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天下根本,人心而已。抚平心灵皱纹,等于青春永驻。 人从生理结构上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人与人的不同,主要在于内心的不同。当心灵开始发生变化时,我们的头脑和身体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涵养心灵的正能量,坚守理想的纯粹,一个人才会内心强大、心悦身爽。 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很重养生。对吃什么、喝什么颇有讲究,对睡什么床、穿什么衣颇下功夫,对用什么药、听什么曲颇具研究。 但从效果来看,想消除的“症状”并未有效改善。其一,对目前的生活状态身怀恐惧,整天为怎么升迁、如何挣钱而寝食难安、失眠多梦。其二,慢不下、坐不住、脾气大,一味逐利带来急躁,害怕困难产生烦躁,强求结果加重浮躁,只顾私利导致暴躁。其三,欲望膨胀、神经紧张,左攀右比、心有不甘,现实反差、脸写郁闷。 “万病心中生,万境心中起”,此种“现代病”,很多不是病在生理上,而是病在心灵上。“迷心逐物”,精神缺钙、信仰缺失、道德迷失、人性丧失,焉能不病?根治此病,养生不重要,治心才治本。 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人,在发觉诊治身体的药石业已无效时,才能急着找出诊治心灵的药方。”事实上,涵养心灵,敞开心忧天下的胸襟,提升造福社会的自觉,让身体归依灵魂,让信仰找到依托,一个人才能身心合一、和谐发展。 养敬畏心。敬畏是理智的开端,没有敬畏之心,什么都不怕、都不在乎,别人请吃,去;别人送礼,收。身体必被大胆撑破,不堪重负。一位哲人作过一个比喻:“权力像座桥,桥下是座牢,官员悠悠桥上过,歪心邪步容易掉进牢;而安全过桥的秘诀是:慎行、慎微、慎权、慎独。”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才会一身正气,心安体健。 养廉洁心。孔子曰:“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廉者康,这是自古以来的养生之道。廉者,没有胡吃海塞之累,没有被人追究之忧,没有被群众戳脊梁骨之惧。“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心底坦然,血压平稳,有利健康。所以,一个人管住小节,挡住诱惑,清正清廉,低碳生活,不但有益风气,而且是一种健康时尚。 养淡泊心。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社会生活变化纷纭、大千世界五光十色,令人目盲、耳聋、口爽、发狂的东西实在太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内心的和谐与安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耐得寂寞、进退不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才能心理平衡、静心成事。 养豁达心。得利则跃跃以喜,失意则戚戚以忧,必受利益羁绊,内心折磨。真正豁达之人,往往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辜加之而不怒。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纳百川”的气概,能消除内心的忧愁顾虑,使身心愉快。在一个“什么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美德”的调查中,80%的人认为:第一是宽容,第二是谦虚。可见,是否具有胸怀开阔、豁达大度之风并非小事,关系到能否搞好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 如何涵养心灵的正能量?心至灵至动,唯读书可以养之。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说,读书可以医治愚昧,启蒙心智。书读得多了,就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远离低级趣味,自行化解各种忧思和愁绪,自然就能乐观起来,达到祛病健康的目的。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都在他们的自传中说:如果不是坚持不懈地、顽强地以读书学习来强健身心和洗涤自己的灵魂,他们所处的那种生存环境,早就使他们沉沦了。因此,与外在的洗涤一样,依靠学习扫除思想灰尘、精神垃圾,应成为每一个人的常态和行为习惯,成为人生一种必需的生存和保健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