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2013-02-01 | 阅:  转:  |  分享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蒋仪

关键词:创设情境鼓励猜想师生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每个学生智力、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同时,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培养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今天就让同学们来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顿时兴趣倍增,我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老师均迅速作出正确的答复。对此,学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想去探究。

又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在课一开始的时候创设了问题情景,让学生说说《新闻联播》每天晚上是几时播放的?学生都能回答是晚上七点,我再问学生电视屏幕上显示的是不是晚上七点?那是怎样写的?学生很是好奇。从而引入了“24时计时法”的教学。然后,我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用24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记时的,这一下,与学生的实际更接近了,学生争着发言,不断有争辩出现。我还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联系?两者之间可以怎样进行转换?有什么好方法?此时,学生的探索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把学习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这样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能在愉快和谐的交流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二、鼓励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波利亚说:“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教学必须为发明做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因此,我们要重视猜想这种非逻辑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以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你能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证明吗?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尺来量对边,有的说,可以把长方形对折,看一看两条对边是否重叠等等,这样,通过猜一猜,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了新知。又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我让学生来猜猜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让学生在猜想中获得一种求知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们惊喜自己发现的正确或成功。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分别猜一猜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特别是1平方米这个概念,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大小,教学时,我可先让学生猜一猜1平方米的面积上可站多少位小朋友,然后让学生实际上来站一站、数一数,最后闭上眼睛来想一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这样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把学到的新知,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也使学生得到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

三、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主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对学生而言,自信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和创造力,能更好地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又在这种积极情绪影响下不断取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我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中间,面带微笑地走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鼓励学生把握机会积极地表现自己,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自信,做学生真诚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而不应使学生因教师的到来而有所顾忌,影响原本正常的学习秩序。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后,我出示这样一题“在一张长为120厘米,宽为9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上,能剪下几个半径是10厘米的圆形铁片?”

对于这道题,学生们出示了以下两个不同的答案:(1)、120×90÷(3.14×10×10)≈34.4=34(个);(2)、120÷(10×2)=6(个),90÷(10×2)≈4(排),4×6=24(个)。面对学生两种不同的答案,我没有立即给予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纸上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很快得出结论,答案(1)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2)。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如果按照答案(1)的结论,这张铁皮一点儿都没有浪费,利用率达到了100%,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张铁皮上,长的一面只能剪下:120÷(10×2)=6(个),宽的一面只能剪下90÷(10×2)≈4(排),因此能剪下圆形铁片的个数只能为:6×4=24(个)。

师生在交流中互动学习,这样让学生从实际感知中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关键特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动口说理能力,而且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总之,自主探索必须建立在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的基础上,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求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献花(0)
+1
(本文系先天下之忧...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