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是什么?

 武当书苑 2013-01-30

人是政治动物,它的本性要求与他人一起生活。

——亚里士多德

人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两足、没有羽毛的动物。推敲起来,这句话讲得很讲究。飞禽是两足,因为还有羽毛,所以不是人;走兽没有羽毛,因为有四条腿,所以也不是人。介于飞禽与走兽之间的,才是人。

在凡人们看来,要用这种办法说明什么是人,真是多此一举。满街走的是人,大声说笑的是人,难道还要这样吃力地辨认吗?

的确,除了诗人和哲学家,凡人们并不关心“什么是人”或“人是什么”这类百思未必能够得其解的抽象问题。

他们每天要为生存而忙碌,必须认得张三李四是谁,自己的上司和同伴是谁,却没有必要去认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是谁。

然而,数千年来,凡是能够称得上是圣人(哲学家、思想家)的,差不多都是因为在“人是什么”这个高深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数千年来,也正是他们的见解,构成了文明的人类对于“人是什么”的全部思考。

18世纪的伏尔泰说:

“人在母亲的怀里是植物状态,在孩提的早期是纯粹的动物状态,从这些状态发展到理性开始出现的成熟时期,需要二十年的时间。稍稍了解他的结构,需要三千年。要了解自己灵魂中的某一种东西,需要无限的时间。但是要杀死他,只要一瞬间。”

这段形象而精炼地概括,洋溢着伏尔泰的风格:机智而不无嘲讽。但是,比起19世纪的科学认识来,这仍不过是对人的文学描述。

19世纪的进化论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往往又被通俗化成这样一个句子:猴子是他的祖先,猩猩是他的近亲。

论灵巧,人不如猴子、猩猩;论力量,人不如老牛、大马;论凶狠,人不如狮子、老虎;论智慧,人却有了驾驭万物的自信。

20世纪的心理学改变了从外形特征来描述人的旧习惯,开始深入人的内心。人的“内心”有多种说法,宗教家称之为灵魂,文学家称之为心灵,哲学家称之为理性和智慧,中国的圣贤们直接了当地称之为心。

古今中外的圣哲们统一了思想,要回答“人是什么”,必须深入人心。

“深入人心”中的“心”字,可以有两种解法。第一,是指一般人的人心,哲学意义上的心,人所共有的心,与身体对应的心,与万事万物相区分的心,说明“人是什么”的心。第二,是指每一个具体人的心,各不相同的心,此时此地的心,有知有觉的心,能使每一个人明白“人是什么”的心。

只有深入人的心才能说明“人是什么”,也只有深入人心地说明“人是什么”,才能深得人们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