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該亭榭屋面較緩。一位古建築專家建議抬高屋面坡度以解決亭榭步架較短而導致屋面太小的問题,不過較大的出檐也可以緩解此問題。 2. 該亭榭開間375cm,柱高328cm(包含柱礎),柱子側腳1%。 3. 该亭榭做了较大的翼角伸出和升起的处理,较大的曲线体现了宋代特征。 4. 亭榭使用普拍枋承斗栱鋪作,闌額角柱出頭作螞蚱頭狀。 5. 闌額(額枋)下使用插栱和替木(明清叫雀替)以緩解闌額(額枋)因承重而在兩端榫卯處產生的剪力,在外觀上也起到了豐富構圖的作用。古建築專家建議去掉此類構件,可能是他認為宋元建築較少使用此類構件。愚以為大可不必計較,此類“小”穿越還是可以接受的。 6. 斗栱采用五铺作单抄单昂计心造,用材厚10cm,高15cm,相当于宋式8等材。 ![]()
翼角和轉角鋪作 ![]() 亭榭內部大木結構。雷公柱下端作蓮花骨朵狀,斗栱昂尾挑幹施令栱替木承金檁(枋)和老角梁。這些結構和斗栱裏出跳一起構成了室內藻井的構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