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这样一个段子:说老版红楼里的林妹妹是从天上来人间的,新版的是从天上人间来的。抛开有色眼镜和狭隘的道德评判,倒是比较出了如今和旧时的文化厚度的差异。
《红楼梦》之所以雄踞传统小说成就最高峰,曹雪芹之所以成为文学大家,显然是跟“文化厚度”息息相关。
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世情小说,对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有着百科全书式的表现,自然要引起多方位关注和研究。
即如前边说到的吃喝,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的饮食文化业已形成。《红楼梦》恰当反映了当时南北兼杂,独特新颖、绚丽多姿的贵族家庭饮食生活,价值自不待言。
除了饮食,品茗,诗词唱和,酒令雅集,赏梅,赏月,以及种种岁时节令、生老病死...... 《红楼梦》确实像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中国18世纪中叶的风俗画卷。不能说曹雪芹对笔下这些风物全知全通,起码并不外行。曹雪芹何以能有如此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
放眼看传统,旧时文人往往都是拥有综合性技能或者说素养的。简单举例说,书法。旧时文人更多的是把“一笔好字”看成是必备修养,没有因为字好就要混成个书法家。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文化奇人张伯驹曾说,人在世上混,得有四样本事:一笔好字,两口二黄,三斤黄酒,四圈麻将。 看似戏谑,却也道出了传统文人一身兼多能、综合若干修养的本色。
再回眼看如今:文人舞台上的主角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现代的知识分子。这个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特长的群体不再同于传统的文人,按职业、学科来分门别类,在各自领域高歌猛进,却并没有带来文化整体的提升。
世事之浮躁、学术之谬乱、文化之浅薄,这样的感慨总是萦绕于耳。不能否认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异、谋生手段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无暇他顾,无力心有旁骛;也无暇安顿自己,安定、安静的心态由此缺失,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哀。
我们总是设想,可不可以再产生《红楼梦》那样的作品,能不能再有曹雪芹那样的大家,却没有认真思考过曹雪芹、《红楼梦》为什么难以超越。
在赞美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思想的时候,也要经常想一想要给后人留下什么,只靠通俗而浅显的东西去迎合社会,显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