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重修的秀山正门

枯死的古树令人惋惜

曾经的秀山三绝之一明玉兰已经死亡

欣赏匾联文化是秀山旅游的精髓所在。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许镛 文/图)置身于通海秀山的名木古树、匾山联海、甘泉古刹,天人合一的感受跃然心田,历代无数文人骚客为此挥毫泼墨。除秀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人文景观外,涵盖元朝至民国时期的秀山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布局和庞大的规模堪称云南古建筑博物馆。然而,坐拥宝贵资源、曾被誉为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的秀山,没有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而兴盛,却在文化旅游发展中显露颓势。
在目前高起点建设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战略进程中,如何把握好秀山现有的优势资源,让秀山旅游重现辉煌,值得深思。
老通海人眼里的秀山
居住在昆明的老通海许先生老家在秀山脚下的文庙街。在许先生眼里,秀山这座不算高大雄伟却清秀灵气的山,是他童年最好的乐园,也曾是他每次返乡必去的地方。茂密的树木,甘冽的泉水,蜿蜒在古树上绕成天然秋千的藤蔓,有着他童年美好的记忆。
1956年出生的许先生一直见证着这个乐园的变迁,随着童年的结束,十年浩劫的到来,童年的乐园只剩下孤零零的古刹,红卫兵拉倒了山上的所有“老爷爷”,砸毁了无数精美的石雕,连很多栩栩如生的古代铜像也被一一拉倒、熔炼。从“文革”的破坏,再到1970年大地震对古刹的再次毁坏,秀山旅游却没有因此而没落,反而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后秀山修复重建,重焕生机。在交通不算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秀山旅游最为辉煌的时期。据秀山管理处提供的资料显示,1988年秀山旅游人数51.55万人,收入3.03万元。随后的1989年、1990年人数更到达了巅峰,虽没有详细的游客数量统计,但从1989年8.65万元、1990年10.7万元的景区收入来推测,秀山每年的游客流量已破百万。昆明市、玉溪市、红河州的游客数不胜数,到通海爬一爬秀山,带上两筒饵块,买上几盒豆末糖,捎回几把杨广面条,是很多云南人共有的经历。
那时候许先生迎接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时都会带他们到秀山上走一走、看一看,自豪地向客人介绍先人的匾联,欣赏风格各异的名家书法,看看被称为“秀山三绝”的宋古柏、元香杉、明玉兰。家里的老母亲每逢初一、十五总不忘到秀山的寺庙上香。即使不识字的孩子也能在秀山上找到令人兴奋的东西:成了“精”的大树偷走建房木头的树包柱是每个孩子到秀山必看的景点之一,孩子们总希望能有幸看到这个“成精”的大树动起来。另外还有变成石头赎罪的乌龟石碑、仙人脚窝、李畔富锡杖“通”海,这些有故事的景点总能让孩子兴奋地笑出声来。即使对秀山典故及景点都如数家珍的人,在秀山仍能感受到只属于秀山的那份恬静。通海人擅长种花,不同的季节到秀山总能欣赏到各色的花木,精心制作的盆景也是秀山的一大亮色。
一晃十几年,许先生在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带外省友人再游秀山时,才突然感觉到和秀山阔别已久。秀山的门票已涨至50元,国庆期间7折后,票价仍达35元。然而再次来到阔别多年的秀山,发现山还是一如既往的灵动,泉还是一如既往的甘甜,景观还是一如既往的熟悉,不同的是原来节假日秀山行道上人挤人的场景已经不再,游客三三两两。最让许先生痛心的是作为秀山三绝之一的明玉兰已经枯死,古建筑群里莫名地多出些新建的仿古建筑。
原来节假日人挤人,现在国庆黄金周这样的出行高峰却游客稀少,秀山的旅游出了什么问题?许先生不禁深思。
秀山旅游缘何遇冷
“不是童年的乐园失去了趣味,也不是和秀山的羁绊已经不在,而是总有些东西拉远了大家和秀山的距离,我觉得高额的票价是原因之一。”许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的印象里,去秀山的游客逐渐变少是从秀山售门票开始。记者从秀山管理处获得的数据看出,秀山的门票价格从1991年0.5元一直递增,0.5元、1元、2元、6元、15元,2007年增至目前票价——50元。秀山管理处提供的数据也显现,在秀山开始售门票的1991年,游客数量减半,为27.89万人,随后更是逐年递减到2003年的5.09万人。从2006年开始旅游人数有所回升,但与秀山旅游最火热的时候相去甚远。据记者了解,秀山游客中通海本地人占半数以上,因此售门票挡住的多是本地游客的脚步。由此看来,门票的提高并不是秀山旅游衰落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挡住了游客前往秀山的脚步?
记者对部分通海本地人进行了采访。一个较为常见的观点是:杞麓湖的污染是通海旅游的重大损失。一位通海本土作家告诉记者,秀山上一幅对联写道“山净且无尘一点,湖平唯有鹭双飞”,以前,杞麓湖和秀山共同为通海营造了青山秀水的氛围,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围湖造田,以及后来工农业发展对杞麓湖的污染,使游完秀山后到杞麓湖游泳、泛舟的经历成为回忆。曾经的游山玩水,变为只有一山可游。
近年来,玉溪旅游规划分为中、东、西三线,通海和澄江、江川、华宁一并位于东线。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中线的红塔区作为玉溪旅游枢纽,以生态宜居城市的形象示人,主打休闲度假游。东线为澄江、江川、通海、华宁,主要以抚仙湖为中心,打造户外康体运动天堂,主打高端旅游产品。西线为新平、峨山、元江、易门,以自然生态及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为主。西线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是目前推荐的重点。玉溪大规模整合特色旅游资源,目前已形成“红塔山—抚仙湖”滇中旅游休闲线路和“哀牢山—红河谷”花腰傣民族风情旅游线。
处在东线的通海在区位上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同样是山水,与孤山、抚仙湖旅游的火爆相比,秀山显得异常冷清。在自驾游成为主流的今天,距离玉溪仅50余公里的通海有着不错的区位,但通海的自驾游体验并不让人那么满意。近日记者驾车在通海采访时发现,不管是玉通公路,还是江通公路,都被大车压得坑坑洼洼,50来公里的路程需要近一个半小时。进入通海县城,通往秀山的路上,古朴的民居和现代交通显得难以交融,狭窄的街道通往通海一中,接送学生的车辆时常把通往秀山的文庙街挤得水泄不通。写有“礼乐名邦”四个大字的墙下是通往秀山前门的必由之路,容不下两辆车同时通过的道路,如果会车,必然发生拥堵。驱车前往秀山,只有驶往后山方向比较顺畅,而绝大多数外来游客并不知道后山的道路,而且从后山游览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体验。
据资料显示,东汉时期,通海的人行道路北可达于玉溪、晋城、昆明,南可抵于建水等地,自古就是交通枢纽。通海作为滇中到红河州的交通重镇,有着豆末糖、重油荞饼、杨广面条、雨伞、酱油、饵块等名特产品。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路网的建设,曾经中转站的功能已经不是那么明显,旅客不再逗留,而各种名特产品也在消亡。以前,离聚奎阁不远处的南街餐厅有着地道的通海美食,一道翻花乌鱼片曾让很多客人赞不绝口。而如今,餐厅易址后再也没有熟悉的味道。一些到红河州的游客虽经过通海,但通海的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深度游的需求,往往两个小时游完秀山就无处可留。
在秀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导游告诉记者,秀山旅游就这样不温不火,她去年10月份带了6个团、11月份5个团、12月份没有,今年1月份7个团,这些团队都来自省内,单位组织活动居多。秀山,渐渐地被人们排除在旅游目的地之外。
细看通海旅游症结
近日,记者在秀山采访时,与一群来自昆明的游客不期而遇。游客张志光上了秀山后一直在细心品味着匾联。他告诉记者,这次是单位组织活动,第一次到秀山。对书法艺术饶有兴趣的他对秀山的匾山联海大为叹服,虽然团队请了导游,但张志光还是觉得对秀山的匾联艺术需要更深度的解读,而带队的年轻导游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虽然很多游客对秀山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统一赞不绝口,但在记者游览了秀山之后,明显感觉到秀山植被没有五六年前游览时候那种葱郁的感觉。时有古松枯死于路边,也有合抱粗的古树枯死倒下,倒下的同时,砸倒了附近的树木。而在建筑很少的后山,树林显得不是那么有生气,即使已经临近春天,依然是一片死气沉沉的黄。秀山,正在经历着怎样的生态变迁?
对此,通海县文联主席林启龙表达了自己的隐忧:“由于天灾和人祸,秀山的保护到了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候,如果不迅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出5年,秀山将步杞麓湖的后尘。保护秀山已刻不容缓!”
林启龙告诉记者,这样说可能会得罪人,但他不忍看着通海人的精神家园遭受蚕食而无动于衷。他认为,四年连旱,地下水水位下降,引起松林成片枯死的小蠹虫泛滥,以及一名精神病人故意纵火,都让秀山的自然环境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原来是山明水秀,现在是残山败水,如果通海人失去了这个精神家园,后果不敢想象。”林启龙痛心地说。
除了天灾,管理不当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秀山三绝之一明朝玉兰枯死,令林启龙捶胸顿足,他告诉记者,当时请过省内最知名的植物学家来挽救明玉兰,但最终没能挽回。究其原因,明玉兰的死亡在于管理不善、树龄过高、过度嫁接,“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接种这棵名贵的玉兰,截走了很多枝,整棵树都被包白了,现在秀山上很多玉兰花都是那棵明玉兰的种。”林启龙说。
记者看到,为保护名木古树,对有倒下风险的古树已经用水泥柱或者钢架做了支撑。即使目前50元的门票价格在本地人眼中并不便宜,但光靠门票收入难以维持秀山管理的运转,资金来源不足是目前秀山管理最头疼的问题。秀山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拥有大量历史文物的秀山,护林防火、名木古树、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秀山的保护面临资金捉襟见肘的困难。
除了自然景观的衰落外,宗教对于旅游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显现。和晋宁盘龙寺旺盛的香火相比,秀山香客有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通海作家告诉记者,作为云南的四大名山,秀山以其秀美的自然风景及人文景观定位为旅游地类型山,而不是宗教专题性名山。但三教合一是通海秀山的特色,佛教、道教、儒教都在秀山上有所体现。明清宗教兴盛时期,秀山上有着200~300名僧侣,香客众多,在历史上秀山也有铁牛禅师、李畔富这样的高僧。但目前缺少在宗教界有影响力的高僧和道人,因此难以吸引外来香客,这是秀山宗教旅游不兴盛的原因。
在昆明某旅游公司工作人员王宇看来,通海旅游的衰落不是人文景观旅游的衰落,像秀山这样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不会衰落。旅游的不景气主要在于通海目前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内容,撑不起现在游客深度游的需要。“两个小时爬完秀山,没玩的了!而开车来回就要三小时,换做是你,会刻意去吗?”王宇说。
通海旅游发展任重道远
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杨杰认为,旅游开发离不开文化,如果离开了文化的旅游,那是没有后劲的。通海文物以建筑群为主,其中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秀山古建筑群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更是成为国家级文物。
杨杰认为,从考古学上来看,通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杞麓湖环湖海东村发现七八个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1989年正式发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这批文物现存于玉溪博物馆。因为有大理国国王段思平在此起家的渊源,通海一直和大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0年通海里山一次抢救性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火葬罐,在其中的石片上发现有十多个大理国国王的年号,这些内容令大理方面惊喜万分,因为当时大理一直在寻找南诏国历史上出现过多少国王,年号是什么,这些可以服务于旅游的内容,苦于一直没有找到相关的可靠性资料。杨杰认为,这些文献的出土,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注脚。
秀山古建筑群与通海古城明清民居建筑群相距仅数百米,为扩大秀山文化旅游区提供了充裕的空间。通海现存孙氏老屋等一批明代始建的合院式民居,均属云南汉、彝等民族广泛使用的“一颗印”式的平面布局,有着滇南民居自身的古城体系,如同江南水乡一样散发着浓浓的汉文化魅力。在玉溪博物馆馆长陈泰敏看来,涵盖元朝至民国时期的秀山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布局和庞大的规模堪称云南古建筑博物馆,而单就秀山来说,游客很难深入体验。站在文博工作者的角度上讲,发展旅游的同时势必对文物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寻求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平衡点,把景区的外延扩大,开发通海的古城,既可以有效分流景区中心文物的保护压力,又可以有效开发利用。
秀山以其独特的山型、地势、园林景观、古建筑群,成为通海文化的一个缩影,通海文化的魅力深入其中。在陈泰敏看来,文化旅游发展不仅是挖掘传统文化。秀山代表的是通海过去的文化,先人留下的财富和文物正为现在鲜活的文化提供一个载体、一个舞台,把现在通海鲜活的文化挖掘到这个舞台上可以得到更好地展现。通过这个舞台体验通海诗词、书画、洞经音乐、高台、地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观赏通海能工巧匠打制银器、炊锅,制作工艺美术品的过程,欣赏盆景、兰花、民居,让游客能体验深度游、文化游,体验通海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深度观察
把我们的“家底”
真正亮出来
通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云南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氛围。记者曾经同一位大学教授一起游览通海,到文庙街的一户重点保护民居看过后,这位教授对已经有100多年的民居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户民居看似普通,木质结构的门窗算不得花哨,但工整,看得出当时工匠做活的细致,椽子上的木雕鲤鱼栩栩如生,经历百年风雨,上面的金漆依然闪闪发光,虽历经大地震,但房屋依然没有任何破旧的感觉,反而有种历史的厚重感,院子里盛开的兰花清香怡人。这位教授当时就很感慨,如果有闲钱,不妨把这民居整套拿下。当然不是为了炒房,不是为了拆迁补偿款,而是为在通海旅游兴旺以后,把这民居当做酒吧和客栈来使用。
秀山脚下其实有很多这样的古民居。很多外地人只识秀山,却不知除了秀山,通海还有着其他的人文景观,如保存良好的八马推车走马转角民居就是一大亮色。这些建筑风格独特、有着精致木雕的民居小院,搭配上精心种植的花草,有着在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人文景观。但如果不加以一定的开发,游客们无法感受到这个有着悠久汉文化历史小城的人文细节。
近年来,说到秀山旅游,一个普遍的观点就是支撑不了游客深度游的需求。一方面,通海厚重悠久的文化底蕴又常常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我们拿得出手的很多东西,其实并没有亮出来。以通海古城来说,虽然五大机关迁出为通海古城的恢复腾出了一定空间,但古城的恢复、重建任重道远。另一方面,通海曾有着丰富的小吃与菜肴,但现在,很多土特产、美味佳肴也在逐渐消失。在通海县城走一圈,看到的、买到的大都是其他古城能见到的东西。重振秀山旅游,地方文化的整理开发、地方小吃的传承推广,都有着大量的工作要做。
旅游开发离不开文化
——对话玉溪文物管理所所长杨杰
记者:文化与旅游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杨杰:玉溪文化有完整的发展链条,有自身特点,自成体系,而且没有被特殊的历史事件打断过,可以说玉溪的古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云南的地方史。对于旅游受众来说,文化是有厚重感的,是神秘感的来源,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往往只能火一头就偃旗息鼓。
记者:文化和旅游要如何才能有效结合?
杨杰: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不能各吹各打,要突出优势和重点,寻求一个好的平台表现出来。例如丽江的旅游就抓住了东巴文化作为契机和突破口,而大理则抓住南诏国丰厚的历史遗产,西双版纳抓住了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记者:站在文博工作者的角度,怎么看待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杨杰:旧城怎么改,文物怎么保护,对决策者和城市的管理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保住有价值的现有文物是当务之急。保住之后,注意用好用活,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有长远性、连续性的规划开发,切忌拆真文物而修建假文物。
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