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窜礓(浆)、石化与古玉的白化、饭糁之区别

玉兽 虢国墓墓地2009号墓出土
广义上来看,“礓(浆)”应该是指玉质内部的脏东西,俗称“窜白礓”、“窜黑礓”。但现在有人习惯用“礓”来特指白礓或玉质边沿石化的白色部分,行内将黑色的杂质叫“窜黑点”。这个“窜”字用的很形象,充分表达了礓点的活跃特性。
玉质中所称的“浆”与“礓”,如果从理论上解释,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阐述的是矿物组成和形成方式的不相径庭。根据这些不同的组成和方式,我们往往可以通过直观来判断料子的好坏。比如业内俗称的“边浆出好肉”,其实就是指玉石成矿时,中酸性含铁侵入岩向不含铁白云石大理岩不断侵入,形成围岩处含铁高,容易产生青玉;靠近白云石大理岩处铁含量少,容易出白玉,而且细腻的现象。故这里的“边浆”,一般是玉体侧的白云石大理岩部分。后者所称的“礓”一般应该是和田玉在交代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完成彻底的石化表现。它是玉料的瑕疵,它是由氧化钙析出愈合形成的,玉僵的硬度会比玉本体略低一些,往往越高白度的料出现玉僵的机遇越高,要注意的是籽料、青海料、韩料,俄料中都有玉僵的出现。另外,一些原生的“礓”有人认为还可能具有过滤作用,当侵入岩侵入时,可以过滤掉对玉石品质起坏作用的杂质,比如很多老坑山料玉石交界处就有一种相对质量疏松的礓起到了这种作用。

这是一块247克的和田白玉籽料
由于礓点在一般情况下会极大地影响雕刻效果,所以在挑选料子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买到里面有礓或礓点的料子。但事情也不绝对,有一个著名的作品“风雪夜归人”,就把礓点巧拟为雪花,作品极为写实,非常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著名的《风雪夜归人》
一般表面有“礓点”的材料,只要有窜浆现象,您就不要指望解开材料后没有礓点了。但这种礓点并不是古玉中的“饭糝”,饭糁指的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大米粒、小米饭粒差不多。面积比较集中大小如米,形成颗粒状小圆点的饭糝往往还伴有粥状物,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 “豆腐花” 。有人认为,“饭糝”是和田玉“籽料”的肌理特征之一,这种特征是“山料”没有的。“饭糝”沁成这种情况,与玉质的疏松和致密有着密切关系,也和埋藏地土壤中的酸碱度有关,也和时间的长短有关。 饭糁与豆花是白化的初步形态,通常是在玉质相对疏松处,由内及表的表现现象显现在皮壳之上。一般来说,年代越久的老玉越明显。这种表现应该潜伏在工痕之下,应该自表皮到工痕之下再到表皮有一个连续性。
“饭糝”与“豆花”这两种表现在古玉材质中;前者为白色絮状杂质,分布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如绵如絮漂浮在玉的里面;而后者是沿自然解理,形成的内部绺列现象相随显现,且边缘呈现自然晕散状态。“豆花”是从玉质内部出现的一种呈片状白化现象。已故全国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曾认为:汉代水产的白仔玉,肌里有“饭糁”,后代很难仿制,只能天然浑成。明清时期的青白玉,皆无“饭糁”。当一件真品既有饭糁也有沁色的时候,一定是互不染杂的,而人工染色沁这两者则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起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的这件战国谷纹璧就是局部黑漆骨古与豆花共存的一件器物。其璧在黑漆古之下必已经由玉质疏松的豆花形成了白化的灰皮。这也说明了真品古玉有饭糁豆花时,一定是局部玉质内部结构发生了松散变化而致。如果我们通过对青玉透雕战国龙形佩仔细观察后,我想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 战国谷纹璧

河南省博物院 青玉透雕战国龙形佩 2、局部
其实所谓的饭糁就是玉器内部存在杂质所形成的不完全性解理小裂纹以及存在于小裂纹处的矿物颗粒薄膜状的液态水,经过长时期的风化脱水后,加剧了氧化程度,出现的白色颗粒状斑痕。古玉在经历了长期的、缓慢的、自然的各种物质分子之间的微妙交替运动和物理化学变化中,其沁物质会沿着玉材晶体间隙间不规整的细微边沿不断地渗入、充实,从而形成光滑的规整解理面,这些解理面一旦形成就具有了不易渗入性特征。我们在观察古玉的时候往往会感到饭糝与白化块斑都在一个层面上,其实非也。这是由于视觉与折射光错觉让我们感到了仿佛都在一个网面的间隙之上。造假或仿古人工染色,首先容易发生在松散变化的局部玉质上。由于时间和过程的加快,就必须以破坏玉质晶体结构作为代价来实现沁物质的沁入,必须以非正常的手段强行将沁物质输入被破坏的晶体间隙之中,这就形成了晶体间隙通道反映的色泽不自然和走向紊乱,即违背了正常玉质解理构造的排列走向好和沁色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