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感悟]:(314)哲学地生活

 陋室书屋2 2013-01-31
 
 
(314)哲学地生活

《中老年时报》张之轮

 

 

 

 

    我和朋友聊天儿,有位朋友说了一句话:“到了我们这个岁数,是应该哲学一点地生活了。”听了,蓦然一愣,细加琢磨,便感悟出许多道理来。

    人生千姿百态,但套用学科上的分类,主要是这几种:“科学”地生活、“文学”地生活、“杂学”地生活。我们很长时间是生活在“文学”里的,有童话般的天真和梦幻,有诗歌般的激情和浪漫,有小说和报告文学中记述的成功和失意、坎坷和苦难,也许还有散文般的悠闲和散淡;我们总想沿着自己设计的轨道走下去,却总会被变化的时局、转换的环境所左右,接触到或学到许多我们也许并不感兴趣的东西,而使我们的生命轨迹发生改变,变得丰富,也变得杂乱;我们更想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于是我们不断吸纳新的理念,努力使自己生活得更安全、更合理、更科学。

    几十年就是这样地过来了。但想到没想到,这“文学”地生活、“杂学”地生活、“科学”地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给我们以至我们的子孙留下哪些人生的启示?这大约就是“哲学一点地生活”所要解决的问题了。

    “哲学地生活”,是对以往生活经历的理性总结,是对生活中的得失、苦乐、逆顺的重新认识和反思,是对人生感悟的提炼和升华。它不是感叹韶华易逝人易老,而是要活出精彩、活出淡定、活出快乐;它不是看破红尘,而是参透人生,在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上去粗取精,从繁复走向简单,从浮华走向纯朴,更理性、更自觉地对待生活。

    如果再深刻理解一下“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这样的生命历程,就会明白,这是在劝导我们要逐渐“哲学地生活”。

    这样,我们便看到,“哲学地生活”,与其说是一种生活形态,不如说更是一种生活境界,一种成熟,一种气势,一种对旧的人生态度的扬弃和筛选,一种站在新的高度开启的新生活。

    如果这样的认识不错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懂得,做人做事中,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不可做的;生活中,哪些是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可以舍弃的。


 

活得明白些

 

——也谈《哲学地生活》

 

编辑同志:

    11月4日“家庭”版“心态趣谈”栏目刊载的张之轮先生的《“哲学地生活”》一文,作者因朋友的一句“到了我们这个岁数,是应该哲学一点地生活了”的感悟之语,引发了“哲学地思考”,得出了有益于老年朋友理性生活的结论。读之,发人深思。

    怎样理解“哲学地生活”?文章说:“哲学地生活,是对以往生活经历的理性总结,是对生活中的得失、苦乐、逆顺的重新认识和反思,是对人生感悟的提炼与升华。”有了这样一个过程,便可以得到经验教训,以后的日子便能少一些遗憾,活得明白些。

    关于哲学的定义,有人阐释说,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其神圣使命就在于启发民智,提高人类心智水平。还有一种更直接、更通俗易懂的解释:哲学是明白学。学哲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活得明白些”是一种生活境界。其一般标准应该是尽量少犯错误,不犯严重错误;犯了错误能尽快认识并改正之;而不是稀里糊涂、浑浑噩噩地活一辈子,也不是“吃一百个豆不嫌豆腥味”,不知道从失败与挫折中吸取教训。

    生活中的糊涂人、糊涂事不胜枚举。例如,有的人经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晚节不保,铸成终生遗憾。有的人明知自己身体不似当年,可就是不服老,硬要拼老命搏一把,结果猝发疾病,甚至丢了性命。还有人明知生气伤身、嗜烟酗酒损害健康,可就是积习难改,或者根本没当回事,到头来疾病缠身、未老先衰,等等。如果懂得“哲学一点地生活”,像文章里讲的那样,弄清“哪些是可做的,哪些是不可做的”,明明白白地活着,尽管“到了我们这个岁数”,也可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

 

                                       读者 凯 兴

 

 

 

.生活歌谣.



冀西朴  王隆

 

 

岁月染白了两鬓,

牵手度过了艰辛。

包容把爱情浓缩,

呵护增添了养分。

孩子们去忙事业,

留你我相伴相随。

相互信任无比忠贞,

彼此欣赏两心相印。

虽抬扛拌嘴一辈子,

可那是疼爱至深。

过日子就像跳交谊舞,

有进有退才能和谐。

夕阳似美酒,

爱情被延伸。

老伴就是爱的沸点,

生命之美就在当今。

 

 

 

 

 

 

                                               江上人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