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邂逅挑山女人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31
邂逅挑山女人
王琪森
  王琪森

  去年,我随上海作家协会散文组赴齐云山采风,一路上领略了皖南大地上斑斓的秋色和婉约的徽韵。

  齐云山上遍布摩崖题书和碑林石刻,当我们来到洞天福地的景点时,我被山崖石壁上各种题刻所吸引,正在仔细欣赏时,同行的老秦对我说:“你看,站在前面崖下的那位女子,不就是齐云山最后一位挑夫汪美红吗?”只见飞珠泉崖下,坐在石凳上的那位女子正是汪美红。由于她曾上过中央电视台柴静的专访节目,特别是最近上海宝山沪剧团以她为原型,创作了现代沪剧《挑山女人》,连演26场还欲罢不能,从而使这位普通的山里女挑夫,成了自强不息的草根明星。

  “你怎么会坐在这里,是挑货上山休息吗?”我走上前问道。五十开外、面容黝黑的她有些羞涩地说:“现在有缆车了,送货上山的活是越来越少了。我在家闲不住,就挑些矿泉水上山,为游客解解渴。钱嘛,随便给。”这才使我注意到在她面前不远处的石阶上,放着几堆矿泉水,旁边是一个布袋供游客放钱。“你的一双龙凤胎儿女在大学里学习情况如何?”老秦关心地询问。“他们学习都很用功,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汪美红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同时脸上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阵山风撩起了她前额上的头发,其中有些已花白,岁月也在她额上刻下了不浅的皱纹。

  汪美红的家在齐云山下的岩脚村,新婚燕尔之日,丈夫汪淑平领着她第一次上白云相绕、峰秀谷翠的齐云山,算是山里人的度蜜月。但攀岩登山不到半天,已累得她气喘脚抖,发誓再不上山了。但她的命运却偏偏从此与齐云山相连。1995年3月丈夫因打渔溺亡后,32岁的她望着两儿一女,以泪洗面半月后,即毅然拿起了扁担,加入了挑山的队伍。这一挑就是十七个春夏秋冬。由于我曾看过她的报道,如今邂逅于此,似乎是相识的熟人,便问她第一次挑山的感受。汪美红站了起来,拍了一下自己早已变得相当硬实的肩说:“第一次挑的是180斤货,肩上的皮都磨破了。但我怀揣着这第一次挣来的9元钱,睡得很沉。因为我内心踏实了。”

  从此,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无论是晨曦初露的拂晓,还是月明星稀的夜晚,她把脚印与汗水一路印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十七年,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与内涵,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信念与意志:她行走的山路达20多万公里,上下达6000多次,磨穿了140多双解放鞋,挑断了70多根扁担。硬是用一个女人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一个破碎的家庭,用一位母亲的万里长征,把一双龙凤胎儿女送进省高等学府。齐云山下的休宁县,有中国第一状元县之称,从宋及清共出了19位状元,2996位举人。如今这位女挑夫又一次书写了传奇。“种桃种李种春风。”齐云山自古就是那么执著地呵护读书的种子。

  汪美红的嗓音颇浑厚,有些像女中音,那是她一个人行走在夜间的山道上,为了解除孤寂和害怕而一路唱着山歌前行时,山岚云雾的洇润,使她的嗓音变得有穿透力:“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