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20多岁小伙投身红薯产业 年营收200多万2013年01月29日10:06三峡新闻网—三峡晚报字号:T|T 1985年生于长阳资丘山村的覃瑶,2004年从三峡大学护理学院康复医学专业毕业。他没有继承祖业“悬壶济世”,而是独辟蹊径,将目光瞄准了家乡盛产的红薯。 2008年,年仅23岁的覃瑶艰难创业,成立长阳八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乡亲共同致富。2009年3月,覃瑶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总工会评选为“全省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省级劳动模范。2013年,覃瑶在企业陷入“低谷”后,不放弃不泄气,积极探索转型的路子,进行二次创业,投资2000多万元,加工红薯类休闲食品的新厂已在“孕育”之中。 不安分的“倔孩子” 覃瑶从出生起,就被家族寄予厚望。就是继承爷爷的祖业,当一名医生。顺理成章的,2001年,覃瑶进入原宜昌市卫校康复医学专业学习。 可是,在医院实习时,覃瑶发现自己一点儿都不想当医生,不喜欢按部就班的枯燥生活。虽然他的专业课成绩很好,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但他在课余时间更喜欢看些社会学、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方面的书,一心想自己干一番事业。“那时候,身体里仿佛流动着不安分的血液。” 出乎全家人的意料,2004年毕业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干老本行”,而是开始了在宜昌几年的“折腾”生活。覃瑶告诉记者,当时父母坚决反对,说“钱花了,时间浪费了,到头来读的书却没用”,但那个时候非常倔,就是想搞自己的事,不想当医生。打过工,投过资。每份工作差不多都只做了一年左右,投资花了五六万,但基本上都没有赚到钱。 回想当时的状态,覃瑶笑了笑说,“那时候,我的心很浮躁,没有做事前心蛮高,做了才发现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虽然几份工作均以失败告终,但覃瑶的创业梦想并没有泯灭。漂浮的经历,反而为他之后的创业积累和沉淀了经验、见识和人脉。 把红薯卖到韩国 覃瑶的第一次机遇,也正是源于一位在韩资公司工作的朋友。 当时,这个朋友在宜昌中元食品公司工作,而这家公司主要是做红薯淀粉加工,将红薯淀粉原料运回韩国,然后在韩国生产粉肠等食品。 那段日子,覃瑶经常跟他到河南、张家口和湖北周边地区采购红薯淀粉。“我当时在心里想,为什么采购这个要到全国各地,难道原料很紧俏?”覃瑶留意观察后,发现很多大工厂都缺乏一种原材料——红薯。 覃瑶突然想到了家乡长阳,贫瘠的大山什么都不高产,惟独盛产红薯。老百姓历来都有种红薯的习惯,但一般都用来喂猪,没有带来经济收益,如果能让中元公司舍远求近进行采购,就可以实现双赢。 动了心思后,覃瑶又通过这位朋友结识了宜昌中元食品公司老总朴仁远,并得知公司急需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原材料生产基地。覃瑶当即向朴仁远“毛遂自荐”,表示可以利用家乡资源自己办厂,成为该公司的供应商。 很快,覃瑶与中元公司洽谈,达成共建红薯淀粉生产基地意向后,他决定回家创办自己的红薯加工厂。在寻求了所有可能得到的帮助之后,覃瑶终于从银行争取到个人贷款十余万元,其他几个股东各出资10余万元,凑齐了启动资金。 但要建立红薯淀粉生产基地,首先是要游说农户加盟。“我帮着农民算账,给他们讲清楚具体销路。”覃瑶说,从2007年11月到第二年3月的半年间,当地凡是家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农户他都骑车跑了个遍。 经过艰苦的努力,在资丘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他先后与十多个村的500多个农户建立起红薯订单生产关系。2008年8月,长阳八丰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诞生了。 停产再寻发展 覃瑶的企业,一开始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公司成立一年多,建立红薯生产基地1000亩,加工红薯淀粉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使当地农民种植1亩红薯,就可获1200元以上收入,实现了公司与农民双赢目标。 但这种幸福却没有持续很久,2010年,红薯淀粉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加上红薯收购价格和人工工资的翻番,让夹在中间的覃瑶十分痛苦。“只要开工就是亏钱”,经过痛苦的抉择,2010年底,覃瑶决定停产。 虽然公司停产了,但当初对乡亲们的承诺不能食言。为了帮红薯找销路,覃瑶四处联系,找朋友搜集信息,让乡亲们的血汗没有白费。而他,却只能在迷茫中,苦苦思考企业的未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县委书记马尚云建议覃瑶可以考察一下薯仔的市场,他顿时豁然开朗,“为什么没有想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呢?”他马不停蹄地前往河南、山东、北京、福建等地,考察薯类食品的加工厂和市场,发现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薯类产品恰好符合所有要求,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全国都处于起步初期,产品种类很单一。 回到宜昌后,他开始着手准备企业的转型,并注册了“八丰薯语”品牌,开始进行薯仔、薯条、薯饼和薯球等薯类产品的研发。 薯类产品质量重要,口感更重要。每次出新产品,覃瑶都要送给消费者品尝,让大家提意见,再反复改,直到最后的第四批产品软硬甜淡都适中后,才推向市场。 不独善其身才能兼利天下 采访覃瑶时,他向我透露了他的另一个身份,宜昌青年创业者协会副会长兼长阳分会会长。虽然长阳分会刚刚成立,但已经招募了来自各行各业的50多位会员,80%以上都是“80后”。 作为会长,覃瑶很忙,为了帮会员们进行整体品牌推广,他正在策划一场即将在年后举办的长阳大型庙会。他说,自己最初创业时,人、财、事都是一个人做,既做不好,也做得累,现在有这样的组织能抱团发展,就可以让大家少走弯路,互相取经。 听到这番话,我的脑海中似乎浮现出,覃瑶在公司停产之际,不停打电话为乡亲们找红薯销路的情景。这位28岁的年轻人,以“大爱”待人处事,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的利益受损。也正是因为他拥有了这样一种品质,才让他获得了更多的人脉和信任,事业取得峰回路转。 打造健康品牌 2012年,为了扩大品牌知名度,年轻的覃瑶更是花了大气力。他加盟了周杰伦宜昌天王天后群星演唱会,参加了长阳资丘文化节,并将外包装设计得极具土家风韵,让产品走进了长阳清江画廊等多个旅游景区,也吸引了不少企事业单位团购。 覃瑶的产品,因为承诺保持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人工色素,很快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从2012年10月至今,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良好的开头,让覃瑶看到了希望,2013年,也注定是他的幸福年和事业年。他和妻子将在春天迎来可爱的小宝贝,他计划投资2000多万元的新厂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正式投产后有望实现年销售额千万元。 但在覃瑶的心中,他最希望看到的,是辛辛苦苦劳作的父老乡亲们因为和他一起发展红薯事业而致富,更多的年轻人有就业的机会。同时,让健康、绿色的宜昌红薯走向全国,成为本土又一知名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