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加TDP治疗仪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妙手如金 2013-01-31
22

针刺加TDP治疗仪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5-11 16:11:55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 
 


  徐宁林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132002)

  孙立滨 吉林省吉林市医院(132001)

  摘要:目的 探寻提高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方法。方法 将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用针刺加TDP照射和单纯针刺方法分别治疗并比较疗效。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针刺加TDP照射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法;TDP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0.22.019 文章编号:1672-2779(2010)-22-0023-02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其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俗称“口眼歪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之一。临床上把周围性面瘫分为3个时期,发病1~7d为急性期,8~15d为静止期,15d以上为恢复期。笔者自2001年来采用针刺配合TDP(散垫设计功耗)治疗处于静止期和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将100例治疗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门诊患者,根据《实用耳鼻喉学》面神经炎诊断标准被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静止期。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0岁,平均42.5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8岁,平均43.5岁。组间面神经炎的定位及病情的轻重均进行均衡处理,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每诊必穴取百会,双侧合谷、太冲,余穴取太阳、阳白、四白、印堂、迎香、人中、颊车、地仓、承浆、翳风、牵正、下关、风池等,均为患侧,每诊依病情轮流交替选取5~8穴,必要时应用太阳透下关、地仓透颊车、四白透巨髎、阳白透鱼腰。选用30号或32号1~1.5寸毫针,快速进针,手法以捻转提插为主,各穴均按常规针法行针。留针30min,每隔10min运针1次,起针时再运针1次,以加强针感,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休息3~4d后,行第2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作为判断疗效标准。

  治疗组加配TDP照射治疗,在针刺留针时,采用重庆生产的CQ-12Ⅱ型TDP治疗仪照射耳周,以局部皮肤出现红白相间为度。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磕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2.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因其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俗称“口眼歪斜”。本病病症位于头面部,多突然发病,四季均可发生。

  传统医学认为多由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于经气阻滞,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面神经遇冷风袭击或感染,导致面部神经血运障碍,致使面神经缺血、水肿,同时面神经又受到面神经管的限制,导致髓鞘或轴突又不同程度的变性,从而失去生理功能。面神经受损程度取决于茎乳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程度越重,时间越长,面神经受压时间越长,面神经越易变性而难以恢复。

  针刺局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使筋肉得以濡养温煦,面瘫得以痊愈。该病在初起之时,对患侧应尽量用轻手法,避免强刺激引起局部肌肉痉挛,甚至造成反错现象。待病情趋于稳定后,可用中强度刺激,在治疗过程中,应注重针感的控制,强调每隔10min运针1次,取针时再运针1次。早期就应重视口唇、鼻唇沟、颏唇沟的纠正,否则到后期再来纠正就难以完全恢复。

  TDP是由33种元素组成的特定电磁波,它发出的波长为8~12μm,而人体本身发出的生物电波总长为9.8μm。在治疗中,TDP本身的波长与人体生物电波长相吻合而产生谐振,就能调节人体疾病状态下生物电的不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宏观上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消炎、镇痛、调节新陈代谢和促进生物生长发育、繁殖、修复的作用。微观上表现为提高酶的活性,调节免疫功能和强化生物内“自调节机制”的作用,从而起到抑制炎症、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水肿的吸收,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等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加悬灸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炎性水肿,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肌肉纤维收缩,有利于病损神经功能的恢复。TDP与传统艾灸法相比,具有简便、洁净、省时、患者易接受等优点。笔者认为TDP的治疗作用有如艾灸之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之功效,所以针刺配合TDP治疗仪对患侧耳周进行照射,有如针、灸之协同作用,可加速周围性面瘫病人的恢复。

  综上所述,经过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和体会,针刺加TDP照射是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Z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

  [2] 于澎,于进志.周围性面瘫神经定位与针刺疗效相关性研究[J].中国针灸, 1998,(6):3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