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能达手动头i

 翻滚的毒药 2013-01-30

讨论一下Minolta手动镜头的版本问题。抛开地域划分,如果根据生产年代加以区分,Minolta的手动头大致可以分为SR头,MC头,MD头。

 

其中的SR头因为年代久远,除了真正的器材发烧以外寻常用户很难用到。但应该承认其中也不乏良品。想着当时我曾有一颗前MC时代的55mm/1.7,也就是50mm标头的前身,无论从镜头品相到最终成像无不让人爱不释手。真实的全金属感觉是后来的MC直至MD头无法比拟的。当然,全金属头的缺点也不是没有,份量太重。

 

一代MC镜头开始引入许多新的技术,联合测光啊什么的。镜头标识出现了明显的MC字样,如: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TELE ROKKOR-PF  1:2.5 f=100mm  <序列号>。此时镜头标识还是完全白漆涂字。

 

从二代MC镜头开始,产品标识中加入了黄色的ROKKOR-X标识(针对北美市场产品而言),但黄标后面仍然保留镜头片组结构数据,如MINO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W.ROKKOR-X SI  1:2.5 f=28mm  <序列号>

 

而三代MC头则取消了镜头标识中的片组结构数据,简化为MC ROKKOR-X

 

这种标注方式被一直保留到一代MD镜头中。典型的一代MD镜头标识为: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D W.ROKKOR-X  1:2 f=28mm。标识中不再有产品序列号,序列号被改标在镜身上。

 

到了二代MD头,标识中的字样又发生了变化。如:MINOLTA  MD ROKKOR-X 45mm 1:2.  LENS MADE IN JAPAN &Oslash;49mm。不但词语顺序发生了变化,内容也有所不同。

 

而三代MD头时最好辨认的,因为标识最简单。MINOLTA  MD 50mm 1:1.4 JAPAN &Oslash;49mm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个产品系列是CELTIC镜头。Cel镜头是MinoltaMCMD镜头的生产序列中,为了兼顾当时的低收入用户设计开发的一个单独的镜头品系。虽然有着同主流镜头相同的焦段设定和光圈设计,但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售价,镜头多采用低成本材料或者低成本镀膜技术。至于同主流镜头存在多大的差异,没有作过实际测试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本着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Cel镜头既然能卖得很低价,自然有省钱的地方存在。

 

Cel镜头都会在标识中明显标出其特别的身份。如: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MINOLTA CELTIC  1:2.8 f=35mm  <序列号>;及MINOLTA  MD MINOLTA CELTIC  135mm 1:2.8  LENS MADE IN JAPAN &Oslash;49mm

 

这种镜头版本上区别,从上面的镜头标识进行甄别是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而实际上每一次镜头版本的升级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在镜头上。从最开始的半自动光圈技术到后来的自动光圈技术,再到后来的联合测光等等,这其中还不包括Minolta镜头卡口技术的一系列变革。

 

对于用户来说,或者我个人的感受,许多版本升级增加的功能并不都是会被经常用到的。比如三代MD镜头上的最下光圈锁。或者许多功能是为了迎合相机机身技术的提升而增加的,比如为了便于光圈刻度直读修改了中置光圈环的设计方案。

 

Minolta拥有庞大繁杂的镜头体系,要想详尽细致地阐述这些镜头,是非常困难的。而更困难的在于,许多镜头序列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果按照镜头的发展历程来展开,将会显得格外杂乱。

 

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按照镜头所处的焦段,划分为普遍意义的鱼眼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长焦镜头和变焦镜头。--所以最开始讨论的镜头就是鱼眼镜头,虽然我个人并不喜欢鱼眼镜头,但为了保持资料的完整性,仍然要把它加在前面。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吃鱼。

 

任何镜头都需要去主动修正反射在镜头内部的光线的失真现象,绝大多数的镜头是需要这么做的。因为镜头需要保证成像中线条尽可能地保证笔直或者接近笔直。当然,如果按照严格的检测标准,没有任何一款镜头能够通过测试,因为所有镜头都存在桶形或者枕形的畸变。只是对于这种变形的控制已经到了令我们肉眼难以辨别的程度而已。

 

鱼眼镜头利用的恰恰就是这种变形,用这些被扭曲的线条造成一个完全失真的场景,一个同样被弯曲的场景。有些人喜欢鱼眼镜头下的这种效果,但同样有很多人无法接受甚至极度厌恶鱼眼镜头下的成像效果。

 

鱼眼镜头有两个不同的类型,全画幅镜头和圆形成像镜头。在全画幅成像镜头下,图像会充填整个画面;而圆形成像中,所有信息都会集中在画面中间的一个圆形区域内。

 

7.5mm鱼眼镜头

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并不熟悉鱼眼镜头,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鱼眼镜头通常都非常昂贵,极其复杂的光学结构提升了镜头的制造成本。加上鱼眼镜头并不会出现在大篇幅的广告宣传资料中,所以了解并真正使用它们的人并不多。

 

常规镜头会修正全部线性失真,无论是桶形还是枕形畸变都是需要被尽量避免的,要尽一切可能保证成像中线条的笔直。鱼眼镜头却要把直线变成曲线,这在Minolta设计生产的7.5mm圆形成像鱼眼镜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所有镜头获取的图像都是圆形的,而最终通过相机获得的照片却是矩形的。通过鱼眼镜头获得的成像也是如此,只是因为鱼眼镜头获得的图像不足以填充整个底片,比如圆形成像鱼眼镜头最终会在底片四边留下宽约1mm的空白。

 

为了获得180°的超大视野,鱼眼镜头的前镜片组通常都是向外凸起的。这将意味着摄影师无法使用常规滤镜以免伤害到高高凸起的前镜片组,这也是为什么鱼眼镜头都会带有内置滤镜的原因。通常这些滤镜包括1AR6085Y5280BFLD(中灰密度镜),虽然这些滤镜并不经常被用到,但是有备无患总会好一些。

 

在鱼眼镜头的演化中,7.5mm镜头从开始设计生产,就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方案,没有做过更大的改进,镜头焦点被固定在1.25m的距离上。事实上,镜头景深能够从0.4m延伸到无穷大以后,已经很少需要聚焦在这样的焦距距离上了。当然,如果镜头给定的距离标尺不够用,可以通过缩小光圈来拉尽聚焦目标,大概能够缩短0.18m的距离。对于鱼眼镜头来说,缩小光圈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因为镜头本身的成像特点,越靠近图像边缘的位置,成像失真会变得越严重。而缩小光圈能明显地改善这种失真现象。

 

7.5mm鱼眼镜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使用的,因为它高昂的售价,以及其夸张的成像同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受的。还有一点,7.5mm镜头因为具有180°的水平成像角度,所以这支镜头没有能够与之匹配的遮光罩――它本来也不需要遮光罩。

 

Minolta的这支鱼眼镜头无疑是非常昂贵的,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副厂镜头,供用户选择,比如Sigma设计生产的8.0mm f:4.0鱼眼镜头。但是这支镜头同样是售价高昂,而且不容易找到。

 

7.5mm鱼眼镜头  视角180°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生产时间

三代MC         4.0-16   12/8           内建      固定    68 x63        360        1975

一代MD         4.0-22          12/8           内建             固定    68 x63        360        1977

二代MD         4.0-22          12/8           内建             固定    68 x63        360        1978

三代MD         4.0-22          12/8           内建             固定    68 x63        355        1982

第一支7.5mm鱼眼镜头出现在第三代MC镜头序列中,固定焦距,圆形透视成像,内置滤镜,自动光圈功能。

 

进入MD镜头序列以后,镜头的最小光圈被增加到f:22,光圈环上出现了MD接片。MD系列的镜头要比MC系列的镜头轻,总体重量减轻了大约15g左右。而三代MD镜头同样在光圈环上增加了聚焦确认按键,虽然这支镜头采用了固定焦距。同时,还增加了最小光圈锁。

 

18mm &16mm鱼眼镜头

18mm鱼眼镜头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鱼眼镜头,也正是基于此,这支最早出现于1958年的镜头成为了收藏家们努力寻觅的对象。镜头焦距固定,全画幅透视成像,采用镜尾加装滤镜的方式。镜头带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镜头盖,黄色和一款UV滤镜,还有一支专门设计的,抽取式的遮光罩。

 

通过这支镜头,在小光圈下反映在取景器中的视野会显得相对黑暗。但这一点对于一支没有聚焦能力的镜头来说根本就不算是缺憾。虽然镜头最大光圈只有f:9.5,但是优秀的景深处理能力恰当地再现了焦点处的所有事物。对于相对锐利的成像,缩小光圈的方法在这支镜头上的效果并不明显。

 

16mm镜头经常会被错认为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鱼眼镜头。实际上,它是在1958年之后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二支鱼眼镜头。对比最初的18mm镜头,这支镜头拥有许多重要的技术改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是一支调焦镜头,而不象它的前辈被绑定了焦距。其次,采用内置式滤镜,代替18mm镜头采用的后置式旋入滤镜。这种改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镜头重量的直线攀升,差不多两倍于18mm镜头的重量。

 

类似Minolta16mm镜头,Sigma同样设计生产了自己的16mm f:2.8鱼眼镜头,希望能够抢占一部分Minolta的市场。根据评论,Sigma的这支镜头具有非常优秀的成像素质和操控性。但是却很少在坊间流通。

 

16mm鱼眼镜头  视角180°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g        生产时间

18mm       

       9.5-22         7/5            内置      固定        59 x41     240          1958

16mm

二代MC 2.8-16         11/8            内置      0.3        73 x63           445          1969

三代MC 2.8-16         11/8            内置      0.3     70.6 x63.5   440    1973

一代MD 2.8-22    11/8            内置      0.3     70.5 x63.5   440    1977

二代MD 2.8-22    11/8            内置      0.3     70.5 x63.5   440    1978

二代MD 2.8-22    10/7       内置      0.25     64.5 x43    256    1980

三代MD 2.8-22    10/7            内置      0.25     64.5 x43    265    1981

 

1958年开始生产的18mm鱼眼镜头是全画幅透视成像,手动光圈,约等于0.4m的固定焦距。镜头标识为MINOLTA  UW ROKKOR-PG  1:9.5 f=18mm

 

1969年开始生产于二代MC序列的16mm鱼眼镜头采用了f:2.8的大光圈,镜头内置有1AY4880BO56滤镜。自动光圈功能。典型的第二代MC 16mm鱼眼镜头标识: 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UW ROKKOR-OK  1:2.8 f=16mm

 

1973年,三代MC镜头序列采用了Minolta全新的镜头镀膜技术。这款镜头的设计方案被Leica所采用,设计开发了Elmarit-R 16mm镜头。

 

三代MD镜头采用了Minolta新开发的镜头镀膜技术,镜头外观式样采用三代镜头序列式样。

 

――目前坊间流通的鱼眼镜头并不多见,多为二代MD序列的16mm鱼眼镜头,成交价格也始终居高不下。正像前面提到的,作为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鱼眼镜头并不是一支必备镜头,甚至作为一名痴迷于Minolta摄影器材的发烧友,同样会因为无法接受鱼眼镜头的透视成像效果而对它望而却步。

 

 

我们接着聊广角镜头。

 

Minolta设计生产了一整套广角镜头。那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庞大阵营,焦距范围从17mm一直涵盖到35mm,而其中一个35mm镜头前后上就存在过近15个不同的品系。

 

17mm超广角镜头

17mm镜头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视角最宽的直线性镜头,镜头的有效视角达到104°,如此宽阔的视角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更象是鱼眼镜头。

 

基于鱼眼镜头同样的原因,--高昂的售价以及相对专业的应用领域,17mm镜头同样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拥有并习惯使用的。虽然从设计上看这支镜头的确属于直线性镜头,但是那种属于鱼眼镜头才拥有的视角却需要极端专业的技巧来驾驭。

 

做一个比较接近的比喻,就是小时候看过的哈哈镜。在那种肚子向外鼓出的哈哈镜前面,由于强烈的形变,镜子中心的影像会被过分放大,而镜子边缘的影像因为受到极度的挤压而濒于湮灭。17mm镜头下的成像,就接近于此。

 

通常17mm镜头会被用作自然风光的摄影题材,而很少用于人像或者人群相关的场景。因为镜头带来的强烈形变会极度扭曲人的身体,而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扭曲会让大多数普通人产生非常不适的内心反应。这决不是好玩或者其他的恶作剧,根据心理学模型得出的结论认为:我们对于我们自身被违反常态的扭曲所能忍受的程度,要远低于我们对于小猫小狗被恶作剧一样地被鱼眼镜头或者超广角镜头扭曲的耐受度。所以非常不建议使用这些能够引起强烈形变的镜头拍摄人及人群相关的场景。

 

广角镜头存在一个难以规避的问题就是,大视角下环境杂光干扰。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晴朗的夏日,面对一条小溪按下快门,因为广角镜头拥有的大视角,天空中的太阳被纳入了取景范围中,虽然这并非创作本意。这时候,照片上就会出现一大片五彩斑斓的色斑。这种情况会发生在任何一支超广角甚至小广角镜头上,而无论这支镜头属于哪一个产品序列哪一个版本。唯一一点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恼人的色斑有时候也会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用遮光罩当然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更多时候,在我们需要那些遮光罩的时候,它们却根本不在身边。而且配备给17mm镜头的折光罩根本就其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反而会在照片上四边留下一圈黑色的阴影。一个折衷的方法是让自己躲进阴影下,躲开直射的光线。如果一定要使用折光罩,根据经验可以使用Minolta21mm/2.8镜头配备的遮光罩。这支遮光罩在17mm镜头上同样很般配。

 

广角镜头的另一个问题是镜头边角失光(light fall-off)。17mm镜头反映得更明显,这是因为镜头本身的光学结构有些特殊,造成了它的边缘和角落因为得不到更多光照而显得比中心位置黑暗。尤其是在反映如蓝天这种大而平滑的场景时。--对镜头进行边角失光测试的重要方法就是拍摄蓝天。对于17mm镜头存在的边角失光有一个补救的办法,是使用中灰度滤镜来抵消镜头的边缘失光现象。(neutral-density filter:又称中性灰度滤镜。)

 

在设计上,17mm镜头采用了浮动镜片单元用来保证近距离下的成像品质。这种设计的唯一缺点是,随着聚焦过程镜头的前镜筒会发生旋转。这将影响到诸如偏振镜这种需要镜筒保持相对固定的滤镜的使用。一直折衷的方法是,在完成聚焦过程之后在安放偏振镜。实际上,Minolta在许多镜头设计中采用了这种行之有效的浮动镜片单元的方案,这种设计思路同样被其他镜头制造厂商所采用。

作为一支超广角镜头,虽然其“古怪的”成像效果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接受的,但是在二手交易市场中,这支镜头的交易价格一直保持在500美元左右的高价位。许多副厂同样生产过类似的镜头,比如SoligorTamorn或者Tokina。而且有些镜头的最大光圈甚至超过了Minolta的这支,达到了f:3.5,但是通过测试可以发现,这些镜头无法保证优异的景深效果,会显得有些暗淡。在所有副厂镜头中唯一一支符合起码要求的,应该是Sigma设计生产的14mm超广角镜头。至少在成像效果上,能够接近Minolta的这支镜头。

17mm超广角镜头  视角104°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三代        4.0-16        11/9        72        0.25        75 x53        330        1975

一代        4.0-22        11/9        72        0.25        75 x53        330        1977

二代        4.0-22        11/9        72        0.25        75 x53        330        1977

三代        4.0-22        11/9        72        0.25        75 x53        325        1981

 

21mm 20mm超广角镜头

Minolta拥有非常长的历史,用来制造超广角镜头,早在1962年就推出了一款超广角镜头21mm f:4.5。这似乎是Minolta的一个特点,就象Pentax喜欢制造超望远镜头一样。

 

早期单镜头反光相机的确很缺少超广角镜头,那时候一支28mm镜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这里面有一个技术性问题,就是超广角镜头通常都有一个比较大的后镜组单元,而这个巨大的屁股根本无法装进相机的肚子里,会直接影响到反光镜的工作并影响到光路的完整性。对于其他类型的相机,比如旁轴相机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旁轴相机不需要也根本不具备反光镜系统。

 

1962年,Minolta提出一个创新性方案,并应用在其SR-7及后期的一些相机上。在这些相机上,反光镜箱能够被升起并且锁住,留出的空间就能够完全容纳下超广角镜头那个巨大的屁股了。但是反光镜被抬起锁住之后有产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被拦腰折断的光路无法向取景器传递正常的取景信息,整个取景器里面是黑漆漆的一片。对于这个问题Minolta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为每一支21mm超广角镜头配售一款单独的外接式取景器。--真的是很简单的解决方案,虽然算不上有创意。

 

21mm超广角镜头后来被彻底修改了光学设计方案,推出了MD镜头序列中的20mm超广角镜头。镜头同样采用浮动镜片单元设计,用来保证近距离下的成像品质。

 

不同于鱼眼镜头或者17mm的超广角镜头,对于20mm超广角镜头,市场上虽然也出现过副厂镜头,但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商制造,如Camborn或者Promura。前者设计生产了21mm f:3.8镜头,后者制造了20mm f:2.8镜头。而这两款镜头根本就没有任何值得推敲的地方。

 

21mm 20mm超广角镜头  视角92 -94°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4.5-16        9/5        55        0.9        60 x20        166        1962

一代SR        4.0-16        8/4        55        0.9        60 x20        166        1963

二代MC        2.8-16        12/9        72        0.25        75 x67        510        1971

三代MC        2.8-16        12/9        72        0.25        75 x66.9        515        1973

20mm镜头

三代MC        2.8-22        10/9        55        0.25        64.5 x43.5        240        1976

一代MD        2.8-22        10/9        55        0.25        64.5 x43.5        240        1977

二代MD        2.8-22        10/9        55        0.25        64.5 x43.5        240        1977

三代MD        2.8-22        10/9        55        0.25        64 x43.5        240        1981

 

1962年生产的21mm镜头标识:MINOLTA  W.ROKKOR-PI  1:4.5 f=21mm。这支镜头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超广角镜头,手动光圈,配售圆形相机外接取景器。而使用这支镜头,需要正确设定镜头光圈以及相机快门速度,并以此决定进入外部测光系统的通光量,进而设定相机上的刻度盘完成准确曝光。

 

1963年,在21mm f:4.5镜头基础上,Minolta设计生产了速度更快的21mm超广角镜头。镜头标识:MINOLTA  W.ROKKOR-QH  1:4 f=21mm。这支镜头与前一款镜头除了速度上不一样以外,配售的外接取景器也由原来的圆形改成了方形。

 

1972年,第二代MC镜头序列中出现了速度更快的21mm超广角镜头。镜头采用自动光圈,因为相机技术的提升,已经无需为了容纳超广角镜头而锁起反光镜箱,所以配售的外接取景器被取消了。直到第三代MC镜头序列结束时,21mm超广角镜头的生产序列被正式取消,由经过重新设计的20mm超广角镜头所取代。

 

24mm大广角镜头

Minolta生产过许多值得骄傲的镜头,其中就包括这支24mm大广角镜头。这支镜头还有一个别名――天星(stellar performer:恒星表演者),因为它能够清楚地再现夜空中璀璨的星光。

 

作为一支大广角镜头,在光圈全开下依然能够保持非常高的锐利度,是非常难得的。而这支镜头被认为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锐利度最高的镜头之一,甚至达到了微距镜头的锐利度。而且,因为设计上的合理,镜头保证了极轻微的边角失光。也正是因为这支镜头的出色表现,Leica采用天星镜头的设计方案制造了自己的Elmarit-R 24mm镜头。

 

24mm镜头还有一个系列的产品是场曲可调镜头,这支专业镜头会连同另外两颗专业镜头在专门的章节里介绍。

 

市场上能够真正对Minolta 24mm大广角镜头构成威胁的副厂镜头几乎不存在。历史上有几个副厂生产了相同焦段的镜头,如Cambron 24mm f:2.8Spiratone 24mm f:2.8,但都因为镜头自身的品质问题而无人问津。

 

24mm大广角镜头  视角84°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三代MC        2.8-16        9/7        55        0.3        62.2 x50        410        1973

一代MD        2.8-22        9/7        55        0.3        65 x50        275        1977

二代MD        2.8-22        9/7        55        0.3        65 x50        275        1978

二代MD        2.8-22        9/7        55        0.3        64 x49        215        1978

三代MD        2.8-22        8/8        49        0.25        64 x39        200        1981

 

1973年定型生产的24mm大广角镜头同样采用浮动镜片单元,用来保证大光圈下的高锐利度。镜头设计方案一直被延续使用,在二代MD镜头序列中曾出现过两种不同的镜身式样,具体反映在景深刻度上,其中一种采用扁平刻度而另一种采用了锥形刻度。

 

到了三代MD镜头序列,镜头设计方案被重新修改,片组结构由原来的97组改成了88组结构,镜头滤镜接口也改成了被三代MD镜头序列广泛采用的49mm口径。

 

实际上,这种对设计方案的彻底修改在许多镜头生产中都存在,这也造成了三代MD镜头在成像风格上与一二代镜头的差异。

 

28mm广角镜头

作为一支常规广角镜头,28mm镜头是最容易使用也是使用最广泛的镜头之一了。

 

第一支28mm镜头生产于1962或者1963年前后,最大光圈f:3.5,使用一只非常罕见的矩形遮光罩。比起后来设计生产的高速镜头,这支镜头明显有些慢且不受重视了。但历史上的这支镜头并没有因为相对较慢的光圈速度而降低做工,降低成像品质。从其第一支镜头所采用的,复杂的7组镜片单元设计就能感受到Minolta对这款镜头的重视。

 

28mm f:3.5的生产序列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的第三代MD镜头序列,因为它相对小巧的镜身,轻便和低成本使它一直保持高需求的市场活力。当然,做为慢速镜头一直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弊端,就是造成取景视窗的相对黑暗,而且在低光照条件下不得不使用三脚架,以维持相机机身的稳定性。

 

针对28mm f:3.5镜头,许多副厂曾相继推出速度更快的广角镜头,来试图争夺一部分市场份额,比如Owens推出的28mm f:2.8,最初的上市价格只有20美元。问题在于,这些副厂镜头是通过减少所必须的片组结构来降低成本的,这些低成本的镜头虽然拥有更快的光圈,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甚至达不到自身标称的20美元!

 

其后,在1969年左右,也许是感受到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副厂镜头的影响,也许是为了满足Minolta用户的需求,速度更快的28mm镜头问世了。

 

28mm f:2.5镜头不仅仅是拥有更快速的光圈,为了得到普通镜头玻璃无法实现的高折射率,Minolta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材料来加工这款镜头,混合了稀有矿物元素的钍和镧加工的镜头玻璃。而这种成本高昂的镜头玻璃同样被应用在其他几款Minolta大光圈镜头上,比如最负盛名的“鹰眼”镜头。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钍和镧属于放射性元素,虽然这种放射性元素不会对用户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任何放射性元素都存在衰变周期。反映在镜头上就是前镜片组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反射出一种淡黄色反光。而阳光的直接照射又会加速这种色变的过程,因为阳光中的UV(紫外线)会加快钍和镧的衰变速度。但是有经验证明,这种采用了放射性元素制造的镜头玻璃,在镜片明显趋向黄色以后,只要适当地密封保存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情况就会得到缓解甚至黄色反光会完全消失。所以这种镜头在使用中需要随时盖紧镜头盖并且避免阳光的直射,而阳光的直射不但会使镜片发生色变,还会造成镜头内部温度升高,使得润滑剂受热溢出,污染镜头。

 

在第三代MC镜头序列中,28mm f:2.5被重新修改了设计方案,修改后的设计把光圈进一步放大到f:2.0,成为一款配置豪华的广角镜头。

 

28mm f:2.0是一支高成本镜头,许多副厂并没有继续开发类似的产品。市场上存在过的镜头,一款是Spiratone28mm f:2.0,整体成像偏软,尤其是在光圈全开时。这与其自身的设计能力有很大关系。Vivitar生产过一款28mm f:1.9的大光圈广角镜头,在成像质量上几乎达到了Minolta镜头的水平,而同时,这款镜头的售价也非常接近Minolta镜头的价格。

 

针对普通用户开发的28mm f:2.8镜头是在1974-1975年前后才出现在市场上的,这支镜头既有高于f:3.5的快速光圈,又保持着相对较低的售价,所以受到大多数普通用户的拥戴。

 

    ――虽然说作为一支常规广角镜头,是一个即使只是业余摄影爱好者都应该拥有的镜头,而且其本身的价格也并不是非常昂贵。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许多兴冲冲拿到了一支广角镜头的用户在认真揣摩了许久之后才发现,需要或者能够使用到这支镜头的时候实在是太少了,而28mm镜头通常都是许多用户用来压箱底的“看家镜头”!

 

28mm f:2.8镜头的售价乃至生产成本并不象配置豪华的f:2.0镜头那么让人望而生畏,快速光圈又比f:3.5镜头更具有诱惑力,所以许多镜头副厂都花大力气设计生产了大量的此类镜头。可是,绝大多数镜头甚至达不到Minolta镜头起码的成像品质。锐利度的下降,畸变控制的失效。虽然这些售价通常只有10-20美元的镜头,的确很吸引人――因为它们实在是太便宜了,但如果所追求的是高品质的成像性,那么这些售价低廉的镜头依然不是被考虑的对象。

 

28mm广角镜头  视角75°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3.5-16        7/7        67        0.6        70 x50        345        1963

一代MC        3.5-16        7/7        67        0.6        70 x50        350        1966

一代MC        3.5-16        7/7        55        0.6        63 x45        245        1968

二代MC        3.5-16        7/7        55        0.6        63 x45        245        1969

三代MC        3.5-16        7/7        55        0.6        63.4 x45        260        1973

MC Cel        3.5-16        7/7        55        0.6        63 x45        260        1974

三代MC        3.5-16        5/5        55        0.3        64.5 x41.5        220        1975

一代MD        3.5-22        5/5        55        0.3        64.5 x41.5        195        1977

二代MD        3.5-22        5/5        49        0.3        64 x40.5        160        1978

三代MD        3.5-22        5/5        49        0.3        64 x40        170        1981

                                                       

一代MC        2.5-16        9/7        55        0.5        64 x61        340        1969

二代MC        2.5-16        9/7        55        0.5        64 x61        340        1969

三代MC        2.5-16        9/7        55        0.5        65.8 x61.5        350        1973

三代MC        2.0-16        10/9        55        0.3        65.5 x61        340        1975

一代MD        2.0-22        10/9        55        0.3        65.5 x61        340        1977

二代MD        2.0-22        10/9        55        0.3        65.5 x61        340        1977

三代MD        2.0-22        9/9        49        0.3        64 x50        265        1981

                                                        

三代MC        2.8-16        7/7        55        0.3        64.5 x43.5        240        1975

MC Cel        2.8-16        7/7        55        0.3        64.5 x43.5        240        1975

一代MD        2.8-22        7/7        55        0.3        64.5 x43.5        240        1977

二代MD        2.8-22        7/7        49        0.3        64 x43.5        180        1978

MD Cel        2.8-22        7/7        49        0.3        64 x43.5        180        1978

三代MD        2.8-22        7/7        49        0.3        64 x43        185        1981

三代MD        2.8-22        5/5        49        0.3        64 x43        185        1983

 

第一支28mm f:3.5镜头标识:MINOLTA  AUTO W.ROKKOR-SG  1:3.5 f=28mm

一代MC镜头标识: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W.ROKKOR-SG  1:3.5 f=28mm

Celtic镜头标识: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C CELTIC  1:3.5 f=28mm

 

虽然28mm镜头设计开发的时间很早,但是第一款镜头就采用了自动光圈技术,而不象一些镜头需要经历一个由手动光圈向自动光圈过渡的过程。

 

大多数镜头只有在进入第三代MD镜头生产序列以后,镜头滤镜接口才被修改为后期广泛采用的49mm。但是28mm f:2.8镜头在第二代MD镜头序列中就改变了滤镜接口。而三代MD镜头在市场也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系列,差别在于采用了不同的片组结构。虽然从资料上看,不同片组结构的镜头在外形尺寸和重量上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真实情况是怎样?很难说。

 

35mm小广角镜头

许多人认为,35mm镜头无论如何都是一支需要拥有的镜头。因为在用途上,35mm镜头可以象标准镜头一样被使用,而镜头又具有标准镜头难以企及的63°大视角,来反映一个甚至一群人发生在一个特定环境里的故事,比如舞台。

 

35mm镜头也是Minolta最先发展的几支镜头之一,因为技术上的成熟,先后发展出近15个系列的镜头,包括光圈速度很慢的f:4.0和异常华贵的f:1.8超大光圈镜头。

 

第一支35mm镜头诞生于1958年,最大光圈f:2.8,这同样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广角镜头。镜头使用预设光圈,虽然只有76组的光学结构,却显得巨大而沉重。

 

1959年,Minolta在这支镜头以及另外两款最早开发的镜头上加入了自动光圈技术,以配合SR-2型相机。

 

1965年,Minolta开始了所谓“紧凑型”镜头的开发,35mm f:2.8的外形尺寸被进一步减小以符合紧凑型镜头的要求,滤镜接口也采用了Minolta不常用的52mm口径,并一直维持到1973年紧凑型镜头被取消。

 

35mm镜头是Minolta最早投入生产的镜头之一,通过这支镜头基本能看到Minolta镜头全部的技术变革,包括镜头接口的变化,镜头镀膜工艺的革新,外观式样的改变。

 

1960年,针对当时的低收入用户,Minolta设计开发了f:4.0的慢速镜头。因为镜头本身生产成本的限制,这款镜头并没有采用当时已经广泛流行的自动光圈,而是保持着手动预设光圈技术。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1965年这款镜头被纳入紧凑型镜头序列之中。

 

1967-1968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另一支备受用户推崇的镜头,35mm f:1.8漫步者。这是一款有着异常豪华配置的大光圈镜头,是许多Minolta摄影器材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镜头之一。曾有人说,如果条件限制只能选择一支镜头在身边,那一定就是这支漫步者。而漫步者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支镜头的确非常适合陪着摄影师随心所欲地徜徉在城市与乡村,在信马由缰的过程中记录下那些让摄影师心灵为之颤动的瞬间。

 

漫步者的成像是非常出色的,即使在光圈全开时。而光圈全开时的浅景深所形成的朦胧氛围又是许多镜头可望而难极的。收缩两级光圈之后,成像更会显得富丽堂皇。出众的近距包容性和广角覆盖度,使许多用户更喜欢使用这支镜头代替原来的标准镜头。

 

最初的漫步者巨大而沉重,相当于100mm镜头的外形尺寸。不断修改的设计方案以及随着生产材料的变化,大量塑料被应用在镜身制造上以后,镜头的重量开始减轻。

 

因为35mm镜头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所以大量的副厂镜头用低廉的价格希望能够争取到一部分Minolta的利润。但是许多镜头因为设计上的原因,根本无法达到Minolta镜头所具有的成像品质。从Minolta 35mm f:2.8镜头的光学设计就能看出,76组的复杂结构不单纯是为了炫耀自身的技术力量,更重要的是保证广角镜头对成像畸变的控制。而这些,是那些售价仅有十几到几十美元的副厂镜头所无法实现的。

 

35mm小广角镜头  视角63°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2.8-22        7/6        55        0.25        63 x53        300        1958-60

一代SR        2.8-16        7/6        55        0.4        63 x48        285        1961-62

二代SR        2.8-16        7/6        52        0.4        60 x45        205        1965

一代MC        2.8-16        7/6        52        0.4        63 x45        210        1966

二代MC        2.8-16        7/6        52        0.4        63 x45        210        1969

三代MC        2.8-16        7/6        55        0.4        63.4 x45        240        1973

MC Cel        2.8-16        7/6        55        0.4        63 x45.3        240        1973

三代MC        2.8-16        5/5        55        0.3        64.5 x41.5        220        1975

MC Cel        2.8-16        5/5        55        0.3        64.5 x41.5        220        1975

一代MD        2.8-22        5/5        55        0.3        64.5 x41.5        205        1977

二代MD        2.8-22        5/5        49        0.3        64 x38.5        165        1978

MD Cel        2.8-22        5/5        49        0.3        64 x38.5        165        1978

三代MD        2.8-22        5/5        49        0.3        64 x38        170        1981

                                                       

一代SR        4.0-22        5/4        55        0.4        62 x36        210        1960

二代SR        4.0-22        5/4        52        0.4        60 x34        182        1965

                                                       

一代MC        1.8-16        8/6        55        0.3        66 x68        420        1968

二代MC        1.8-16        8/6        55        0.3        66 x68        420        1968

三代MC        1.8-16        8/6        55        0.3        65.8 x67.6        415        1973

二代MD        1.8-22        8/6        49        0.3        64 x48        235        1978

三代MD        1.8-22        8/6        49        0.3        64 x48        240        1981

 

    --35mm f:1.8漫步者无疑是昂贵的,无论是一代MCHH金属版,三代MCX胶粒版,还是开始于整个MD镜头时代的轻装版,坊间的流通一直都是居高不下。许多人认为漫步者更适合作为一款人文镜头存在,用来反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故事。或者说35mm镜头更适合用来讲述一段故事。


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的范畴当然就是指45mm-58mm焦段的镜头了。大多数用户都很喜欢标准镜头,但是许多用户却无法最终决定是不是应该拥有一支乃至更多的标准镜头。应该承认,如果详细了解了标准镜头之后,我们就会发现45mm f:2.0与58mm f:1.2之间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前者属于小广角镜头,而后者属于短长焦镜头。


我个人的看法是,至少应该拥有一支标准镜头,无论它的焦段是多少光圈是多大。标准镜头是所有焦段中技术发展最成熟的那一段了,无论一个镜头生产厂商的侧重点在什么地方,比如Pentax喜欢鼓捣长焦,Nikon最爱发展高锐度成像技术。但是要考察他们的技术实力,无不从标准镜头开始。因为标准镜头的技术力量最均衡,个体差异最小。


值得庆幸的是,标准镜头的售价一直都不是非常高,这使得许多人即使希望拥有一颗乃至许多一颗标准镜头成为可能。


历史上,Minolta曾经有一个伟大的想法,就是让任何人无论是高收入还是低收入用户都有机会使用到高品质的摄影器材。如果其他生产厂商无法提供,那么Minolta会提供。几年以后,Minolta推出了SRT100型和SRT200型两款相机,以及一整套与之配套的镜头。


Minolta实现了最初的理想,但是用户却开始怀疑那些针对低收入用户开发的镜头是不是依然保持着Minolta一贯的高成像品质。答案是肯定的。


那些镜头,至少是很大一部分镜头要比那些售价高昂的上一代镜头表现得更优秀。这不是商业宣传。这种优势得益于不断发展的制造工艺,包括镜头镀膜工艺和镜身制造材料的改变。速度更快的标准镜头,比如f:1.4,需要额外的镜片单元校正光圈全开时镜头成像的畸变现象。这种额外的镜片单元虽然在那些上一代镜头中也有出现,但仅仅是校正了某几个特定焦段的畸变,而非全部。加上成本的限制,使得这种技术的应用变得更加困难。当然,慢速镜头就不存在大光圈下广角畸变现象。


45mm饼干头

技术进步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许多原来只停留在图纸上的镜头真正走下生产线,其中就包括这款45mm镜头。许多摄影师对这支镜头很痴迷,因为比起其他标准镜头,无论是50mm,55mm还是58mm焦段,45mm镜头的成像都最接近人类双眼的透视效果。而这种视觉上的认同,会让摄影师的作品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第一支45mm镜头生产于1964年,那是一款在目前来说很难再找到的镜头。因为镜身过于小巧,被用户戏称为“饼干头(pancake)”。第一支饼干头只有f:2.8的最大光圈,4片3组的光学结构,最初用于Minolta ER系列相机上。因为镜头调焦环实在是太狭窄了,所以在当时投放到市场上的饼干头有两个版本,聚焦刻度分别标刻着公制米和英尺单位。出于同样的原因,镜头标识中取消了用来表示自动光圈功能的AUTO字样。所以单纯从镜头标识来看,这支具有自动光圈功能的镜头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手动光圈镜头或者是手动预设光圈镜头。


1978年,45mm镜头被重新修改了光学结构,推出了市场。同样,这颗镜头的市场地位是低收入群体,或者用作入门级的镜头。但是市场的反映却完全出乎了Minolta最初的市场预期,这支镜头受到用户的追捧,导致售价一度超过最初的定价。这大概是许多人把这支镜头混淆成最初的那支古老的45mm f:2.8饼干头了,但是更靠近人类双眼透视效果的成像,无疑为这款镜头赢得了相应的市场地位。


有传言认为这支镜头使用了单层镀膜技术,就象售价更低的Celtic系列镜头。这种说法无法得到Minolta的官方认可,或者第三方的权威认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一支出色的标准镜头,45mm f:2.0能够胜任任何场合下的大多数光照条件。唯一会影响到最终成像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摄影师本身的摄影技术。


45mm饼干头  视角51°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2.8-16        4/3        49        0.9        64 x17        130        1964

二代MD        2.0-16        6/5        49        0.6        64 x30.5        125        1978


慢速标准镜头

1959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一款55mm f:2.0镜头,这支镜头是对应55mm f:1.8开发的,开发初衷是顾及低收入用户群体的使用。这支镜头在镜身后部有一只可旋转的光圈调节盘,能够在SR-2相机及SR-1a和SR-1b型相机上实现全部光圈功能。


1962年,Minolta破天荒地设计开发了一款53mm镜头。关于这支镜头的出现,业界一直没有一个比较中肯的说法,很难说为什么Minolta会突然间选择这样一个奇怪的焦段开发出一支标准镜头来。也许这支镜头仅仅是作为55mm镜头进入紧凑型生产序列的一个产品过渡,因为这支镜头并没有在整个镜头生产序列中维持更长的时间,就被取消了。


在1960年以后,虽然SRT101相机的问世对镜头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Minolta并没有把标准镜头列入联合测光的预算范围。虽然这种功能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且能大幅提升镜头的销售价格。直到1971年,一款新的镜头,55mm f:1.9出现了,用来配合SRT100型相机机身。这也是Minolta生产年代很早的,带有MC ROKKOR标识的镜头。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镜头使用了橡胶聚焦环。这一点不同于后来大量出现的MC ROKKOR镜头,反而更接近CELTIC系列镜头群。实际上,这款55mm f:1.9镜头是被当作MC ROKKOR镜头的早期试验镜头出现的。


1973年,55mm的焦段被进一步确定为50mm焦段并被最终定型,成为Minolta的标准镜头焦段。使用了改良镜头镀膜工艺生产的50mm f:2.0镜头配合SRT200型相机全面问世了。但是这款镜头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又被经过重新设计开发的45mm f:2.0镜头所取代,直到1981年,Minolta再一次开始生产50mm焦段的低价位镜头。


关于为什么在MD镜头生产序列――应该是整个手动镜头生产的尾声,Minolta又要重新生产这支慢速标准镜头,一些人认为是能够被挑选的45mm f:2.0镜头经常是有价无货,而且单一的焦段让用户失去了更多选择的机会。50mm f:2.0镜头的外形尺寸很大,接近速度更快的50mm f:1.4。或者说是50mm f:1.4镜头有些小巧。但无论如何,这款采用后MD镜头时代制造工艺生产的镜头,的确有着非常优秀的成像品质,甚至有些超出了它原本准对低收入群体的市场定位,算得上是一颗不惜工本的镜头。除了它无法克服的慢速光圈。


中速标准镜头

Minolta历史上生产过的标准镜头品种极为繁杂,这对于用户来说当然增加了可供选择的余地。Minolta设计生产的中速标准镜头因为其本身具有的高品质和低价格而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普通用户通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镜头的光圈越大,镜头品质也就越好。当然如果生产厂商拥有这样的设计能力,这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光圈镜头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大光圈下的成像畸变控制。要想很好地控制成像畸变就只能额外增加镜片单元,而过多的镜片单元会引起光线的镜间衍射,形成鬼影之类的糟糕图像。所以,光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光圈小的镜头在成像上往往会超过那些大光圈镜头,至少不会比它们差。当然,那些浸含着心血设计开发出来的杰作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很难超越,而这种镜头往往只存在于大光圈镜头中。


55mm f:1.8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标准镜头,问世于1958年。这支镜头同时也是Minolta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光圈镜头镜身后部有一个大的光圈调节盘,在SR-2及SR-1相机上能够实现全部光圈功能。镜头同时采用了Minolta当时最先进的镀膜技术和镜身制造工艺,镜身后部。尽管如此,这支镜头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到1960年时,采用新型缓动式镜头接口技术的新型镜头取代了原来的镜头。镜头光圈范围也增加到f:22。

1966年,55mm中速镜头的最大光圈被最终确定为f:1.7并一直保留到后来。这次变化除了对镜头光圈作了调整并修改了紧凑型镜头时期那个遭人诟病的52mm滤镜接口以外,镜头的光学设计结构和外观式样并没有发生变化,可见这款镜头在其最初设计中就已经很成熟了。1973年,这款中速标准镜头被再一次修改,焦距被最终确定为50mm,镜头镀膜工艺也开始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镀膜。因为焦距的变化,镜头的通光性被加强,焦点也被进一步缩短了。


一直到最终Minolta全面退出手动摄影器材市场,中速标准镜头因为其成熟的设计和低廉的售价,仍旧是众多用户手中常备的镜头之一。


高速标准镜头

58mm f:1.4是Mion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款“速度魔鬼(speed-demon)”。1961年,当这款有着豪华配置的高速标准镜头出现时,的确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虽然从光圈设定上看,这支镜头仅比55mm f:1.8快了1/2档的光圈,但是在低光照条件下的出色表现为这款镜头赢得了应有的市场地位。


同样,这款镜头采用了钍和镧加工的镜头玻璃作为主要的采光材料,以保证镜头的高折射率。而这种放射性元素本身的衰变周期同样存在是镜头表面趋向黄色的现象。虽然这种偏色现象对于黑白照片的成像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于彩色照片,则会引起整体上的色调偏暖。1972-1973年间,58mm f:1.4被进一步确定为50mm焦段。而50mm f:1.4高速标准镜头则几乎成了许多Minolta用户的标准配置之一。


在Minolta标准镜头序列中,甚至推广到Minolta历史上设计生产的所有镜头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镜头,莫过于58mm f:1.2鹰眼了。这是一款有着几近变态程度的超大光圈标准镜头,在1968年第一支鹰眼镜头被推出时,曾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据说这支镜头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Minolta能有一款真正能够与Leica相抗衡的高端镜头。镜头采用了钍和镧为主要材料生产的镜头玻璃,在长时间使用以后会出现镜头表面偏黄的现象。


这支有着华丽配置的镜头不仅仅拥有f:1.2的超大光圈,还拥有更近的对焦距离。在f:1.2的大光圈下,焦点成像会显得有些软,而不象其他Minolta镜头具有极高的锐利度。镜头在进入二代MC生产序列以后,开始采用新的镀膜工艺。但是在进入MD生产序列时被50mm f:1.2镜头所取代。


标准镜头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58mm视角41°

一代SR        1.4-16        6/5        55        0.6        64 x42        320        1961

二代SR        1.4-16        6/5        55        0.6        62 x40        265        1965

一代MC        1.4-16        6/5        55        0.6        65 x41        275        1966

二代MC        1.4-16        6/5        55        0.6        65 x41        275        1969

一代MC        1.2-16        7/5        55        0.6        69 x54        455        1968

二代MC        1.2-16        7/5        55        0.6        69 x54        455        1969

三代MC        1.2-16        7/5        55        0.6        70.8 x54        478        1973

55mm 视角43°

一代SR        2.0-22        6/5        55        0.5        62 x42        260        1959

二代SR        2.0-22        6/5        52        0.5        60 x35        200        1965

二代MC        1.9-16        6/5        52        1.75        54 x37.5        225        1971

一代SR        1.8-16        6/5        55        0.5        61 x39        260        1958

一代SR        1.8-16        6/5        55        0.5        61 x39        275        1961

二代SR        1.8-16        6/5        52        0.5        60 x35        210        1965

一代MC        1.7-16        6/5        52        0.5        63 x37        225        1966

二代MC        1.7-16        6/5        52        0.5        63 x37        225        1969

53mm视角45°

一代SR        2.0-16        6/5        52        0.55        58 x32        192        1962

50mm视角47°

三代MC        2.0-16        6/5        55        0.5        65 x35.5        230        1973

一代MD        2.0-16        6/5        55        0.5        64 x36        230        1977

三代MD        2.0-22        6/5        49        0.45        64 x36        150        1981

三代MC        1.7-16        6/5        55        0.5        64.6 x41        240        1973

一代MD        1.7-16        6/5        55        0.45        64 x40        195        1977

二代MD        1.7-16        6/5        55        0.45        64 x40        195        1977

二代MD        1.7-16        6/5        49        0.45        64 x36        160        1979

三代MD        1.7-22        6/5        49        0.45        64 x36        165        1981

三代MC        1.4-16        7/5        55        0.5        65.2 x46        305        1973

一代MD        1.4-16        7/5        55        0.45        64 x40        245        1977

二代MD        1.4-16        7/5        55        0.45        64 x40        245        1977

二代MD        1.4-16        7/6        49        0.45        64 x40        220        1979

三代MD        1.4-16        7/6        49        0.45        64 x40        235        1981

二代MD        1.2-16        7/6        55        0.45        65.5 x46.5        315        1978

三代MD        1.2-16        7/6        55        0.45        65 x46        310        1981


 


标准镜头是市场保有量最大的一类镜头了,这在任何品牌的摄影器材中都是如此。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标准镜头的技术很成熟,很容易反映出各大厂商的各自不同的成像风格,比如Minolta镜头更让欧洲人痴迷的类油画成像风格,或者Nikon近似科学分析般刻板的高解析度。另一方面,标准镜头的工艺相对简单,制造成本低,所以各大公司都选择中速或者慢速标准镜头作为一些相机机型的配套镜头。


但是应该承认,标准镜头处在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焦段里。


向下,它能冒充小广角镜头拍摄风光片,当然取景范围会受到限制;向上,它同样可以完成一些肖像镜头的工作,当然对于模特表情的还原始终不如那些标准的肖像镜头完美。所以说标准镜头充当着万金油的角色,但是万金油往往就是因为它本身并没有更突出的特长。


唯一的优势是,标准镜头的价格一直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因为坊间存货量太大了。


尽管如此标准镜头还是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用来入门的镜头,因为这支镜头的使用上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其实Minolta设计生产的那支MD 50mm/1.4,被认为是除了24mm/2.8天星之后锐度最高的镜头了。也就是说,Minolta对于这款镜头同样是付诸了相当的心血在里面。毕竟58mm/1.2鹰眼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可能拥有的,而进入MD时代以后重新设计开发的50mm/1.2虽然在速度上达到了鹰眼镜头的水平,但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传奇色彩却终难赶上鹰眼镜头十之一二。


说到Minolta的标准镜头,不能不提的一颗镜头应该是MD 50mm/2.0。


这颗镜头我自己没有用过,原因当然是它的速度。但是就在整理这篇东西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几个使用过的用户对它颇高的点评。认为它是Minolta在后MD时代重新设计生产的为数不多的好镜头之一。


我想这种感觉更多应该来自于镜头对色彩的还原上吧,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我曾测试过二代MD 50mm/1.7与三代MD 50mm/1.7的成像,发现三代MD镜头在色彩还原上明显要比二代MD头浓艳。我也听说过许多三代MD镜头曾采用了不同于一代二代MD镜头的镀膜工艺,但是却一直找不到相关的资料。


最为我们使用的50mm/1.4,这支标准镜头,并不存在三代镜头与二代镜头在色彩上的明显差别,这是我做过测试之后得出的结论--当然这里面不排除镜头个体的差异。如果仔细判读那些数据就会发现(我想,我在读我那些文档中带有表格的数据可能会更方便一些,这些连接在页面上的数据没有了表格的限制,读起来很别扭。抱歉了。)。


MD 50mm/1.4 从一开始就存在两个不同的系列,55mm滤镜接口和49mm滤镜接口的镜头。两个系列产品并没有象大多数镜头在第三代MD镜头时重新修改了镜头片组结构,所以也就不存在成像上的明显差异。目前坊间流通的多为55mm口径镜头,49mm口径镜头倒是见过一款,想必在成像也不会存在更大变化。


标准镜头中50焦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是50mm Macro,这支镜头会连同100mm Macro在后面一同介绍。


不管怎样,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标准镜头的。就想我说过的,平日里挂在相机上的基本上都是那支一代MD 50mm/1.4,赶上给外甥庆生之类的应景也都用这支镜头代劳了。虽然出不来什么好片子,但是如果仔细琢磨琢磨,倒也未必每张片子都要惨不忍睹。


 


 


在我印象里,日系镜头中属Pentax对长焦尤其是超长焦望远镜头最感兴趣。在这一点上的造诣Minolta远不及Pentax,但仍然设计生产了从85mm一直到1600mm全焦段的长焦镜头。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镜头已经不是普通用户能用得到的了。你能想象自己扛着一支1600mm的超长焦望远镜头漫步街头的样子吗?为了打鸟?我想那种镜头都能够用来登月了。


长焦段镜头中最吸引人的那部分镜头莫过于肖像镜头了,也就是85mm-135mm之间的镜头。这种定义在其他品牌的镜头中也适用,并不是Minolta标新立异的作品。


为什么会有专门的肖像镜头?或者说我们用那些不属于肖像镜头的镜头去拍摄人像就会遭到模特的白眼吗?这里面的第一个定义是,所谓的肖像多半是指我们人的头肩部半身肖像而非日常生活中的纪念照。


为什么会有专门的肖像镜头?因为这些镜头的成像符合肖像拍摄的全部需要。我们知道广角镜头最突出的成像特点就是空间的拉伸作用,这在24mm乃至28mm镜头中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拉伸作用的本身就会破坏原有的比例,如果反映在人像摄影上,就是最靠近镜头的那部分--鼻子也好嘴巴也好会被超出限度地放大,而其他部分则会因为压缩而显得非常小。当然如果作为朋友间的恶搞--现在还有专门的变形软件来生成这种恶搞图像。这样的成像是无所谓的。但是如果作为很正式的肖像作品,不要说千载难逢地受约见去拜会火星人,就是奉招去给未来的丈人爹拍照,拿出这样的片子来恐怕也会影响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吧。


那么长焦镜头呢?长焦镜头具有非常优异的特写能力,也就是能够把距离很远的主体直接拉到眼前并且充满画面。这一点是明显区别于广角镜头的空间拉伸作用的,实际上长焦镜头是在压缩空间距离。而这种压缩能够在重现人的脸部特写时,会把凸凹有致的我们的脸压得很平,压成一张饼子脸。


而85-135mm之间的镜头恰好非常完美地解决了上述的问题。而且,因为这个焦段的镜头所具有的恰到好处的最近对焦距离能够保证摄影师与模特保持合适的实际距离,既不会因为过于靠近而突破了对方的心理底线,又不会因为距离太远而只能使用高音喇叭喊话。


在三款肖像镜头中,100mm和135mm镜头都是很早就投入设计开发的镜头序列。早在1958年前后,最早的版本已经推向了市场。而在1960年面市的135mm f:4.0手动预设光圈镜头竟然拥有高达12只光圈叶片――后来的Minolta镜头,除了少数几款如鹰眼这样经过刻意设计的镜头以外,其他镜头的光圈叶片全部简化为6片,包括一直备受用户追捧的85mm 1.7肖像头。


12片光圈叶片是一项非常豪华的配置,当镜头适当收缩光圈后在虚化的背景里能够得到非常完美圆形光斑。这也是Pentax或者Nikon为什么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其高端镜头中保持大数量光圈叶片的原因,但是达到12片的却极为罕见。而这款最初有着豪华配置的镜头在后来被适当放大光圈范围以后,最终却被简化为135mm f:2.8镜头的低端用户版。--世事沧桑啊。


1958年,在SR-2相机问世前后,第一支135mm f:2.8镜头出现了。镜头采用手动预设光圈。1961年,这支镜头被加入了半自动光圈技术。并且在随后不久改成了全部自动光圈镜头。1966年,镜头被加入联合测光技术,最早一批镜头的光圈环被从当初设计时的镜身中部移向了靠近相机的镜身后部。


1973年到1975年,当135mm f:2.8镜头进入第三代MC生产序列时,衍生出两个片组结构不同的产品系列,两者之间细微的差别在于镜身上聚焦标尺和光圈刻度的标识上。采用6片5组光学结构的镜头,使用双重标注,包括光圈刻度和聚焦标尺;而采用4片4组光学结构的镜头只用一种标记记号。


1979年,二代MD镜头序列中,135mm f:2.8镜头再一次修改了光学结构。镜头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减轻――当然这同样得益于镜头制造过程中广泛采用的塑料材料。也正是基于这种,许多Minolta手动器材用户认为,Minolta的黄金时代彻底结束了!


就在Minolta用户为了Minolta的没落而哀叹的时候,1981年,Minolta发布了全新的高速镜头:135mm f:2.0。这也是Minolta在后MD时期发布的一系列大口径镜头之一。


作为肖像镜头,135mm镜头的使用完全是因为85mm &100mm镜头难求且售价较高而采取的折衷。而100mm镜头作为Minolta最早设计开发的镜头之一,一直保持着非常成熟的技术。如同135mm镜头所经历的一样,最初的100mm镜头同样采用了手动预设光圈,直到后来才慢慢改用为自动光圈。


在整个肖像镜头里面,最受关注的85mm镜头,却是Minolta最晚设计开发的。这款镜头最初发布于二代MC镜头序列中,一经推出就受到追捧而且始终求者如云。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款85mm的肖像头是被过于神话了,大家都在上下求索所以就把它过度美化了,进而也就抬升了它的价格。后来通过比较其他几个牌子的85mm镜头发现,原来所有的85mm镜头都如此。Nikon AI的85mm/1.4目前成交价位都在五百刀的样子,而Pentax的A系85mm/1.4星头都是一千刀的成交价位。--一千美刀!为什么不去玩Leica?如此比较,目前Minolta的85mm肖像头还是很有使用余地的。


1979年,Minolta又设计开发了85mm f:2.0镜头。对于这款拥有现代设计工艺的MD镜头,用户的反映却是褒贬不一。


85mm镜头  视角29°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二代MC        1.7-22        6/5        55        1.0        73 x62        460        1971

三代MC        1.7-22        6/5        55        1.0        71 x62        455        1973

二代MD        1.7-22        6/5        55        1.0        71 x62        455        1978

二代MD        2.0-22        6/5        49        0.85        64 x53.5        280        1979

三代MD        2.0-22        6/5        49        0.85        64 x53.5        285        1981

100mm镜头  视角24°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4.0-22        3/3        43        1.2        56 x80        240        1960

一代SR        4.0-22        3/3        46        1.2        56 x80        240        1962

一代SR        3.5-22        5/4        55        1.0        63 x59        310        1958

一代SR        3.5-22        5/4        55        1.2        63 x59        310        1959-61

二代SR        3.5-22        5/4        52        1.2        63 x54        235        1965

一代MC        3.5-22        5/4        52        1.2        63 x54        240        1966

一代MC        2.5-22        6/5        55        1.2        65 x68        410        1968

二代MC        2.5-22        6/5        55        1.2        65 x68        410        1969

三代MC        2.5-22        6/5        55        1.2        65.8 x68.5        430        1973

三代MC        2.5-22        5/5        55        1.0        64.5 x64.5        375        1976

一代MD        2.5-22        5/5        55        1.0        64.5 x64.5        375        1977

二代MD        2.5-22        5/5        55        1.0        64.5 x64.5        375        1977

三代MD        2.5-22        5/5        49        1.0        64 x65.5        310        1981

一代SR        2.0-22        6/5        62        1.2        66 x63        425        1961

一代MC        2.0-22        6/5        62        1.2        66 x63        425        1966

135mm镜头  视角18°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4.0-22        3/3        46        1.5        56 x115        375        1960

一代MC        3.5-22        4/4        52        1.5        63 x88        370        1966

二代MC        3.5-22        4/4        52        1.5        63 x88        370        1969

三代MC        3.5-22        4/4        55        1.5        64.5 x88.5        415        1973

MC Cel        3.5-22        4/4        55        1.5        64.5 x88.5        410        1974

三代MC        3.5-22        4/4        55        1.5        64.5 x88.5        420        1976

一代MD        3.5-22        4/4        55        1.5        64.5 x87        420        1977

二代MD        3.5-22        4/4        55        1.5        64.5 x87        420        1977

MD Cel        3.5-22        4/4        55        1.5        64.5 x88.5        410        1978

二代MD        3.5-22        5/5        49        1.5        64 x72.5        265        1979

三代MD        3.5-22        5/5        49        1.5        64 x72.5        285        1981

一代SR        2.8-22        7/5        55        1.5        61 x96        535        1958-61

一代SR        2.8-22        6/5        55        1.5        63 x95        530        1965

二代SR        2.8-22        6/5        55        1.5        56 x115        417        1965

一代MC        2.8-22        6/5        55        1.5        62 x93        450        1966

二代MC        2.8-22        6/5        55        1.5        67 x93        490        1969

三代MC        2.8-22        6/5        55        1.5        67 x93.5        518        1973

MC Cel        2.8-22        5/4        55        1.5        64 x100.5        610        1974

三代MC        2.8-22        4/4        55        1.5        64.5 x89.5        535        1975

MC Cel        2.8-22        4/4        55        1.5        64.5 x89.5        535        1975

一代MD        2.8-22        4/4        55        1.5        64.5 x89.5        535        1977

二代MD        2.8-22        4/4        55        1.5        64.5 x89.5        535        1977

MD Cel        2.8-22        4/4        55        1.5        64.5 x89.5        535        1978

二代MD        2.8-22        5/5        55        1.5        64 x82        365        1979

三代MD        2.8-22        5/5        55        1.5        64 x81        385        1981

三代MD        2.0-22        6/5        72        1.3        79 x96        725        1981


 


 


 


标准长焦镜头


Minolta为它的单镜头反光相机设计生产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镜头族群,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卖出它的相机产品。单镜头反光相机在使用超广角镜头方面明显不如旁轴相机,但是在长焦及超长焦镜头方面的使用上,却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1959年到1960年期间,Minolta为其即将面市的新款相机设计了一款全新的长焦镜头――MINOLTA TELE ROKKOR-F 1:2.5 f=180mm。180mm是个非常受欢迎的焦段设定,f:2.5的大光圈更让这支镜头充分显露出Minolta对它的信心与期望。要知道,这种光圈定义在当时已经是同焦段镜头中速度最快的镜头了。而且,把这支镜头放在今天来看同样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我们可以比较一下Nikon的180mm镜头。开始定型生产于1977年的Nikon AI系列180mm镜头,最大光圈为f:2.8。虽然在后来的演化中镜头开始采用具有防消色散功能的ED玻璃,但是镜头最大光圈始终保持在f:2.8并且一直维持到1995年以后的自动镜头中。由此可见,Minolta这支设计于1950年以后的180mm镜头是拥有怎样豪华的设置。


这是一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镜头。虽然它的名气并不大,远比上象鹰眼,天星或者漫步者那些镜头那样让人耳熟能详,但是这支镜头却一直是众多收藏家可望而难求的珍品。实际上,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人曾一睹其芳容,都难成定论。因为这支镜头经过考证之后被认定属于Minolta为数不多的原型镜头,即使却有实物也绝难得见了。


的确,180mm f:2.5即使在如今来说也是一款高成本的镜头,而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势必影响到最终的销售。加上Minolta后来发展起来的长焦镜头序列完全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如此豪华的镜头也就没有继续投入实际生产的必要了。


所以说,Minolta历史上所生产的最具有吸引力的镜头,应该就包括这支只存在于广告宣传画册中的,极具豪华的180mm f:2.5了。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2.5-22        6/5        77        2.5        ?        ?        1959


真正被投放到市场上的标准长焦镜头应该从200mm焦段开始计算的,而200mm长焦镜头第一次出现在市场上是1959年,一款带有半自动光圈的200mm f:3.5镜头。比起现在普遍流通在二手市场上的200mm f:4.0镜头,这支最大光圈为f:3.5的镜头也是很奢华的。当然不能比较后来的200mm f:2.8。1972年,第三代MC镜头序列时这支镜头开始使用新的镜头镀膜工艺,并且随着MC镜头序列的结束而结束了它的全部存在。一支重新设计的200mm f:4.0镜头被用来取代这支镜头。


第一支200mm f:3.5使用了半自动光圈,这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制。第一代MC镜头序列时,开始采用自动光圈技术。


1964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200mm焦段中的第二支镜头,最大光圈为f:5.0手动预设光圈镜头。――一点都不错,MINOLTA TELE ROKKOR-QE 1:5.0 f=200mm。这的确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在Minolta成功推出了200mm f:3.5半自动光圈镜头之后,竟然会回过头来开发这种慢速的,需要手动预设光圈的镜头。


这是一种商业上需要,Minolta曾经成功地运用在28mm f:3.5镜头的设计开发中。因为低成本带来的低售价,使得这款面向低收入用户群体开发的镜头同样获得了成功。


这款慢速镜头同样在第三代MC镜头结束时被取消了生产序列。


进入MD镜头序列以后,200mm f:4.0开始出现并且一直主导着200mm镜头的市场。这款镜头无论从速度上还是从价格上都很好地兼顾了高低两端的用户需要。当然,对于那些对镜头速度永远都嫌太小的用户来说,f:4.0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Minolta设计开发了拥有豪华配置的200mm f:2.8。直径达到72mm的超大前组镜片,和特殊的低色散镜头玻璃,使这款200mm f:2.8与后来开发的135mm f:2.0当之无愧地成为后MD时代的最杰出作品。


200mm镜头  视角12.5°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3.5-22        6/4        67        2.0        67 x138        770        1959-61

一代MC        3.5-22        6/4        62        2.5        70 x136        750        1966

二代MC        3.5-22        6/4        62        2.5        70 x136        750        1970

三代MC        3.5-22        6/4        62        2.5        75 x137.5        775        1974

一代SR        5.0-22        5/4        52        2.5        56 x149        430        1964

一代MC        4.5-22        5/5        52        2.5        63 x130        500        1967

二代MC        4.5-22        5/5        52        2.5        63 x130        500        1970

三代MC        4.5-22        5/5        55        2.5        64.5 x130        545        1973

MC Cel        4.5-22        5/5        55        2.5        64.5 x130        535        1975

MC Cel        4.0-22        6/5        55        2.5        65 x130.5        595        1974

三代MC        4.0-22        5/5        55        2.5        64.5 x131        520        1975

一代MD        4.0-22        5/5        55        2.5        64.5 x131        520        1977

二代MD        4.0-22        5/5        55        2.5        64.5 x131        520        1977

MD Cel        4.0-22        5/5        55        2.5        64.5 x130        535        1978

二代MD        4.0-22        5/5        55        2.5        64 x116.5        400        1980

三代MD        4.0-22        5/5        55        2.5        64 x116.5        410        1981

二代MD        2.8-32        5/5        72        1.8        78 x133        700        1979

三代MD        2.8-32        5/5        72        1.8        78 x133        700        1981


与200mm镜头复杂的品系不同,300mm镜头只存在两种不同的镜头系列,最大光圈分别是f:4.5 &f:5.6的镜头。


1960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第一款300mm镜头。那是一支巨大而且沉重的镜头,采用非常简单的4片3组光学结构。因为镜头本身速度很快,所以即使在300mm的长焦距下依然能保证相机取景器内有充足的光照。这支完全依靠手动预设光圈的镜头拥有1.25千克的自身重量,如果不配备三脚架接环,这种重量的镜头是很难使用的。更奇怪的是镜头最初采用的标识,用来表示焦距的单位并不是后来广泛采用的毫米单位,而是使用了罕见的厘米单位。整个镜头标识为:MINOLTA TELE ROKKOR-TD 1:4.5 f=30cm。


作为Minolta的高端产品,300mm f:4.5一直都在经历着变革。光学结构上的,机械性能上的,镀膜工艺上的。进入MD镜头序列时的整体改进算是最彻底的一次了,光学结构被改变了,采用了内对焦技术。一直伴随在镜头上的三脚架接环被彻底甩掉了,自身重量终于被减轻到一千克以下。


对应300mm f:4.5的是另一款低端镜头,Minolta 300mm f:5.6。同前者比起来,这支镜头无论从重量上还是尺寸上都没有那么夸张。当然,在应用上也不如前者那么宽了。


300mm镜头  视角8°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4.5-22        4/3        77        4.5        80 x245        1250        1960

一代SR        4.5-22        4/4        77        4.5        80 x250        1020        1965

一代MC        4.5-22        6/6        72        4.5        80 x200        1150        1969

二代MC        4.5-22        6/6        72        4.5        80 x200        1150        1969

三代MC        4.5-22        6/6        72        4.5        80 x199.5        1155        1973

二代MD        4.5-32        7/6        72        3.0        77 x177.5        710        1978

三代MD        4.5-32        7/6        72        3.0        77 x177.5        705        1981

一代SR        5.6-22        4/4        62        4.5        65 x197        545        1965

三代MC        5.6-22        5/5        55        4.5        65.2 x186        720        1973

一代MD        5.6-22        5/5        55        4.5        65 x186        695        1978

二代MD        5.6-32        5/5        55        4.5        65 x186        695        1978

三代MD        5.6-32        5/5        55        4.5        65 x186        695        1981


如果按照生产年代来叙述,300mm镜头之后应该直接是800mm镜头。因为Minolta在设计生产了300mm镜头之后就直接跳到了800mm镜头的开发当中,中间的空白是在很长时间以后,才被重新填补的。


比起300mm镜头,后来开发的400mm镜头品种更简单,只有单一的f:5.6一个品系。而这一品系却是驰名的APO系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知道所谓的APO代表了什么意思――当然是指所谓的人文含义。就APO的技术含义很明确,是Apochromatic的字首简写,意思是高度消除色散的,而带有APO字样的镜头则表示使用了Minolta独特的复消色散设计和特殊的低色散镜头玻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彩色像差的产生,特别能够提高长焦及超长焦镜头的成像质量,提高成像清晰度,降低色差干扰。但是APO的人文含义是什么?是阿波罗神?或者是启示录?!


无论怎样,MINOLTA APO TELE ROKKOR的镜头是一款成像锐度非常高的镜头。虽然镜头自身的尺寸和重量,让它在实际使用中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作为Minolta长焦镜头技术的代表作品,这支镜头在坊间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


400mm镜头  视角6°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三代MC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70        1976

一代MD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70        1977

二代MD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70        1977

三代MD        5.6-32        7/6        72        5.0        83 x256.5        1440        1982


Minolta历史上设计生产的,对焦行程最长的手动镜头是哪一款?或者说焦距最大的直线性镜头是哪一支?就是这支MINOLTA TELE ROKKOR-TD 1:5.6 f=60cm。


这支生产于1959年的镜头采用手动预设光圈技术,自身尺寸为132 x530mm,拥有高达4700克惊人重量。为此,镜头拥有自己的带有传动齿轮的支架,可以固定在三脚架上来辅助聚焦过程。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支巨无霸镜头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排除在生产序列之外了。之后,在1976年时一款新的600mm原型镜头出现在宣传资料里。值得庆幸的是,这款镜头并没有象当年的180mm镜头一样只是停留在宣传资料里。1978年,采用了全新APO技术的600mm f:6.3超长焦望远镜头出现在销售货架上。虽然这支专业性很强的镜头并不是普通用户经常有机会能使用到的,但它至少填补了Minolta超长焦望远镜头组群中的一段空白区域。

600mm镜头的专业性的确太强了。镜头采用的95mm前镜片组,使得很难有合适的滤镜能够与之匹配。所以600mm镜头采用了类似折返镜头才使用的镜后加载滤镜的方法。此外为了更有效地减少聚焦行程引起的镜身变化,镜头采用了内对焦技术。而这种技术后来被广泛使用在自动镜头上。


600mm镜头  视角4°

版本        有效光圈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一代SR        5.6-32        4/3        126        10        132 x530        4700        1959

三代MC        6.3-32        9/8        95        5.0        108 x373.5        2400        1976

二代MD        6.3-32        9/8        95        5.0        108 x373.5        2400        1978

三代MD        6.3-32        9/8        95        5.0        108 x373.5        2400        1982


在超长焦镜头中,还有一类镜头是属于构思非常精巧的品系――折返镜头。如果抛开折返镜头固定光圈的弊端来看它的优点,这种巧妙的设计的确很有些意思。


曾看过一篇文章,认为最早的折返镜头技术是由Minolta设计开发的。对此我不想发表任何见解,史海沉勾难以考证。但是让我们尝试计算一下,400mm镜头的镜身长度是在250mm左右;600mm镜头的镜身长度是在370mm左右,那么以0.6作为常数来计算焦距最长的1600mm镜头,可以得出其镜身长度约等于960mm。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恐怕那不是镜头,是一支狙击步枪。而折返镜头的作用就是大大缩短了镜头的尺寸,让它能够更好地掌握在每一个用户手中。


诞生于Minolta手中的第一支折返镜头是1972年的800mm f:8.0镜头。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最早的折返镜头技术并不是Minolta提出的,因为在Nikon的镜头组谱中能查到A系和C系的超长焦距折返镜头,而典型的Nikon A系镜头应该是生产于1960年代。


折返镜头最大的特点是前镜片直径非常大,所以用来度量折返镜头的滤镜标准是后镜片组,通常是39mm。而使用在折返镜头上的滤镜也都是通过镜后接入的方式加载到镜头上。

前面说过,折返镜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镜头都是采用固定光圈的方式,这使得折返镜头在使用中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在变换景深上。


超长焦距的折返镜头同样是非常沉重的,加上异常狭窄的视角,使得在通过镜头寻找目标时变得非常困难。沉重的镜身更需要坚固的三脚架加以支撑,这就越发限制了摄影师的活动范围。万幸的是,这种专业镜头并不需要我们每时每刻都绑定在相机上。不然,那才是真正的恶梦!


折返镜头

版本        视角        片组结构        滤镜接口        对焦距离        尺寸&Oslash; x        重量 g        生产时间

250mm /5.6        10°        6/5        62 /39        2.5        66.5 x58        250        1979

500mm /8.0        5°        6/5        77 /39        4.0        83 x98.5        635        1977-83

800mm /8.0        3°        8/7        特制        8.0        125 x166.5        2000        1972-81

1600mm /11        1.5°        6/5        特制        20        178 x325        6850        1974-81


最后,让我们还是以一款只存在于历史传说中的镜头来结束折返镜头的叙述好了,这款镜头就是Minolta生产的,被称为“大玻璃块儿”的RF 1000mm f:6.3。


大玻璃块儿有多大?直径200mm的一整块镜头玻璃,的确算是很大了。很少有人见识过真正的大玻璃块儿,更多的只是看到资料上的文字。1965年前后的产品,7片6组的光学结构,30m的对焦距离,217 x450的外形尺寸。至于重量,10600克。很惊人,非常惊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没有继续生产它的原因,虽然它几乎可以成为Minolta率先开发了折返镜头技术的有力证据,但是Minolta不会只为了博物馆的需要而去保留一条单独的生产序列的。


记住这款镜头的标识,MINOLTA RF ROKKOR 1:6.3 f=1000mm。虽然从使用上看这支镜头有些太笨重了,但是相信我,一旦你找到了它,自然会有人愿意拿着大把钞票来找你的,那些收藏家一直都在寻找它,Minolta的大玻璃块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