管如此,交通管理部门也应当考虑一下:有必要调整行车的速度限制。 

交通事故多发的十大问题

翻阅历史资料,一件件血淋淋道路交通惨案,催人泪下,逼人思考。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交通事故过去和现在,在我国重大事故发生中,不论次数还是造成危害的严重性,都是第一位的,触目惊心的。为什么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呢?综合分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全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交通涉及每一个人,安全意识强者,交通就可以给你带来方便和效能;安全意识差,它就可能给你带来危害和痛苦。目前,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违章行车(走)、违章载重(客)、违章乘车等行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每个公民都能自觉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自觉抵制违章行为,那么我国的交通状况,将会出现根本性的好转。因此,逐步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是扭转交通事故频发被动局面的重要措施。

  2.驾驶员素质不高。由于我国教育状况比较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好转,决定了当前大部分驾驶员的素质不高。同时,在驾驶员培训、考核中,培训课程、方式方法、考试内容、程序、严格程度等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过程,因此,在现实中,驾驶技术不高,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尤其是在紧急状况下,如何正确采取果断措施等因素都影响交通安全。

  3.人为降低车辆的安全性能。如车辆带病上路,唯利是图;随意改装车辆,擅自变更车辆的构造、用途,有的随意装修报废车辆,有的任意加宽加高加长等;车辆核定载重时,有些车辆制造厂,为了迎合购车者逃避或少交有关税费的要求,将按国家标准规定、实际载重量大的车辆,出厂时核定载重量比实际载重小。

  4.部分损坏路面的修复和路标完善更新不及时。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车流量增大,车速的提高,原来建成的道路的技术要求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改造又不能跟上;另一方面损坏的路面、标志牌、防护墙等没有修复和完善,险要地段尤其突出。

  5.客货运输管理尤其是对个体客运管理不力。运输市场实行改革放开后,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激活市场的同时,防止无序竞争,但由于一些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大,不讲资源配置,放松资质审查,把放开搞活同必须的加强管理对立起来,盲目发展,给当前运输市场尤其是客运市场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这也是诱发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6.超载、超限、超速现象严重。超标准运输载重量、载客数量,不经批准超高度宽度、长度运营,不按规定最高时速超速度行驶,这一问题十分普遍,尤其体现在客货运输方面,甚至形成了一个怪圈,即超载——运价越来越低、被罚款——再增加超载。不仅严重损坏路面和桥梁,而且易引发重大事故。

  7.农用车辆违章载人,无牌无证上路行驶。农用车问题越来越成为业内人士议论的热点,首先是因为管理上难度大,车多面广,监督力量有限;其次是违章的发生率高,如无牌无证上路,载客运营,带病上路等。

  8.违规运输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和污染等物品。如何加强此类物品运输的管理,一直是有关部门重视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十分严重。如何对不按规定办理许可证就运输,以及不采取防范措施或者措施不当运输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和污染物等行为,及时予以纠正,是摆在有关部门的重要课题。

  9.执法不严、以罚代纠现象仍然存在。道路交通违章现象日益严重,屡禁下止,同样的违章处理的结果不一样,违章受罚没纠正仍然行驶等等,都是和执法不严,以罚代纠现象的存在分不开的。

  10.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要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涉及面广,单靠哪一个部门是不行的,有关部门必须形成合力。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考虑部门的利益多,考虑全局利益的少;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整体利益的少;强调客观条件的多,查找主观因素的少;重视权力的多,重视责任的少,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应予以纠正。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使我国道路交通状况有根本性好转,只有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当前应明确并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严格依法管理,按照部门分工,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的原则;二是大力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常抓不懈的原则;三是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奖惩分明制度的原则。在此前提下,从人员素质、法律法规建设、体制和政策、车辆制(改)造、道路维护、行政执法等各方面,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水平。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要使我国道路交通状况有根本性好转,只有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当前应明确并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严格依法管理,按照部门分工,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的原则;二是大力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常抓不懈的原则;三是严格执行谁主管、谁负责、奖惩分明制度的原则。在此前提下,从人员素质、法律法规建设、体制和政策、车辆制(改)造、道路维护、行政执法等各方面,分清轻重缓急,逐步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的水平

交通事故类型有哪些

交通事故类型有哪些

  一、城市交通事故类:

  ──直行事故。市区非主要路口及边远郊区,由于没有安装红绿灯,直行车辆发生事故的概率较大,约占事故总数30%.

  ──追尾事故。多发生在遇红灯急停车时由于前后车距过近而追尾,或雨雾天气则追尾更为常见,约占事故总数13%.

  ──超车事故。快速车在超慢速车时与对面车相撞,或与突然横穿的行人、骑车人相撞而导致;夜间超车时遇对向车炫目灯光,亦常造成事故;约占事故15%.

  ──左转弯事故。交叉路口左转变时,交织点多,车与车、车与人冲突可能性增大,常引发事故,约占事故总数25%.

  ──右转变事故。在巷道的进出口、单位大门的进出口和一些十字路口,是右转弯事故的多发之处,约占事故总数20%.

  二、山区公路交通事故类:

  ──窄道事故。由于公路等级低,加之塌方、损坏失修,多显路径狭窄。行驶车辆不减速,会车不礼让、抢先行,往往导致事故。

  第 1 页

  ──弯道事故。行驶弯道,倘车速过快、超载或操作失误,易造成事故。

  ──坡道事故。行驶坡道,常见车辆前溜或后溜,则往往是超载车辆或“病”车,一旦操作失误,则事故难免。

  三、干线公路交通事故类:

  我国干线公路密布山区和乡镇,旦少划中心线和快慢分道线,由此引发常见事故。

  ──会车事故。由于一般车辆均居路中行驶,一旦车速快而会车不注意礼让,临近才避躲,则往往不及相相撞。

  ──超车事故。居路中行驶,迁有一方超车,倘措施不及或操作失误则相撞难免。

  ──停车事故。干线路窄而不随意停车多,尤其在夜间,一旦停车不开尾灯,或车周边未安置警醒物,过往车辆则易于停车相碰撞而导致事故。

哪些药不能在开车前吃

近日,一则报道称,一辆宝马车在福州乌山路上行驶,突然撞上了路边的护栏和电线杆。据司机称,事发前他吃过感冒药,开车时出现头晕犯困现象。

  一份有关在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表明: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吃抗抑郁和镇静剂的人事故率达97%,老百姓常用的抗组胺药造成的事故率为72%。而酒后驾车的事故率是87%。可以说,药后驾车和酒驾一样危险。

  其实,国外很多国家已经特别关注了“药驾”问题。在美国,酒后驾驶的法律同样适用于药后驾驶。如果警察怀疑你是在药物影响下驾驶,就会要求做血液和尿液测试,拒绝测试者,驾照会被暂时吊销。鉴于此,多数人在服药前会主动向医生或药剂师咨询并仔细阅读药品的警告标签,以确定是否可以在服药之后驾驶。法国还根据药品对司机驾驶能力影响的程度,将其分为4个等级。并要求药厂在药盒以不同颜色的标识,警示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明确规定。那么,哪些常用药物不能在开车前服用呢?

  一、感冒药。很多复方感冒药里含有扑尔敏,服后可出现嗜睡、眩晕、乏力等症状。

  二、过敏药。除了扑尔敏,其他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虽然乏力、嗜睡的副作用明显减弱,但也不能大意。

  三、安眠药。如安定、舒乐安定等,服药期间一定不能开车。唑吡坦 (商品名 “思诺思”)是新一代镇静催眠药,虽然作用时间短,但对一些老年人还是有影响,因此一定要咨询医生否能开车。

此外,很多慢性病用药也影响驾驶能力。如降糖药使用不当出现低血糖,服降压药期间血压波动变大时,都会出现头晕、眼花等症状。一些保健品也不容忽视。如褪黑素就因其安全性问题在欧盟被禁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影响睡眠。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与对策

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文章以2004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为例,分别从人、车、路及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降低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行车安全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交通事故;成因分析;预防措施

  1 引言

道路交通事故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另有大约5000万人因交通事故而受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事故预防措施,交通事故致人死伤的人数在今后20年中将增长65%,远远高于艾滋病、疟疾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交通事故的“罪魁”是酒后驾车,而后依次为超速、不系安全带、路况差、汽车性能不佳、交通违章和缺乏紧急医疗救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通车里程逐年增长,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道路交通事故也呈逐年增长趋势。根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计,交通事故起数从1986年的29万起上升到2002年的77万多起,年均增长6.3%。死亡人数由5万人上升到10.9万人,年均增长5%。2004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6.77万起,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9.92万人,受伤45.1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7.7亿元。虽然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标比上年有所下降,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上升18.3%。2004年全国特大恶性道路交通事故大幅上升,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群死群伤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55起,造成852人死亡、877人受伤。与上年相比上升幅度较大,事故起数上升34.1%,死亡人数上升32.1%,受伤人数上升54.7%。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40起左右。我国部分年份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标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部分年份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标统计

年   份

2001

2002

2003

2004

事故次数(万起)

75.5

77.3

66.8

56.77

死亡人数(万人)

10.6

10.9

10.4

9.92

受伤人数(万人)

30.0

56.2

49.4

45.18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30.9

33.2

33.7

27.7

针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面临的严峻形势,笔者认为,应当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研究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

2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偶然发生的。因此,分析交通事故成因最主要的是分析人、车、路、环境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可用下式来描述事故的产生:A=f(P,V,R,E)。式中:A为发生交通事故行为;P为影响交通安全的人力因素;V为影响交通安全的车辆因素;R为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因素;E为影响交通安全的环境因素。

2.1 人的因素

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在人—车—路—交通环境构成的体系中,车辆由人驾驶,道路由人使用,交通环境要有人的管理。因此,对交通安全的研究应对人以足够的重视。据近年来统计,人的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约占总事故的95.30%,其中机动车驾驶员的过失造成交通事故的占87.5%,非机动车驾驶员占4.7%,行人、乘客占5.19%,其他人员占2.63%。分析历年交通事故原因可以发现,驾驶员的违章操作和失误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2003年由于驾驶员的原因造成的伤亡人数见表2所示。

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为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超速行驶、占道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违法超车、疲劳驾驶 等原因造成的人员死亡比较突出。统计数据同时表明,超速行驶、客货运输、无证低龄驾驶、夜间行驶成为马路四大“杀手”。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有一半以上系因无证驾驶人、低驾龄驾驶人交通肇事所致。 2004年 交通事故主要原因统计分析 如表3所示。

表2  2003年交通事故 主要 原因统计分析

事故原因

无证

驾驶

超速

行驶

疏忽

大意

措施

不当

酒后

开车

疲劳

驾驶

违章

穿行

死亡人数(人)

20673

19741

15993

15234

12157

12052

13150

受伤人数(人)

89572

88180

69338

83060

71655

71397

88798

表3  2004年交通事故主要原因统计分析

事故原因

超速行驶

客货运输车辆肇事

无证驾驶人驾驶机动车肇事

3年以下驾龄驾驶人肇事

夜间行驶事故

死亡人数(人)

18410

41306

22371

33986

48870

占死亡总数

17.2%

38.6%

20.9%

31.7%

45.6%

另外,非机动车骑乘人员和行人缺乏交通安全意识,自我防范意识差,无视交通规则。如在非人行横道横穿公路、与机动车辆抢行、贪图方便而破坏护栏等现象时有发生,乘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向窗外乱抛废弃物、在非公交站点拦截车辆、与驾驶员争论是非等,从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也为数不少。2004年 因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乘车人及其他人员过错导致的交通事故35114起,8920人死亡,29518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6.8%、8.3%、 6.1%。 所以,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改善是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决定性因素。

2.2 车辆因素

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的主要运行工具。车辆技术性能的好坏,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2004年在各种形态的交通事故中,单车事故占有一定比例,这类事故的起因通常是由于肇事车辆安全技术状况不良引起。如车辆制动失灵、制动不良、机件失灵、灯光失效和车辆装载超高、超宽、超载、货物绑扎不牢固所致。另外,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各种机件承受的反复交变载荷,当超过一定数量也会突然发生疲劳而酿成交通事故。

对客货运输企业而言,由于单位维修制度不完善、不落实,车辆检验方法落后,致使一些车辆常常因带病行驶而肇事,这也是车辆本身造成事故的原因。据我国交通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知,制动系和转向系故障是车辆因素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现有运行车辆中有50%左右属于机构失调、带病运行,特别是个体车辆和挂靠车辆更为严重。这些都构成了交通事故的机械隐患。

2.3 道路因素

道路交通的安全取决于交通过程中人、车、路、环境之间是否保持协调,因此,除了前两个因素以外,道路本身的技术等级、设施条件及交通环境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它们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由于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远远超过交通基础设施增长速度,而我国低等级公路还比较多,道路狭窄或破损,大部分道路没设中央分隔带和路边两侧护拦,警告、限制等标志数量不足、标志不清不规范、符号模糊难以辨认,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道路交通伤亡事故的发生率。所以,道路建设和养护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从道路的设计与施工来分析。第一,道路的线形设计和线形组合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非常大,常见的设计缺陷有:直线路段过长,驾驶员因沿途景观单调,产生驾驶疲劳;弯道和凸形竖曲线半径过小,驾驶员的行车视距变小,视盲区增大;道路坡度(纵坡)过大;用短直线连接两个同向曲线;道路路面的附着系数过低等。第二,道路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安全行车也有密切关系,如施工时路基压实度不足,会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从而破坏路面,影响交通安全。

因道路因素引发的交通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道路规划、设计、养护、管理等部门的足够重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尽可能的减少不良道路引发事故的隐患。

2.4 环境因素

交通环境主要是指天气状况、道路安全设施、噪声污染以及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驾驶员行车的工作状况,不仅受道路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

第一,交通量的影响。在影响驾驶员行车的诸多交通因素中,交通量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交通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也影响着交通事故率的高低。在交通量很小时,车辆的行驶主要取决于车辆本身的性能。这个阶段的交通肇事往往是由于高速行驶、冒险行车、汽车的运行与道路条件不相适应所致。随着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条件逐渐成为影响安全行车的主要因素,由于车辆的相互干扰、互成障碍,超车不当,避让不及,常导致交通肇事。因此,在行车中,妥善掌握行车速度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

第二,交通混杂程度与行车速度的影响。有人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调查发现,在稳定的小客车交通流中,若混入载货汽车,交通事故率将随载货汽车的混杂率的增大而急剧地增大。我国的道路多为双车道混合式交通,由于各种机动车在一条道路上行驶,其动力性不同、行车速度相差很大,特别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差异更大。我国的混合交通和交通混杂程度严重是交通事故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交通信息特征的影响。汽车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行驶的,行车过程中,驾驶员总是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从不断变化着的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并通过对他们的识别、分析、判断和选择,做出相应的反应。经过分析调查发现,当道路的安全保证较高,而驾驶员的“信息”又并非十分安全的道路交通环境为最佳,最差的是不具备较好的安全行驶条件而给予驾驶员的“信息”又相当“安全”。因此,交通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改善交通环境,设置合适的交通标志来调节道路的安全保证与驾驶员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使其转向有利于交通安全的组合。

3 预防交通事故的措施

人、车、路、环境四个要素是解决道路交通事故高发问题的关键环节。根据2004年全国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存在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发生时间、地点相对集中,春运期间和西南部地区特大事故高发;二是事故形态以单方事故为主;三是肇事车辆安全技术状况不良;四是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突出,因超速行驶、疲劳驾驶、违法超车三种交通违法行为共导致特大事故30起,占特大事故总数的54.5%;五是客车肇事频繁。 因此,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降低和防止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保证行车安全,减少伤亡和经济损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3.1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诸多因素中,人是处在核心地位的。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实践证明,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存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讲,要从预防和减少交通违法行为做起。为了提高交通安全,全世界各国都十分注意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对机动车驾驶员的教育和对全社会人员的安全教育。

(1)对驾驶员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驾驶员定期学习交通法规;学习机动车的新技术、新操作技能、机械理论,包括对驾驶员定期进行的理论考核、操纵考核和车辆审验都可以归纳到这个范围内。对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教育应长抓不懈且注重实效,坚决杜绝驾驶员 超速行驶、占道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从驾驶员来说,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驾驶技术熟练的驾驶员,即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技术素质的驾驶员,就可以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2)对全社会人员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一是教育部门要坚持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从孩子抓起,将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中考、高考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二是 利用一切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对交通法规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的观念。具有高度安全意识和懂得交通法规的行人和骑自行车者,也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2 加强车辆维护,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

良好的车辆技术性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物质基础。目前,除了要建立完善的汽车安全检测制度和基于检测的车辆维修制度外,驾驶员日常应勤于保养、维护车辆,出车前应彻底检查转向系和制动系,认真做好车辆的日常修理工作,及时消除隐患,保证车况良好,杜绝带病车上路行驶,严把车辆技术性能关。

近年来,各汽车制造厂陆续推出了各种新型安全装置,如车载防撞系统、打瞌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报警系统、轮胎气压过低警报系统、视觉警报系统等。这些安全装置的应用使车辆进一步实现了智能化,能对驾驶员及乘客提供安全保障。

3.3 完善道路安全设施,不断改善道路条件

严格按照(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JT001-9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整改不符合要求的交通标志、标线以及各种交通安全设施;改善道路纵断面线形、降低纵坡及增大竖曲线半径;改善平面线形、裁弯取直、消除瓶颈、消除路边障外物,确保交叉口和弯道的视距;提高路面的粗糙度及排水能力,改善路面的防滑性能;加固和加宽路面和路基,夜间易出事的路段应增设“凸起路标”和照明设备。

3.4 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交通管理部门应运用高科技手段及时查处违章车辆,排除事故隐患,并按有关法规从严管理。在一些超速现象严重的路段定点设岗,运用酒精测试仪对酒后驾车的嫌疑对象进行测试,用雷达测速仪对超速车辆进行查处;做好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及可变信息牌的设置工作,如有损坏应及时补上;加强对施工、养护路段的安全管理,按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施工路段的车辆安全畅通;在事故多发路段,以及在桥梁、急转弯、立交桥、匝道等路面复杂,积水地点设置警告牌。在雨、雾、雪天等灾害气候条件下应制定交通管制预案,合理控制交通流量,疏导好车辆通行;在城市道路,应实现人车分流, 进行合理的交通渠化,科学的控制道路的进、出口;在交通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的路段,可以通过限制交通流量的方法来保证交通安全,同时路段的管理者在流量调整阶段,向车辆发布分流信息,提供最佳绕行路线。

4 结语

交通事故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往往并不是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单独所致,而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交通事故,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人的交通教育、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不断改善道路条件和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等四方面综合考虑来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措施。

怎样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

由于道路交通中的人、车、路、环境诸要素与道路交通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等原因,致使交通事故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重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滞后了经济发展,造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1999年,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近41.3万起,其中有8.3万多人死亡,28.6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1亿
多万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9.3%、7.0%、28.4%和10.1%。面对依然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重特大恶性交通事故,仍是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笔者就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的成因,试作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以供商榷。

    重特大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从主观情况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急剧增长的道路交通需求与发展缓慢的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上街头贸易、马路市场、自发摊区等非交通占道以及道路重复挖掘、施工等,降低了道路的使用率,使原本已趋于饱和的道路交通环境形势更加严峻,表现为:平面混合交通和密集的交通冲突点,自行车遍布城乡,道路发展缓慢,公路技术等级低、通行能力小,尤其是山区公路弯多、弯急、坡陡、路窄、平整度差,很多线路超负荷运行,路网布局不合理,交通安全设施匮乏,与道路建设不配套、不成比例,主干道、繁华地段、复杂路口、公共场所等缺乏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立交桥及停车场等设施,这些都加剧了交通拥挤的紧张局面,影响了道路安全畅通。

    2.交通安全责任制不落实是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战略性改组和资产优化,公路运输体制呈现多元化组合,大部分专业运输单位车辆采用控购、挂靠、承包、租赁等经营管理模式,但安全管理配套措施跟不上,以至于完全失控,车主受金钱利益的驱动,不顾技术培养和车辆维护等投入,片面地追求短期的经济收入,搞“掠夺性”经营,有章不循,超载、超速和“病车”上路。

    另一方面是个体车辆管理严重失控。首先表现在个体车辆层次低、类型繁杂,低速、低效、高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老旧残汽车,技术状况不良、资金不足、带“病”行驶、拼设备,事故隐患很大;其次,一些个体户用贷款购车,为了早还贷款,昼夜兼程、多拉快跑、只用不修,导致车辆技术性能差、故障多、机件失灵;第三,个体车主和驾驶员居住分散,长年在外奔波,行踪不定、成分复杂,加之驾驶员是临时雇聘、异域流动,跟踪管理跟不上,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都很淡薄。

    3.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章走路。城乡骑自行车者及行人都不能严格各行其道,违章斜穿、车辆临近时横穿、突然猛跑、截头猛拐、争道抢行、闯信号灯、逆行等屡禁不止。

    4.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仍处在经验型层面上,表现在:(1)警力严重不足,装备不足、落后,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措施跟不上,覆盖面小,致使一些路段处于失控失管状态;(2)道路交通设施欠缺;(3)交通科学技术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不高;(4)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社会化管理交通的各项措施没有落实;(5)各有关部门在管理立法规划等方面缺少紧密的和长期的合作,单打一或只考虑本身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6)管理决策者的思想观念不适应,特别是习惯于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角度下考虑决策问题,对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运作特点知之较少,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决策和实施有效的管理。

    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基本对策

    1.树立大交通站略观念,走交通管理社会化的路子。道路交通事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各种因素在道路上的综合反映。道路交通事故防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事业。因此,单纯依靠职能管理部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健全市、区、县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对策研究机构和日常议事制度,把事故防范工作切实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形成对策研究、措施制定、部署实施、监督评估等完整的事故防范工作运行机制;同时,政府要健全和完善交通安全责任制管理体系,把交通安全的管理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区、县、乡各级和各部门的岗位目标考核中去,形成制度。使交通事故防范工作落实到社区和基层单位的日常工作序列,确保道路交通事故防范真正步入主动、正规、有效、长效的轨道。

    2.适用各种宣传教育渠道,增强国民的自我防范能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交通事故的自我防范能力的增强,是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取得实效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安全为第一需要”的观念,必须实施充分的国民交通安全的教育,实施有计划的交通安全、交通法制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推进各类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各级交警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介以及驾驶员协会、交通安全村、小交警学校、交通安全学校等组织的带动、辐射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交警要坚持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方针政策,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常识和法制教育,要把主干线公路沿线的乡、镇、村庄和中小学校全部建成“交通安全村”和“小交警学校”,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当前,要结合正在实施的《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违章记分办法》,发挥好交通安全教育学校的阵地作用,坚持办好违章、肇事、换证驾驶员培训班,通过分析事故案例、展示事故现场图片,用血的教训来警示交通违章者,以达到减少交通违章、降低事故的目的。

    3.深入调查研空,加强对辖区内事故多发路段和危险路段的治理,完善路面交通设施。在目前道路不堪入流、车流重负,呈超饱和状态的条件下,强化路面治理,完善路面交通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路面状况进行交通渠化,是解决“人、车、路”矛盾的应急方法,也是向交通设施要警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目前警力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举措。各县、区交警部门负责人,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查找和分析本辖区内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死角,研究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交通安全标志不健全、不完善、交通设施陈旧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要全部摸清,并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汇报,积极督促有关部门尽快改造完善。发生重特大事故时,凡是与道路条件有关的都要请公路部门到现场查看,积极建议公路部门加快危险路段的改造,如实施降坡、截弯、加宽、设置防护栏、警示桩、平整路面等,道路工程一时解决不了、事故隐患一时难以消除的,要加强管理,如限速、限时、分流等,并保证交通安全警示标志、标线齐全、完整,设置合理,直至增派专人死看、死守。在一些危险路段应设标志、标线而未设置,凡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与其有关的,应追究主管部门的责任。

    4.狠抓源头管理,加大专业运输单位和个体车的整治力度,强化内部安全管理机制。国家要出台政策,有计划地淘汰和强制报废低层次、不安全、不经济、排污超标的车辆,确保车辆性能更新,结构优化。要通过放开汽车注册、登记优先公共交通、扩大机动车专用道等政策,有计划地限制非机动车、二轮摩托车保有量的膨胀;要大力发展和推广有利于提高汽车安全性能的产业和技术,使车辆防御交通事故伤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对个体车辆,关键是要把分散的个体车主、驾驶员组织起来,加强管理,成立驾协工作站领导下的安全管理联合组织,明确管理制度、章程、职责、权限,经费收支,切实加强对个体车主和驾驶员的管理教育,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5.进一步改革勤务制度,落实领导安全目标责任制和路段承包责任制,加大路面执法力度,提高管理覆盖面。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静态交通管理已不适应的现状,必须推行勤务制度改革,合理调配警力向一线倾斜,把早高峰到晚高峰工作制扩展为多次高峰,实行错时上岗和弹性工作制,对重点路段、高峰时间、主干线,实行“定人员、定路段、定职责、定奖惩、包安全畅通”的勤务制度,全天候管理;有条件的地方,要把警力从岗台指挥中解放出来,用于路面巡逻,加大动态违章的查纠力度,机动灵活,减少管理盲区,形成点、线、面为一体的区域化管理。对无牌无证,农用车、三轮车载人,报废车上路行驶,明显“三超”车辆以及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强超强会等严重违章行为要严格重罚,决不能姑息迁就。另外,根据季节的不同和一个时期的交通形势,采取相应的专项治理措施和城区交通秩序整顿活动,也是压事故、保畅通的一个重要举措。尤其对交通肇事犯罪要加大打击力度,凡发生特大事故要坚持按照“三不放过”(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要严格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预防车祸的新技术

为预防车祸,日本最近发明了几种安全技术,它们是:

  ★瞌睡警告系统。当驾驶员疏忽造成不正常的驾驶(如打瞌睡)时,自动刹车系统会自动启动,故障灯闪烁。

  ★紧急刹车先期警告系统。该系统感应到紧急刹车的先期动作后,会提前亮起刹车灯,提醒后方车主,以免追撞。

  ★胎压监视系统。胎压不足时,主动提醒驾驶员及时充气。

  ★障碍警告系统。利用前方和左右后视镜的迷你摄影机监视并判别车辆障碍物的相对距离、相对速度,及时提醒驾驶员注意。

  ★高适应性快速系统。该系统加装了前方路况感知器,会根据前方车辆车速与跟车的距离自动减速或加速。

  ★自动减速系统。该系统在驾驶员面对障碍物未采取足够的回避动作时会自动启动,使冲撞速度降到最低。

  ★夜间行人监视系统。可协助驾驶员避免夜间视觉死角误撞行人。

  ★紧急事件自动通报系统。包括碰撞感知器、车辆座标器、车内乘员情况输入器以及无线电对讲机等,与基地电台保持密切联系,发生意外时,可立即为车辆提供急救措施。

  能避车祸的智能车

  最近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能够帮助司机避免发生车祸的智能车,其工作原理是当司机准备进行危险操作时,它能对此作出判断。

  这种未来的智能车能够根据司机的行为,判断司机是否准备拐弯、改道、加速、减速或者超车。如果司机准备进行的操作有可能导致意外发生,这种汽车将启动报警系统或者自动取消该项操作。

  通过驾驶模拟实验表明:此系统能够提前12秒预测司机的驾驶行为,其准确率达95%.

  研究人员认为,驾驶行为可以分为一系列的分解动作,其中还包括了预备动作。为了作出预测,他们研究的智能车能利用一台电脑和安放在方向盘、加速器和制动器上的传感器来监控人们的驾驶模式。

  司机只需要在一次简短的训练中做出某些动作,该系统就能够针对发生在2秒的时间段里的特写动作进行概率计算。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

心理活动制约着行为结果,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理活动与安全行车有密切关系。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易导致车辆肇事的不良心理主要有:

  好胜心理 行车时争强好胜,爱与人比高低。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表现为超速抢行,强行超车,开英雄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应付,导致事故。

  表现心理 遇到熟人、亲朋好友,心情格外兴奋,想“露一手”,不该快的,开得飞快,不该多载的,却严重超载,把交通规则忘得一干二净,往往肇事之后,后悔莫及。

  急躁心理 遇有天公不作美、事不顺心、车不争气、时不等人等情况,又急又躁,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驾车如飞,抢行抢超。这种心理是安全行车的大敌,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十次肇事九次快,心情急躁事故来。”

  赌气心理 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超车时前车不让、被人甩了方向、车被他擦挂或夜间行车对方不关远行灯等等,如果遇上这些情况,就气从心来,火冒三丈,殊不知:“气是事故根,十赌九丧生。”

  负重心理 因家庭出现矛盾、亲人发生病灾、本人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等原因,导致驾驶员思想负担过重、情绪低沉、思维迟钝、往往是手握方向盘,思想开小差,事故也就再所难免。

  过瘾心理 换了新车和开上高档车,有种骄傲感,头脑易发热,遇到较好路段,油门一踩到底,然而一遇到紧急情况,措手不及。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因高速行驶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侥幸心理 遇有危险复杂路段、不良天侯、车带故障或酒后驾驶,本应谨慎驾驶或改道而行或耐心等待或排除故障再行,却自恃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硬抢硬过,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麻痹心理 在熟悉的路段,经常跑的区域和较好的路段上往往容易放松警惕,粗心大意,心不在焉,满以为很有把握。岂不知,正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造成多少车毁人亡的悲剧。

  效防心理 见同事、朋友车开得快未出事,心理羡慕,不考虑自身素质,盲目效仿。你跑得快,我跟得紧,你一小时到达目的地,我决不六十一分到,其结果往往是厄运难逃。

  寄托心理 遇到会车,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先慢、先让、先停、自已却占道行驶,不肯礼让,结果是谁都不让、谁都不慢、谁都不停,导致两车相撞,损失惨重。

  自满心理 开了几年车,跑了几年路,自以为技术差不多了,听不进提醒,见不得指点,开起车来满不在乎,我行我素,甚至违章蛮干,这种心理是驾驶员行车的大敌。

  射避心理 因出私车、办私事或证件不全驾驶,总提心吊胆,怕检查站抓住,怕熟人看到,偷偷摸摸,东躲西藏,近路不走绕远道,白天不行夜间跑,为了赶时间、抢速度,慌慌张张,越怕出事却偏偏出事。

  恐惧心理 驾驶员因本人出过事或见过其他事故现场。或遇有抢险救灾等危险运输,造成心理恐惧,一上车就情续紧张,一有情况更是手忙脚乱,不能正常发挥,控制不了车辆。

  谋利心理 行车在外,常路遇要搭车的人或货,甚至有人出高价运东西,如果驾驶员头脑不清,贪利心动,忘记了任务和规定,这就难免会出现改变行车路线、延误时间,或违章、违纪冒险行车等现象。

  捉弄心理 行车中因超车时前车不让、窄路行人抢道、手扶拖拉机与之争道或雨雪天气,便产生捉弄人的心理,不是把别车挤到路边,就是加速驾驶卷起满天灰尘,或溅行人一身泥水为快。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精力只集中在捉弄别人上,而忽视了其他情况的处理,往往害人又害已。

  预防和克服不良心理的对策

  个体预防

  司机要安全驾驶行车,就必须及时调控自己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

  受辱而不怒 生活中,司机难免有受辱的情况,若受辱而震怒,虽不失阳刚之气,而非智者之所为。人在发怒时,往往“自善”意识得到强化,唯已正确,自我调整能力减弱,容易盲目蛮干。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横冲直撞,不计后果。因此司机应冷静思考,慎之又慎,

  主动制怒,切忌一意孤行。

  被激而不动 现代社会,情况瞬息万变,其竞争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往,对手往往以各种各样的攻心术,激将法逼人妄动。此时司机要沉得住气,要善于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善于驽驭自己性格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稳住方寸,找到合理解决问题方法。

  逢喜而不狂 司机在高兴、兴奋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平时应谨慎驾驶,高兴时勿快速行车。因此司机应自动调节,把心理状态主动调在正常位置。

  见色而不惑 目前,一些酒家、饭店等在公路两旁应运而生,那些“三陪”女都盯着司机的钱包。如果司机抵挡不住诱惑,就会失去人格又犯法,还受经济损失,司机应做坐怀不乱的真君子、伟丈夫,坚决抵挡住意乱情迷的诱惑。

  有悲而不伤 一般情况下,人在伤心悲痛时感觉和反应比较迟钝,对客观事物关注程度明显降低。司机开车前如果遇到伤心悲痛之事应积极节哀,主动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集中精力驾驶。

  遇气而不乱 清朝有首《不气歌》:“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病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司机生气一是易生病,二是容易开赌气车,引发车祸。

  存郁而不忧 司机心情忧郁时,往往把事情看得复杂,对不利因素看得多,有利条件看得少,遇事优柔寡断,贻误决策时机,影响行车速度。司机行车应克服忧郁心理,增强安全行车、适速行车意识,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

  遇险而不慌 司机在长期的行车中,难免遇到险情,在遇到险情的一瞬间,首先应稳住自己的心态,紧接着调整自己的情绪,急中生智,寻找解除险情的办法。司机如果遇险就慌神,便会束手无策、酿成大祸。

  见钱而不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路就是合情合法。司机应做到不为钱超载行驶,不装违物品,不开疲劳车,以免引出悲剧。

  想酒而不沾 司机饮酒是安全行车之大敌。当司机血液中的酒精达0.5%时,大脑皮层会受影响,四肢活动灵敏度下降,易出事故。因此司机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最好是戒酒。

  单位预防

  一是抓好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使人逐步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个人和社会以及人们彼此间的关系。

  二是强化管理意识,实行全方位管理。在抓安全工作中,各级管理机构多方形成合力,树立全员抓安全、全面抓安全,长远抓安全的观念。

  三是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加强经常性思想工作,以切实改善驾驶员心理机制,增强自我疏导、排遣能力和道德评鉴能力,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并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养成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积极向上的品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