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城墙

 苏迷 2013-01-30

 修城墙

   1691年5月,古北口总兵蔡元提出,他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建议朝廷修筑,康熙皇帝没有同意,他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可见,古代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御设施,在统治者能修德安民,“众志成城”时,其功能已大大下降了,更何况现代战争,守城防御纵深要求超宽,并且,在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面前,城墙几乎没有任何军事用途。因此,城墙作为守城防御障碍性建筑的价值已经不存在了。

   狭义的城墙指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的城市封闭型区域。封闭区域内为城内,封闭区域外为城外。

近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如今的城市已经无法用城墙来划分城里、城外了,更不可能用城墙来划分城市间的界限了。

   如今,残留的城墙,只是作为文物,还有其见证历史的价值,比如,西安古城在宋以后,就渐渐衰弱了,不再被用作都城,又不是军事要地,战争也就很少光临,保存下来的明代城墙比较完好,大炼钢铁时代也没被拆了建土钢炉,现在经稍许修缮,成了旅游景点。

   尚存的城墙,我们从保护抢救的角度出发,进行妥善修理,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可以理解,而且,在开发旅游,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方面,都有积极地意义,可最近,很多城市据说为了重现古城的形象见证,要化巨资全面修复古城墙,有的地方,城墙已荡然无存,人们已在原址上安居乐业,却要面临拆迁,而将城墙重建,造出“假古董”来,真让人十分费解。

   就苏州来讲,苏州的城墙有十五公里长,目前保存较好的,有1000多米,其余残留的都是零散的,而且基本只剩下遗址,近几年,政府已经化了较大力气,修复、修缮了盘门、胥门、阊门,由于盘门本身保存良好,修复后已投入旅游开发。胥门也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虽没有恢复成盘门那么完整,却因其古朴,显出别样的意味,阊门是原址重建,崭新的城门承载着历史的盛名,虽欠根底,却也不失风流,况且金、阊附近墙体残留较多,当年我家楼下长着枇杷树的土堆,就是坍塌城墙的土芯。阊门的修复也许能穿针引线,串起城西古韵。但如果再以保护、修缮为名,在其他城体已无残存的地方,硬要迁屋筑墙,就未免太过牵强。

   从保护文物角度讲,如今还有那么多控保建筑尚待修复,它们在历史、文物、艺术方面价值,远远超过当年因守城、防御,被建而拆、拆而建的一段段砖墙。它们都是因资金问题,修复被搁置,大部分只能稍作粉饰,任风雨朽蚀,直至坍塌。那现在既然有钱可以动迁民居,兴修城墙,还不如先修这些老宅。

   城墙作为划分区域的政治价值、作为防御障碍性建筑的军事价值已经不复存在了,作为历史见证和开发旅游,其价值还是不如控保建筑来得重要,毕竟,精致的私宅、花园是苏州这个园林城市的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