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之韵味

 弘一启德a 2013-02-01


    关于诗味,梁代文学评论家钟嵘提出过有益的见解。他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稍后,晚唐诗人司空图也说: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并提出诗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清代主神韵说的王士禛和主性灵说的袁枚,都倡导诗味,并体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何谓诗味?一般是指诗要经得住咀嚼,余味隽永,有言外之意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类的咏雪打油诗,虽无从大意思,但这个字却用得有味。明白如话、浅显直露而又有回甘之味的诗,往往长期传诵人口。且看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说出了许多人之所见、之所闻、之所感,但为他们所未曾说出来的话。它反映出生活的真实,没有任何雕饰。千百年来有这种境遇的人,感同身受;没有这种境遇的人,也好象触动了自己什么似的。从少小老大,岁月长久,所幸现在终于回来了!首句七个字,写出了这种深沉而不平静的感情。是悲?是喜?先悲后喜?悲喜交集?一开始,就掀动了感情的波澜。乡音无改,似是一喜,但鬓毛衰,则又可悲了。是先喜后悲,悲喜交集。所以,感情是不平静的。儿童相见不相识,显然是因老大回鬓毛衰。这一来,又不免引起许多感触。但是一声笑向,显示出问者的亲切、尊敬,又令人顿生喜悦。悲喜交集,回环往复,始终贯穿在这明白如话的二十八个字中。唐玄宗天宝三年(七四四)贺知章奉旨回乡,这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可谓告老还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诗虽通俗浅显,却是充满着诗味的。再看看白居易[忆江南]第二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都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诗人说,江南最值得的是杭州,而杭州最值得的有两件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句只是为了加重其值得的感情分量。

我们知道,白居易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初出城留别》)告别似弈棋的长安,满怀快意,来到杭州的。胜游从此始。于是,每天早晨,这位新任刺史来到衙署,处理一州大事。首先他疏通李泌守郡时开凿的六井,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动员民工,在西湖筑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解除了一千多顷土地的旱涝威胁。而每当公余之暇,迎朝霞,送落日,诗人倘徉在西子湖畔,过着载酒、听歌、观舞、咏诗、流连潋滟的湖光山色的生活。比起在长安时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终日多忧惕,的光景来,这里的一切怎能叫诗人忘怀?然而诗人最忆的为什么只有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呢?白居易在《留题夭竺灵隐两寺》诗中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东城桂》诗中也说:子坠本从天竺寺..落向人间取次生。可见这里的山寺,指的是天竺寺;所寻的桂子,是那种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词林纪事》引),传说服食了可以长生的东西。在月明如水的夜里,微风轻拂,缕缕清幽的丹桂香气,弥漫着静静的天竺寺院,童心未泯的诗人,为寻找那种传说吃了可以长生的桂子,心驰神往了!

 

丹桂飘香的节令,也正是观潮的好时候。每年八月,钱塘潮水怒涨,中秋节后三日,更达顶峰。白马奔腾,银山倾倒。每届此时,车马纷纷,游人如织,不绝于途。白居易观潮的郡亭,是刺史衙门里的。虚白亭。他在《郡亭》诗中云: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潮来一凭槛,宾至一开筵。诗人读书、宴客、对云水、听管弦,大都在这个亭子里。枕上看潮,固然别致。但诗人这样写,还别有用意,那就是要表达他当年杭州刺史生活的政清事简,快意闲适。所以枕上看潮月中寻桂这两个典型细节,是饱含着诗味的。含蓄的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使人沉浸在艺术的美感中。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藉《秋思》)异乡作客,秋风起兮,触动离愁,欲作家书,思绪万千。诗人没有直叙乡思,只写了刹那间的个人生活的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而又,乡思之重,感慨之深,可以想见,却以平淡、自然、精炼的七个字出之。再如:桃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李益《行舟》)首二句实写行舟,春色烂漫,桃花飞入驶在碧流上的船中。后两句是设想,想象在风光满扬子的时候,天清气朗,登上高楼去望家乡。为什么行舟水上会有这些想象呢?诗人留给读者去想象,去玩味,令人感到诗味无穷。李商隐《谒山》更新颖别致: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诗人去游西岳华山,感到时光易逝,去而难返,所以用系日乏绳作比。次句是为了加重上句的分量,说光阴如行云流水,刹那逝去,令人不胜怅惘。三、四句说,我到仙女麻姑那儿去,想买下沧海,可是她默而不语,只递给我一杯冰冷的春露。时光的流逝,是不能阻止的。麻姑的沉默,表示她也无能为力,沧海终有一天会变为桑田(故有春露),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着的。诗人把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表现得既生动、新颖,又充满着感情,诗味是浓醇的。

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吴乔《围炉诗话》)如果每首诗都达到酿而为酒的程度,那么,诗就不会乏味,读时便如饮醇酒,感情微醺了。

 

 

叶叶心心有余情

芭蕉叶初生时是卷着的,长大时才慢慢舒展开来。有些诗词的感情,深杳内蕴,最后隐隐流露出来,正象那半叶蕉心卷未舒的芭蕉叶,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而不是一览无余的。白居易的抒情小诗《人定》,就是其中的一首: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夜深人静,月色朦胧,炉香已残,枕席清凉。翠屏掩住烛影,深闺中的女主人放下珠帘。她久坐无聊,吟诗遣闷;入睡之后,梦又不成。而恰在此刻,哪个不晓事的人家,还在教鹦鹉学舌,频频传来使人心惊的声音!诗至此,戛然而止。巧学人言的鹦鹉,究竟学了些什么舌,留给读者去意会,去想象,诗虽写完,而余情犹在!

当然,诗是留有想象余地好,还是直言不讳、明白如话好,住往因各人爱好不同而异。艺术的风格与手法,应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揭露封建帝王对妇女任意弃置的诗中,这两类的作品都不少。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无须推敲,失宠宫人的怨苦,浮漾纸面。但同类题材的诗,也有别一种写法,如张祜《咏内人》:

禁门宫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月过宫树,禁苑幽寂,眉眼有情,而所看的却是梁上栖宿的燕窠。一种孤寂凄苦心绪,隐蓄在诗句中。后两句选取生活中的一个一般细节:她在灯影下,拔出玉钗,从火焰中救出了一只飞蛾。这个平常的生活细节,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平常了。她为什么要救出飞蛾,为什么会同情它呢?飞蛾在诗中又隐寓什么?余情无限,令人遐思。周邦彦[渔家傲]也称得上是一首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典范之作:

灰暖香融消永昼,葡萄架上春藤秀,

曲角栏杆群雀斗。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

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

拂拂面红如着酒,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侯。

春来,昼长夜短,永日无事,便点起麝香来,望着那缕缕轻烟,袅袅升起。从灰暖香融四个字看,如此来消永昼,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是室内的光景。室外光景是:葡萄架上的春藤,生姿秀逸,春意摇漾;在回廊的曲角栏杆上,群鸟欢欣跳跃,争相逐斗;微风轻拂,吹动着亭前春柳。这是她从室内举目外望到的春景。单看首句,燃香以消永昼;似乎有点灰暗情绪。但是,当看到葡萄架上的春藤,曲角栏杆上的群雀,轻拂的柳,这样生机勃发、婀娜多姿的春意时,她这样的消永昼,看来并非长日无聊,而是别有所思。果然,她迈着轻盈的步子出房来了,夕阳照在她的钗梁上,明光闪烁,好象要滑溜下来。循着台阶,是一排翠竹,竹粉沾上她的衣袖。这时候,她脸上泛起了红晕,象刚饮过酒,一片春意,万种风情,涌上心头。她站在阶前的竹旁,回味、思索,沉默无语。原来她在想着:昨宵正是来时候!昨天这个时刻,正是他来到这儿的时候。虽然,最后把隐藏帏幕后面的事挑明了,但感情却象半叶蕉心卷未舒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令人神驰意远。

这种有余情的句子,有的在词的开头,如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晏几道《浣溪沙》)。词中写的是封建时代为达官贵人们侑酒娱宾的歌儿舞女。她们巧妆打扮,是为了博取主人的欢心。一个字,见出她们用心之苦。在这动人的双眉后面,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泪珠呵!有的是在句中,如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张先《一丛花令》)。词写一位妇女独处深闺的哀愁。上阕写情人别去,嘶骑渐遥,征尘不断,踪迹难得,因此有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之感。下阕由景及情,说池水溶溶,小船南北往来,人们各自奔忙着。但在池水溶溶中,偏偏有一对鸳鸯自由自在地游着。表面上无一字,却余情宛然。有的在词的结尾: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这是一首怀念歌女小蘋的词。彩云,喻美女,借指小蘋。当时照着她回去的明月,如今仍在,而人已杳然远去。表面看,只是回忆往日生活中一件小事,但余情缭绕,动人心魄。

【注】张先:一丛花令(见本书第 18页)

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万斛深情寄梦游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睡眠的时候,由于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事物引起各种影象,形成了梦。据记载,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年幼时,父亲将为他选择配偶。一天,赵明诚午睡,梦见背诵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将它告诉父亲。父亲高兴地说:你将得到一个很有文词的妻子了。并为他解释:言与司合字,安上已脱字,芝芙草拔之夫二字,这不是说你是词女之夫吗?(见《琅嬛记》引)后来他果然成了有名的词女李清照的丈夫。

《红楼梦》里的香菱跟黛玉学作诗,虽日夜苦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但两首咏月诗①仍然没有写好。林黛玉的评语是措词不雅过于穿凿。这两首诗,一则内容空洞、重复,一则点染藻饰,了无新意。但第三首,即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写出的那首,却不失为一首好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云雾遮不住月亮,精华难掩,比喻自己的才华不会被埋没。第二句顾影自怜,表现出自己的寂寞心情。三句隐括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其三)意。四句隐括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歌》)意。或借砧敲鸡唱,曲折地表达出 内心幽怨;或用绿蓑江上红袖楼头对举,作进一步皴染,幽怨更深。最后由一己而推至嫦娥,说她也会感叹命运之神为什么不使人们永远团圆吧?一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意思,而是引得月里的嫦娥同情,使她也关心起人间不幸来。余音悠悠,回旋不已。

记梦的诗,往往感情直挚深沉,是诗人思想的反射,精神的折光,深刻感人。南宋诗人陆游,在他九千三百多首诗作中,有九十九首记梦诗。他作过各种各样的梦。他梦见自己铁马冰河,驰骋在沙场上;他梦见:北伐胜利,中原光复,敌人投降了;他还梦见:跟随皇帝御驾亲征,收复了凉州,看见凉州的少女们站在高楼上,临窗梳头;这样的梦,是美丽的,是陆游渴望胜利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在其记梦作品中,《夜游宫》(记梦,寄师伯诨)是有代表性的一首: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已残,心未死。

早晨,雪花漫天飞舞,传来一阵急促杂乱的笳声。这是作者梦中恍惚听见的。急促、杂乱、蓦然而至的笳声,使本来清静幽深的雪晓变得一片迷离杂乱,以致竟难辨身在何处。铁骑,紧跟乱起清笳出现,已知这是一支军容整齐的劲旅。无声,见出它严肃的纪律。望似水,言军旅不断,形容其多。以水为喻,形象鲜明。这一句写出了这支大军的威严整肃。但是,现在它在什么地方呢?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原来它在西北边防重地雁门关和青海边,和敌人进行英勇的战斗!下阕写梦醒后的情景和感慨,气氛完全不同了。

壮志难酬,只有托之于梦。赵翼《瓯北诗话》称: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但陆游的梦,是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投梁参政》)的衷心企望,是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双头莲》)的深情慨叹,是诗人人格的折光。

李清照认为词别是一家,主张以词抒情。浓厚的时代感情,在她的词里表现得十分含蓄。《渔家傲·记梦》就是独具风格的一首词: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云海苍茫,波涛奔涌,晓雾迷濛。在这个气象万千的宇宙里,天河流转,万顷沧波上,千帆飞舞。仿佛梦魂归帝所,她梦见自己到了上帝住的地方。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又听见上帝问她:你如此辛苦奔走,要去什么地方呢?下面,是她回答天帝的话。路还遥远,天又晚了。这是作者嗟叹的原因。

学诗谩有惊人句,这不是诗人的自我菲薄,而是怀才不遇,无法冲破现实的牢笼,找不到理想的出路的感喟。李清照渴望自由,不满于寂寞深闺的生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她热切想望能象鹏鸟一样迎着狂风,高飞远扬,飞到那自由、幸福的海外仙山去!

通过记梦,李清照深情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愿望,倾诉了心中的悒郁和不平。

记梦诗有时也用来表现缠绵的爱情生活。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写了几首悼亡词,其中《沁园春》一首,前有一小序: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这是梦中得句。苏轼有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是悼念亡妻的。但上阕八句并非记梦,而是记实”,抒写自己的心情。下阕开头一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以后,才转入记梦小轩窗,正梳妆,是青年夫妇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在这里,诗人没有一件一件列举亡妻的遗事,而只是拣出这件一般的典型的人人熟悉的、却又可以引起无穷联想的事情,集中概括地写出了十年前青年夫妇之间那充满着欢乐的爱情生活。最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是梦醒以后的思绪和感触。幽梦醒了,小轩窗 不见了,正梳妆的人儿自然也成了幻影。月色凄清,不能成寐;回首往事,旧情如梦。这时,诗人不由自主地神驰千里之外:但见一片松冈,荒烟野蔓,碧海青天,明月当空。何止今夜如此,以后年年岁岁,将是这样相思,使人断肠!结尾与开头不思量,自难忘照应,愈见出伉俪感情的诚笃。

记梦的诗词,往往表达了待人的真实感情,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因为这种昼思夜想以至成梦得来的诗,大多是寄寓着诗人最真挚、最深沉、如万斛泉涌的感情的。

【注】咏月二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春来发几枝?

郭沫若同志说: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三、四岁就读过这首诗了,直到今年(一九六二)七十岁,到了高要、海南等地,见到多种红豆才读懂了它。王维是山西人,没有见过红豆树,因此他这首诗第二句显然应该用问号。可是我见过许多新本唐诗却用句号。的确,一个标点符号之差,使全诗的情味、气韵都不同了。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结尾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本来迫切地希望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胜起来。所以他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 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因仇人贿赂了使者,使者回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便没有用他。此处作者以廉颇相比,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敌,权奸当道,谁还会关心我,任用我呢?这一问,使诗人那种抑郁悲愤、激昂排宕的情绪。变为力重千钧的严厉质问了。

落日镕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永遇乐》)初春的傍晚,落日余辉,一片火红,象镕金那样璀璨。烂熳的云霞,四围聚拢,象玉壁渐渐聚合起来。景物是这般迷人,然而,人在何处

李清照这一问,把自己的凄楚之情,无依之感,表现得何等深沉!这个,既不是曾经和李清照一道飘零的那些流人,也不是她死去了的丈夫赵明诚,而是作者自指。从往日里的位下名高人比数,到今天的飘零遂与流人伍,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多么急剧!从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论文的生活,到吹箫人去楼空的日子,前后光景的变化,有多么悬殊!从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的旖旎岁月, 到永夜恹恹欢意少的凄凉夜晚,真是恍如隔世!所以,人在何处?是此身虽在堪惊(陈与义)的另一种说法,正是通过这一句,作者无所适从的心情就愈深沉了。

对王维《过香积寺》①深山何处钟句的标点,有的用句号,有的却用了问号。此诗题曰,故没有从正面写香积寺。首二句说云笼雾罩,绵延数里,不知香积寺在何处。山中古木参天。不见人径,恰在此刻,是何处传来了钟声呢?钟声可闻,但不辨何所来,故有此疑问。写出行人的乍闻钟声,产生疑问,十分传神。如果这句诗是句号,便不会有这番含意了。

白居易《忆江南》说他最忆是杭州。结尾淡淡一笔,更把诗人对杭州的深情怀念,和再到杭州的殷切渴望,用何日更重游?这一问句,深刻地表现出来了。通过这句情深意长的问,读者可以看到诗人最忆杭州的那颗火热的心了。在诗词里,有的问句是肯定真意的。如牛希济的《生查子》词: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人在心儿里。

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从新月想到不能团圆,从红豆引起了相思的苦情。从桃仁在桃瓤里,比喻爱人在自己的心儿里。一片相思,万般柔情。诗人偏以问句作结: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这是似问实答,表示出女人坚信终会象连理枝那样结合在一起!词看似平淡,实则意趣悠扬。开头,望新月,看红豆,心中愁苦。接着,劈桃瓤,觉得爱人就在自己心儿里,不觉由悲而喜。于是产生了坚定的信念。所以这一还有点儿俏皮、自得、会心的微笑在里面呢。

诗词的问句在结尾,往往余音未绝、余味无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因酒而看到温酒的小火炉,因火炉而觉天寒欲雪,孤寂无聊,想邀友人来饮。能饮一杯无?这一问,仿佛友人就在面前,围炉共话。不问其能不能来,但问其能不能饮,与首二句紧相关联,可见不是萍水之交,而是一位老朋友,一请就会来的!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有此昭君村?(杜甫《负薪行》)本意是说她们的丑,是由于生活的折磨,并非由于什么地理环境所致,并以貌美的 王昭君来作证明。故作疑问的反诘,感情更深刻。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分别时,尽管要走的人和不走的人,都喝了许多酒,但惜别之情并未稍减。要知道我们的惜别之情有多少,请你去问无穷无尽向东流去的长江水,到底谁短谁长?这一问,情更长,意更深,把惜别之情,描绘得酣畅淋漓,使人仿佛看到滚滚长江东逝水及那比长江还长的真挚友情。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消?(陈孚《博浪沙》)这一问,对秦始皇聚天下兵甲铁器于咸阳,铸十二金人,以为从此可以长治久安,讽刺多么深刻有力!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这四个问句,一是问月: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谁先站在江岸上看到你的呢?你又在何年开始把光华给与人类的呢?二是代人设问:是哪个游子还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又是哪家的思妇望明月而相思呢?这里不仅物态人情,两臻佳境,而且由于使用了排比和对偶句,大大加强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杨慎在《词品》中曾引无名氏的诗,并加以评论,说:“‘万里长江一带开,岸边杨柳是谁栽?锦帆落尽西风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此词咏史、咏物,两极其妙。首句见隋开汴通江,次句是谁栽三字作问词,尤含蓄。不言炀帝,而讥吊之意在其中。末二句俯仰今古,悲感溢于言外。

春来发几枝?所以应是问句,和上面谈的许多问句一样,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为了更强烈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感染力量。因此,无论创作还是阅读作品,对一个标点符号,都应该细加斟酌。

【注】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四面楚歌困霸王

汉王刘邦,调集各路兵马准备跟项羽决一死战。命齐王韩信屯兵垓下,布置了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

项羽在垓下被围,不敢出战。韩信编了一首诗,叫士兵冲着楚营高声叫喊:

人心都背楚,天下巳属刘;

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这本来是韩信的激将法,因为项羽有勇无谋,听了汉军的叫喊,必然领兵出战,这样就可以将项羽引入自己的埋伏,好一网打尽。项羽火性子忍耐不住了,果然冲出营来与韩信拼杀。楚霸王的一支画戟,谁抵挡得了?韩信也不是他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项羽虽骁勇无比,可是汉兵人数众多,打退一批又上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一枝画戟究竟对付不了韩信的十面埋伏。没奈何,项羽只得退回垓下大营,伺机再战。项羽的夫人虞姬见他战败回营,就为他舞剑、劝酒解闷。

刘邦手下的张良,想了个攻心战术,他教士兵们都学会唱楚歌。到晚上,四面都是楚歌,楚营里的士兵听到了家乡的歌,都不由得思念起家中的父母和妻子儿女。他们眼看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早就无心再战,因此大批的士兵乘机偷偷地跑掉了。

眼看大势已去,霸王对着虞姬,心里象刀扎似的难受,南征北讨,想不到垓下一战,全军覆没。他叫手下人牵来那匹乌骓马,抚摩着它那油亮的鬃毛,大声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验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后来,项羽冲出重围,立马乌江之滨,想当初八千江东子弟随他打天下,而今只剩下二十六人,有何面日去见江东父老?因此自刎于乌江。死时才三十二岁。

项羽虽然不是诗人,但他的这一首《垓下歌》却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三侯之章大风歌

汉高祖刘邦依靠农民起义军,推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削平九江王黥布(即英布),于公元前一九五年十月亲率大军返回都城长安。路过故乡沛县(属江苏省),就在行宫里设宴招待家乡的父老故旧。席间,人们纷纷举杯,颂扬刘邦的赫赫战功。刘邦从连年战乱中,体会到创业艰难,守业不易的道理,万分感慨,于是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高声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诗中以风起云涌、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色,衬托刘邦揭竿而起,叱咤风云的战斗风貌和凯旋回都、荣归故里的喜悦心情;表现了将士同仇敌忾,守卫疆土的坚强决心,也反映了刘邦维护国家统一大业的愿望。汉朝人称这首诗歌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

《大风歌》是一首激昂慷慨的战歌,气势磅礴,感情深沉,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世态炎凉知交情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以毕生的精力写了我国最早的通史《史记》。这部巨著的卷一百二十是汲郑列传,描述汲黯和郑当时两人的历史故事。

汲黯和郑当时原都是汉武帝时有名的贤臣,官职曾列在九卿以内。当他们有权势的时候,前去拜访的客人非常多。等到他俩丢了官以后,就再没有人上门了。因为他们一向廉洁,家里很穷,所以谁也瞧不起他们,可见那些人都很势利

司马迁对此十分愤慨。当他谈到汲黯的时候,感叹地说:象汲黯这样一个贤良的人,有势力的时候,宾客盈门,都来巴结他;一旦失势了,便都避而远之,再也不上门了。下邽翟公曾经说过,当他做廷尉的时候,客人挤满了门庭;等到丢了官,门外就可以摆捕鸟的网了(原文是门外可设雀罗)。后来,他得幸官复原职,那些趋炎附势的客人又都上门来了。对此,他深有感慨,就在门上写了一首诗: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汲黯和郑当时也身受了这种遭遇,实在太可叹了!相传宋代有个教书先生,名叫王令。因其文章和为人得到宰相王安石的推重,名声赫然,登门阿谀者一天比一天多。王令从早到晚忙于应付,欲作文动不了笔,想教书脱不了身,感到十分厌烦。因为这些上门的人无非是为了献媚,根本没有什么事情。于是,这位教书先生就写了一首拒媚诗,高高地张贴在门上:

纷纷闾巷士, 看我复何为?

来则令我烦, 去则我不思。

从此以后,那些献媚者无事不再登门,这位教书先生也可以专心教书了。

 

轿夫即兴讽雅土

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严光,字子陵,曾与汉光武帝刘秀早年同学。刘秀做了皇帝后,想请严子陵做谏议大夫,共谋国事。严光以为当皇帝的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于是便改姓埋名隐居富春江畔,垂钓江湖。后人就把富春山改名为严陵山,山下的江叫严陵滩,把严子陵钓过鱼的地方叫严子陵钓台

后来,富春江上的严子陵钓台就成为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骚人墨客,题咏甚多。

有一天,几个肥头胖脑的乡绅,坐着轿子前呼后拥地来游钓鱼台。他们登上钓台,就装着很有学问的样子,一本正经地作起诗来。其实,他们肚子里并没有多少墨水,不过故作斯文罢了。他们吟诗的内容,也无非是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歌颂汉光武帝刘秀如何圣明,如何礼贤下士。

一位轿夫在旁边听了,觉得他们十分可笑。分明个个都是草包,却偏要装出个大才子的样子,真叫人笑掉了牙。乡绅见他发笑,就问他笑什么。他说:列位饱读经书,学问高深,所以吟起诗来摇头晃脑。这作诗嘛,我虽没念过四书五经,却也能凑上几句。

乡绅听了觉得很新鲜,一个轿夫也会作诗,这不是笑话吗?就叫当场吟咏。轿夫稍加思索,就随口吟道:好个严子陵,可笑汉光武。

子陵有钓台,光武无寸土。

乡绅们听得张口结舌,无话可说。

 

 

观雪吟诗咏絮才

谢安,是东晋的一位丞相,虽不是文学家,却也十分喜爱诗歌。平时常跟人谈论诗文的得失,兴趣来的时候,也能对酒当歌,吟咏几句。时值寒冬,北风呼啸,天气酷冷。谢安和他的侄儿、侄女们围着火炉谈天说地。不一会,天空飘飘扬扬地下起大雪来。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样遮天盖地的大雪,预兆着来年一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谢安心里十分高兴,与侄儿侄女们一同走到窗前,观赏雪景,他想:何不借此考一考侄辈们的才学呢?于是他指着窗外满天的大雪,笑着说:天下瑞雪正好作诗,你们各想一句,看谁想得好。 谢安的侄子谢朗,知道这是叔叔有意考他们,所以怕自己落后,就抢先念了一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听了,笑笑摇头说:不好,把雪比作盐不恰当。你想,盐和雪虽然都是白的,但它们的重量不一样,落下来的形状也不同。雪花在空中飞舞飘扬,那景致是不能用撒盐来形容的。谢朗也觉得自己这句诗不好,只是一时心急,脱口而出。此时,经叔父这一批评,早把诗兴给打下去了,再也想不出好句来。谢安回头问侄女谢道蕴说:你想好了吗?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谢道蕴谦逊地回答道:我想了一句,恐怕也不好,说出来请叔父指教吧。

谢朗在一旁催促说:你快念你的诗吧!不要尽讲客套话。 谢道蕴吟道:

未若柳絮因风起。” “好!好!谢安听了,十分佩服侄女的诗才,好一个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朗也高兴地笑笑说:原来你想了这么好的一句诗,怪不得装腔作势地要请叔父指教!用风吹柳絮,比雪花飞舞。絮白似雪,雪轻若絮,又形象又贴切,我甘拜下风!

谢安听了侄儿的话,也高兴地说:你写诗写不好,评诗倒很有道理,可算半个诗评家!几句话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后人称赞谢道蕴有咏絮才的故事,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

 

 

破镜重圆情更深

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陈太子舍人(舍人是官名)徐德言娶了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为妻。

婚后夫妻恩爱,形影不离。因为乐昌公主长得特别美,陈太子舍人心里既高兴又忧虑。古来红颜多薄命。陈太子舍人怕有朝一日夫妻被活活拆散,那痛苦之状就不堪设想。乐昌公主安慰他说:别胡思乱想了,我们好端端地在一起,怎么会被拆散呢?

陈太子舍人紧紧握着妻子的手说:但愿我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说完苦笑了一下,回头把镜奁打开,帮助乐昌公主梳妆插花。

陈太子舍人从镜里看到妻子如花的面容,不由得又愁容满面。他仿佛预感到夫妻将要分离似的,悲切地说:万一我们夫妻分离了怎么办?

乐昌公主随口说:万一分离,那我们把这面镜子各取一半,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相约,以镜为凭,夫妻可以重会。 陈太子舍人点点头,表示也只有这样了。

不久,果然发生了战事。夫妻俩把镜子砸成两半,含泪各自臧在怀里,互相嘱咐,一旦分离,不可失约。隋文帝灭陈后主,乐昌公主被掳入大臣杨素家。杨素跟从隋文帝平定天下,以功加上柱国,封为越国公,其权势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一世。他得到乐昌公主后,十分宠爱。但乐昌公主始终闷闷不乐。后来徐德言流落到京都,适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拿出那珍藏的半面破镜在市街上高价出售。半面破镜,要卖极高的价钱,京城里一时传为笑谈。这新闻很快传进越国公的府里去了。乐昌公主得知后,立即派心腹家人带着那半面镜子去验对。

街上卖镜的果然是乐昌公主的丈夫徐德言。德言见破镜已圆人未见,就写诗一首: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见到丈夫的诗,哭得象泪人似的。这件事被杨素知道了,他想自己已经老了,何必让人家少年夫妻分离呢?因此,问清情由,就召见了徐德言,并设酒宴款待他。席间,杨素命乐昌公主作诗。公主悲喜交集,即席作五绝一首: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

酒席完毕,夫妻俩欢天喜地拜别了杨素,即启程回江南去了。

 

 

妙语惊人百回改

在著名的初唐四杰中,年纪最轻而成就最大的是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他一生只活了二十六岁,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文,如胎炙人口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诗中的一联。

传说,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四岁的王勃,赴海南省亲路过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适逢都督阎伯屿正在雄峙江边的膝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斗胆试笔,一口气写下了有名的《膝王阁序》,和一首七言古诗:

膝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诗写得很好,对后来的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他自己最得意的却是《序》中的两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后来,他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据说,死后他仍念念不忘这两句,天天在膝王阁附近的水面上闹鬼,反复吟咏。一次,有一位士人从那里经过,听见了就说:你这两句虽然好,但还不算太好。要是把字和字删掉,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简炼,更挺拔吗?

大约是王勃觉得士人说得有道理,自觉惭愧,所以,从此以后滕王阁就再也不闹鬼了。当然,这只不过是一则传说故事罢了,没有历史根据。但这件事说明,王勃从小敏捷,勤奋好学,很有才气。同时,故事告诉我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必须反复修改,千锤百炼,才能妙语惊人,百读不厌。

 

 

范叔诗刺欺贫友

相传,唐高宗时有一个贫寒的秀才,名叫范叔。他人穷志不穷,虽然衣食无着,冻饿难挨,但他仍刻苦攻读,以苦自乐。

因为范叔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识之士都很尊重他,并夸赞说:他日必为国家栋梁之材!当时有一个姓钱而有钱的同窗,也十分巴结范叔,而且跟他结拜兄弟。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不几年工夫,这位姓钱的结拜兄弟竟然平步青云,做了襄阳县令。而范叔仍是一介穷书生。

这一年年底,范叔冒着风雪,赴京赶考。路过襄阳,听说襄阳县令是知己好友钱某,便喜不自胜。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范叔远道而来,盘费早已花尽,落得身无分文,几乎陷于沿路乞讨的可怜境地。于是,他直奔县衙,一来想与久别的同窗细叙离别之情;二来借点银子,好上长安求取功名。

范叔兴冲冲来到县衙,不料被衙役挡在门外,任你磨破嘴皮,也不肯给他这个衣衫褴褛的人通报。后来,好说歹说总算答应向老爷通报。谁知在门口等了半天,却回复说老爷查了过去同窗的名册,没有什么叫范叔的人,不肯相见。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欺贫之人,真正可恨!

一气之下,范叔回到小客店里,气愤地对店主说,此番上京赴考,定要金榜题名。后来,范叔果然考中头名状元。他想起襄阳的冷遇,挥笔作诗一首,派人送往襄阳。诗是这样写的:

残年风雪上长安, 举世谁怜范叔寒?

寄语襄阳贤令尹, 查名须向榜头看。

 

 

章怀太子谏母后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是一位很有才干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废了皇后王氏后,刚强机智的武则天就参预了朝政。她通文史、多权谋,掌权达半个世纪之久。武则天很会玩弄权术,为了篡位夺权,对亲生儿女也会下毒手。

据《唐史》记载,她有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李旦。长子李弘三岁就被立为太子。由于李弘天性仁爱,不象母后那样暴虐,又比较能干,武则天怕他当了皇帝后自己控制不了,于是在他二十岁时就用毒酒害死他。李弘死后,武则天又立第二个儿了李贤为太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章怀太子。

李贤很有才干,深得大臣们的爱戴。他学问渊博,曾注释《后汉书》,因此声望很高。他被立为太子以后,知道母后武氏的夺权阴谋,预感自己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做了一首《黄台瓜辞》来规劝母后,希望不要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加以杀戮。诗是这样的:

种瓜黄台下, 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 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 摘绝抱蔓归。

李贤在诗中把弟兄们比作黄台瓜,希望武则天不要狠心把瓜都摘光。

李贤原以为武则天会有所感悟,不料事与愿违。武则天见了他的诗,很不高兴。唐高宗永隆一年(公元680年),便将李贤废为庶人,并且把他充军一样贬到巴洲(今四川巴中县)闲居。这样,武则天仍不放心,四年之后,派人逼令李贤自杀。李贤死时才三十一岁。

三儿子李显,四儿子李旦,都十分昏庸无能,因此未被杀害。后来在武则天的控制下,先后登上皇帝的宝座,实际上大权都落在母后武则天手中,李显(中宗)、李旦(睿宗)都只不过是傀儡罢了。公元690年,武则天终于亲自南面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82岁时,宰相张柬之等乘她病重之机发动政变,拥唐中宗李显复位。这一年是公元705年。

 

 

七岁神童咏鹅诗

初唐著名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的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骆宾王,一生潦倒,郁郁不得志,只在长安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兵败后,有人说他被杀,也有人说他逃亡了。

骆宾王年幼时,就聪敏过人,才华非凡。传说他住在义乌县城北一个小村子里,村旁有一口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这里桃红柳绿,风景优美。骆宾王常在这里玩耍游戏。

他七岁那年,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很喜欢骆宾王,夸他才思敏捷,聪明过人。酒后,客人带骆宾王到村边观赏风景,行至池塘边,只见一群白鹅在池塘中浮游,有的拍水追逐,有的引颈高歌。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的才学,就指着鹅群说道:你能以鹅为题,做一首诗吗?宾王凝视片刻,就高声吟咏道:

鹅,鹅,鹅, 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一幅白鹅戏水图,描绘得如此逼真、生动,而且竟出自一个七岁小儿之口,客人不禁为之倾倒。

从此,骆宾王在乡里名声大振,被当时人们誉之为神童

骆宾王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其诗多悲愤之辞。又善作骈文,曾为徐敬业作《讨武瞾檄》,武则天见了,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有《骆宾王文集》传世。

 

 

一曲悲歌千古闻

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和乔知之,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虽然在政治上也拥护武则天的统治,但对外威武三思、武承嗣辈的擅权专横,却大为不满。这就必然要引起武氏弟兄的仇恨,暗中寻机迫害。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久,武承嗣就凭着左相的权势,诬说乔知之书写淫词,挑逗他的女婢,致使她含羞跳井自尽。并以此为由,将乔知之判成死罪。

事实是怎样的呢?原来乔知之有一美妾,名叫窈娘,能歌善舞,很得乔知之的宠爱。武氏弟兄为了蓄意谋害乔知之,并打击陈子昂,便把窈娘骗进武承嗣的府中,将她扣押起来。乔知之气愤难平,就以西晋时威震朝廷的骠骑将军孙秀企图霸占石崇的爱妾绿珠,逮捕石崇逼死绿珠的故事,写成三首《绿珠篇》,派人秘密地送给窈娘,诗中有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的诗句。窈娘看了心如刀绞,决心以死表示对武承嗣的仇恨和反抗。

窈娘被迫投井自尽后,武承嗣反咬一口,将乔知之判成死罪。同时,借口陈子昂是乔知之的好友,定是同谋,暗中指今酷吏将陈子昂拘捕入狱。后来,虽然被武则天赦免了,但武氏兄弟总不肯轻易放过他,必欲再找机会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陈子昂在此逆境之中,愁绪满怀,正是空有凌云志,报国已无门。他怀着万分幽愤的心情来到幽州郡(今属河北省)的幽州台(即蓟北楼),登临远眺,抚今追昔,想起战国时候燕昭王重用上将军乐毅为国雪耻的故事。当初燕昭王就是这个地方的国君。他立为国君时,正值齐国入侵,破了燕国的都城。燕昭王没有气馁,立志复国。他广招贤士,甚至为郭隗筑黄金台,拜为国师。因此,四方有识之士,争先恐后,云集燕国。不久,贤而好兵的乐毅,也离开魏国来投奔燕昭王。昭王立即封他为亚卿,后又拜为上将军。后来,乐毅率燕、赵、楚、韩、魏五国兵马,讨伐齐国。结果势如卷席,很快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为昭王洗雪了国耻。古代乐毅得到燕昭王的重用,于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联想自己,身处困境,受人牵制,壮志难酬。此情此景,正是:回首过去,不见古人;展望将来,前程渺茫。虽然极目天宇无尽空旷,但自己却是何等孤独!想到此,不禁泪流满面,心中激愤难平,仰天长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就是著名的《登幽州台歌》。这是一首震撼千古的诗篇!后来,陈子昂虽然感到政治上绝望,辞官回乡闲居,武氏集团仍不肯放过他,最后被害死狱中。想不到这样一位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竟屈死于武氏外戚集团的魔掌之中。死时才四十二岁。

虽然诗人被害死了,但他的《登幽州台歌》却千古流传。

 

 

夜吟灵隐遇高僧

初唐诗人中,宋之问也是很有名气的一位。他在唐中宗时曾为修文馆学士,因为得罪权贵,被贬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吏。后来得到赦免,浪迹于四方,以诗酒自娱。

一天,宋之问来到杭州,游览风景胜地西湖。或平湖对月饮酒,或柳浪闻莺题诗,真是天堂胜景,使他流连忘返。这天,信步来到灵隐寺,只见鹫岭巍峨,气势非凡,林木葱郁,飞檐腾空;山中有山,石上有石,鸟语声声,流水低唱。真想不到杭州竟有如此迷人的处所。于是,就暂时寄居寺中,以饱览秀丽的景色。

时值秋天。当晚皓月当空,山林溪流沐浴在一片融融月色之中。眼前朦胧之景,恰似妙龄女郎,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虽看不十分明白,却显得更加妖烧妩媚,仿佛梦境一般。宋之问对此景色,怎能入眠?便一个人踏着月光,绕廊闲行。只觉前边岭上树影婆裟可爱,但秋气逼人,不觉感到有些寒意,便随口吟了一句诗:

岭边树色含风冷。偶然因景而发,念了这一句,也就没有想出下一句。他边走边想,不觉来到大雄宝殿。明亮的琉璃灯下,只见蒲团上盘膝坐着一个老和尚。见了宋之问,也不起身,只是说:青年人!既要吟诗,风景只在口头,何用如此苦搜?

宋之问听了不觉暗暗吃惊,心想:除了王、杨、卢、骆,我也算得当今的一个才子,怎么这老和尚敢如此瞧不起我?但转念一想,也许眼前是位有学问的高僧,他既说风景只在口头,想必他听到上句,必有下句。于是就彬彬有礼地问道:莫非老师父也会作诗么?

老僧虽不会作诗,但亦略知一二。

那太好了,请教老师父。

没等宋之问说完,那老和尚已经知道他的下文了。他不慌不忙地说:你的下一句诗我已经想好了。

说着念道:石上泉声带雨秋。

对得好!对得好!老师父原来是一位大诗人!

过奖了!老僧不过信口雌黄罢了。宋之问见他的诗对得好,决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就想起日前见灵隐泉石秀美,宝刹宏伟,自己想题诗一首留作纪念,不料只想了两句,就思路闭塞,不知接下去该怎么写了。如今正好向老师父请教。

老和尚问道:这头两句怎么写? 宋之问答道:鹫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老僧略一思索,便说: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听了,不禁拍手叫绝。寥寥十个字,就把灵隐寺开阔的远景一下子给鲜明地展示出来了,显得气象非凡。听了老僧这两句,宋之问诗路顿开,很快就续成了全篇: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避异,搜对涤尘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宋之问吟完,老僧也赞赏了几句,说是后生可畏。其实,细品全诗,老僧所吟的两句,实为篇中的警句。

两人又畅谈了一回,宋之间才回房中安息。宋之问想,老僧既有如此高深的学问。何不向他朝夕请教。机会不能错过,好容易等到天明,他来不及梳洗,就匆忙去寻那位高僧。谁知那老和尚已不知去向。宋之问向寺中长老打听,才知道那高僧就是为徐敬业写《讨武瞾檄》的著名诗人骆宾王,他因徐兵败在灵隐削发为僧。宋之问因未及与老诗人畅叙,自是万分遗憾,仰天长叹道:仙人在眼前,俗眼不识君。

 

 

上官婉儿评宫诗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繁荣时代,诗歌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人计有功编撰的《唐诗纪事》,收录了唐代诗人一千一百五十家。清人所编的《全唐诗》共收了二千余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但这还不是唐诗的全部,其中遗失的还不少。可见唐诗发展的盛况。唐诗繁荣昌盛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提倡和鼓励。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复位,就曾让一个叫上官婉儿的宫中女官,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据传,有一年的正月三十日,唐中宗来到昆明池畔的帐殿上,只见殿前作为评诗台的彩楼已经搭好,十分高兴,就下令群臣赋诗。那些臣子谁不想获得皇帝的赏赐以光宗耀祖呢?一个个全神贯注,命笔为诗。不多时,他们就献上了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一百多首。这些诗大都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游戏,无非是想叫皇帝看了喜欢。因此,陈词滥调,平庸刻板,没有什么可取的。

上官婉儿一目十行,飞快地翻阅过去,没有一首中她的意。后来,突然看到沈佺期和宋之问的两篇,不觉耳目为之一新。上官婉儿连连称赞说:好诗!好诗!

原来沈佺期和来之问写的都是五言诗,描写皇上驾临昆明池的盛况。虽然同样都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应酬之作,内容没有什么可取的,但言词深沉,对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在应制诗中可谓不可多得的佳品。

品评的结果,上官婉儿觉得两篇不相上下,一时难以判断。但皇上限定,只要选一篇出来谱曲就可以了。那么究竟选哪一篇好呢?她把沈、宋的两首诗又作了反复比较,沉思再三,最后才决定选宋之问的那一首,把沈佺期的诗退了下去。

当时诗坛上沈佺期和宋之问齐名,称为沈宋。沈佺期见自己的诗落选,心里很不高兴,也很不服气,要求上官婉儿重评。上官婉儿胸有成竹地指着他的诗说:你的诗和宋大人的诗虽然都做得好,音韵谐调,对偶精密,绮丽华美,功力悉敌。但是,你的诗末两句:

微臣衰朽质,羞睹豫章才。却好比强弩之末,显得词气衰竭了。

沈佺期听了仍是不服,认为上官婉儿吹毛求疵,没有看出自己诗的妙处。上官婉儿见他不服,就把宋之问的诗给他从头到尾念了一遍,然后指着末两句赞叹地说:沈大人请看,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言已尽而意无穷,对比你的衰朽之句,不是更显得强健而又有余力吗?

唐中宗听了上官婉儿的品评,点头笑着说:评得好!真是公允之论!

既然皇上以为公允之论,还有什么说的呢?沈佺期把自己的诗同宋之问的诗再次比较、琢磨,确实觉得自己的诗略差一筹。从诗的结句看,自己的诗显得老气横秋,词意衰竭,不如宋诗结句饶有余力。于是,对上官婉儿的品评心悦诚服,表示自愧弗如。

 

 

因诗见弃遭放还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到了顶峰,后人称这时期为盛唐

盛唐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极高的诗人。按他们的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抒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描绘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这前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孟浩然和王维,世称王孟

盂浩然的一生虽然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但他的内心是相当矛盾的。他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一诗中说:

三十既成立,嗟乎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诗中清楚地说明了他对于仕途的热望,以及期待朋友们援引的迫切心情。但他四十岁北上长安,除了赢得诗坛盛名而外,求仕希望完全落空了。

据《新唐书》所载:孟浩然到长安以后,由于他赋诗莫敢抗,一时誉满京城。当时在朝中任大乐丞之职的王维,也是很有名气的大诗人,他看了孟浩然的诗十分钦佩。一天,私下邀请孟浩然到官邸赋诗唱和。孟浩然也十分敬服王维的诗才,既然他来相约,自然求之不得。于是就欢天喜地,带了自己最得意的诗稿,来到王维的官邸。他一面向王维当面请教,一面也想通过王维的引荐,博个一官半职。不料二人正在谈得高兴之际,忽然唐玄宗有事来找王维。当时,孟浩然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布衣。按封建社会的规矩,没有官职的人是不能面见皇帝的,何况孟浩然又是私进官邸的呢!因此吓得无地自容,慌忙躲在床底下。王维神色也很慌张,玄宗问他有什么事情。王维怕犯欺君之罪,不敢隐瞒,只好直说,并向玄宗叩头请罪。

唐玄宗早听说孟浩然的诗写得很好,只是还没有见过面。今天既然来了,又何必躲起来呢?就叫孟浩然出来相见,并问他最近写了什么好诗没有。孟浩然先是惊怕,后来听皇上问他最近写了什么好诗,一时高兴,随口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店。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他念完以后,只见玄宗皇帝脸上显出很不高兴的样子。他这才想到是诗中不才明主弃一句讥刺了唐皇朝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弊端,可能会使玄宗大为不满。果然,玄宗很生气地说:是你自己不求仕进,朕何曾弃过你呢?于是,因放还。孟浩然从此断绝了做官的希望,怀着惆怅的心情回到故乡。

这是传说故事。根据《旧唐书·文苑传》的记载是: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是考试落第,不是上面故事所讲的缘故。

 

 

诗人迷花不事君

忠欲事明主,只是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因仕途当路无人,求官不得,才不得已退隐山林,寄情山水,在故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饮酒作诗排遣岁月。过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闲适生活。

据说,当朝左拾遗韩朝宗,因慕孟浩然的才学,曾亲自登门约他一同去京师,打算向朝廷推荐他做官。可是,孟浩然早已对仕途功名心灰意冷,不愿意去巴结权贵。因此,他对韩朝宗的相约,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虚与应酬而已。有一次,他们正在书房谈论此事时,恰巧有一位要好的朋友来访,孟浩然就丢下韩朝宗一个人在书房里,自己陪同好朋友在客厅上饮酒赋诗,促膝谈心。因谈得十分投机,竟把韩朝宗还在书房等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韩朝宗左等右等不见他的面,觉得孟浩然如此慢客实在无礼,一气之下就不辞而别了。家人急忙告诉孟浩然,说韩大人生气地走了。孟浩然毫不为意地说:走就走吧!我又没有请他来过!说完,依旧和朋友饮酒畅谈。大诗人李白,后来在襄阳结识了孟浩然,对他的为人十分称赞,曾写有《赠孟浩然》一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中表示了对孟浩然的钦佩之情。杜甫对孟浩然的评价也很高。他说:赋诗何其多,往往凌鲍谢。认为孟浩然的诗超过了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鲍照和谢胱。

王维很推重孟浩然。开元末年,王维从凉州回来,做了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到襄阳时孟浩然已经去世了。王维曾写过《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表示了对孟浩然的深切怀念。

 

 

旗亭画壁传佳话

唐开元中,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玉之涣齐名,三人中王之涣年纪最大,比王昌龄大十岁,比高适大十四岁。三人常在一起出游,饮酒赋诗。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相约去旗亭饮酒。他们刚刚坐定,忽见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位诗人忙故意避到隔壁一间小屋里,围着炉火,偷听梨园伶官们的吟唱。不一会,又有四个妙龄女郎登上楼来,只见她们身穿华服,珠光宝气,佩玉叮噹,都是当时京都的名妓。

唐时,乐工们常把诗人们所写的著名诗篇,谱上曲子让伶官去演唱。当时,三位诗人在诗坛上的名声都很大,但彼此不分高下。这时他们私下相互约定,看那几个如花似玉的女子,演唱谁的诗最多,谁就为最优。不一会,听其中一个击节而唱: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高兴地用手指在墙壁上划了一横,说:我一首绝句。接着,另一个低眉吟唱:

开箧泪霑臆, 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 犹是子云居。

高适兴奋地用手指在墙壁上边划边说:这是我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第三个喝道:

奉帚平明金殿开, 强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之三。他又在壁上划了一横,并得意地 说:两首了!

此时,王之涣有点坐不住了,他愤愤地说:这些都是潦倒的乐官,只能唱唱下里巴人的曲子,那些阳春白雪的乐曲,岂是这些俗物所能唱的?说着,指指那四妓中长得最美的一个,赌气道:且听她唱什么,要是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甘拜下风;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那么二位得拜我名下,以我为师。

高适和王昌龄笑着点点头,表示赞同。琵琶声起,似泣如诉,委婉动情。那最美者启动樱桃小口,莺声燕语似地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激动得几乎跳起来,那女子果然唱了他的《凉州词》。诸位,不是我狂妄吧? 三人不禁大笑。四妓和梨园伶官们不知何故。三位诗人走出小屋,说明他们私下打赌的事。大家都高兴得笑起来。她们邀请三位诗人一起欢饮,兴尽而散。

这就是唐朝诗坛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记载于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

 

 

千古绝唱登楼诗

唐玄宗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是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附近)人,字季凌。自幼好学,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末,未及仕年,已穷经籍之奥秘,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传一时。

唐开元初,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县主薄。不久被诬解职,随即访友漫游,足迹所及,几遍黄河南北。一次,他来到山西蒲州府(今山西省永济县),听说府城西南城楼上有一座鹳雀楼,拔地顶天,面山枕水,雄伟无比。虽时已傍晚,如此著名的胜地,怎能等到第二天再去观赏呢?因此,他随即来到鹳雀楼。

果然,胜景如画,气势雄伟。楼有三层,攀登而上,极目远眺,大好风光尽收眼底。只见夕阳正靠着连绵的群山,将要沉落下去;回首向东遥望,一泻千里的黄河,正滔滔滚滚,流注大海。诗人意犹未尽,更上顶层,见祖国山河更为壮丽,心胸为之更加宽广。

黄河远去,胜景入怀,诗人随即题写了俗谚口碑式的千古绝唱《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粗看,此诗平淡无奇,很是一般,但仔细玩味,其意无穷。诗中可见夕阳衔山,高岭横天,黄河奔流,直注天际。仅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二句。寥寥十字,有圆日依依,高山巍巍,长河滔滔,大海澜澜的奇景;也有白日光华,丹霞舒卷,青山凝碧,黄水澎湃的美色。就景象言,日之圆,山之高,河之长,海之阔,形体各具,错落相间,妙趣横生。就色彩而言,日之白,霞之丹,山之青,水之黄,逞妍斗色,斑驳陆离,交相辉映。诗人略挥大笔,绘形便万象迭现,设色则众彩纷呈,创造出一幅何等壮丽、何等浓郁的画面!这能说平淡无奇吗?真可谓语浅意深。可惜,这样一位诗坛的佼佼者,留给后人诵读的诗章却仅六首,其余篇什都已亡佚。六首传世之作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尤为著名。

 

 

久客还乡人不识

唐朝诗人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尤以《回乡偶书》,广为流传。

相传诗人于十多岁时,跟随父亲赴长安求学,离乡背井,在外面度过七十多个寒暑。由于多年跟父亲在一起生活,所以家乡的口音一直没有改变。这其间,诗人历尽艰辛,有时竟狼狈到衣食无着的地步。由于他秉性耿直,不愿向权贵阿谀奉承,因此屡试不第。直到三十七岁(公元 695 年)才考中进士。后来,虽然在长安做过秘书监等无足轻重的小官,但一直未被重视,政治上很不得志,常以诗酒自娱。

天宝初年(公元 742 年),白发苍苍的诗人要求返回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当道士,唐玄宗同意了,并且让百官赋诗送行。好友李白写了《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诗中后两句引用了山阴道士请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写《黄庭经》换白鹅的典故。不久,贺知章终于归隐故乡镜湖。这年,诗人已八十四岁高龄,老态龙钟了。离家已七十余年,当他回到家乡的故土时,村上的儿童们见了当然不认识他,竟笑着向他打问:你这位客人是从何处来的?诗人感慨万端,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短短四句,诗人把久客还乡的感慨和喜悦心情,以及儿童的天真活泼神态,非常朴素而细腻地描绘出来了。诗人离别家乡多年,过去的亲朋好友大都已不在人世。只有门前镜湖的水波,在春风吹拂下依旧是那样荡漾。诗人又写道: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不到一年,诗人便去世了。

 

 

史青五步吟《除夕》

三国时,曹子建七步成诗,众人称誉,历来传为美谈。南朝宋代的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独得八斗。 并据此称那些学问高深的人是才比子建

据宋人阮阅《百家诗话点龟》所载,唐朝开元年间,零陵(今属湖南省)人史青,从小勤奋好学,博闻强记。一次,他向唐玄宗上表自称,曹子建七步成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唐玄宗见表,十分惊奇,当即下诏相召。有人为史青捏着一把汗,谁敢在皇帝面前夸此海口?万一五步之内做不出诗,岂非犯下欺君之罪吗?

面试的一天到了,史青胸有成竹,大步上殿。口呼万岁已毕,玄宗即命作诗。史青俯伏皇殿说:请万岁出题。恰好这天是除夕,唐玄宗即以《除夕》为题,命他作来。史青不假思索,应口而出。诗云: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玄宗听了,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监门将军之职。

 

 

王维佳节亿兄弟

唐代大诗人王维,原是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后来迁居于蒲(今山西省永济县)。诗人十七岁那年离家远游,先到长安,后又到洛阳。

这天正是九月九日,秋高气爽,人们根据旧传统,重九登高,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王维少时听人说过,东汉时有个人叫桓景,从费长房学道。有一年,费对桓说,你家在九月九日那一天有灾祸,必须每人做一个彩袋,内盛茱萸(一种枣红色的果子),系在臂上,登上高处,饮菊花酒,就可以避免了。桓景听了费长房的话,九月九日这天照他说的去做了,家中人全都平安无事。晚上回家,看到家里养的鸡、犬、牛、羊都死光了。后来,凡到九月九日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一则避灾,再则游乐。

王维远离亲人,独在异乡,感到十分孤寂。又恰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他无心登高,徒步旅店深院,思绪万千。可以想见,家里兄弟在登高的时候,一定十分思念他。遍插茱萸少他一人,相忆之苦使他情难自己。于是,诗人题诗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因蒲地在华山以东,故这里称留在家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诗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十七岁的人能写出这样一首情深意切,千百年来传诵人口的诗篇。实在难能可贵。且诗的第二句已成为广泛地被人引用的佳句。

 

 

王维巧咏息夫人

盛唐时期,与孟浩然齐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能诗会画,多才多艺。他少年时就和弟弟王缙离开家乡(今山西省永济县),到当时的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等地客居。由于他很有诗名,所以备受王公权贵的器重,经常有机会出入于王侯之家。和他关系密切的有宁王、薛王、岐王等。

这些王公贵族生活都很奢侈腐化,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只知寻欢作乐。王维作为他们的清客,除了陪他们游赏、饮宴,还得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去讨好他们,所以写了不少应景助兴的诗歌。这些作品不外乎恭维主人招客遨游时的雅兴,称赞酒筵的丰盛及园林景色的优美。但其中也有象兴阑啼鸟唤,坐久落花多,这样一两句清丽的句子,为后人所称道。但就其思想内容而论,它们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和豪门贵族接触较多,势必会碰到一些令人不快的事,引起一些感慨。

据说,王维有一次来到宁王李宪的府上。李宪兴高采烈地告诉他,最近又娶了一妾,而且花容月貌,姿色无比。王维心里想,李宪家里养着几十个色艺俱佳的宠妓,成天迷恋于酒色,过着奢华而荒淫的生活。他还不心满意足,又娶什么妾。不知谁家的女儿又被他糟塌了。

原来,宁王一天出游归来,忽然在街上一家面饼铺里,看见一位绝色的女子,正在帮着丈夫做面饼。李宪一见垂涎三尺,回来以后立即打发人去做媒。人家不是已经有丈夫了吗?但是宁王看中了,谁敢说半个不字?不多久,面饼师傅的妻子就被他霸占过来了。

冬去春来,转眼已过了一年。那女子总是双眉紧锁,从来没有一丝笑意。这天,李宪喝了几杯闷酒,来到她的身边,问她想不想那个做面饼的丈夫。那女子悲苦万状,默不作声。宁王见她不说话,就派人把她丈夫找来。虽然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宁王在场,飓尺天涯,她有话不敢说,想哭哭不出。只见亲人面容憔悴,犹如隔世之人,知道丈夫为她日夜牵肠挂肚。她心如刀绞,不禁泪流满面。当时王维也在场,见此情景,心里暗暗地骂李宪夺人所好,拆散恩爱夫妻,其罪当剐,但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人面兽心的宁王,见他们夫妇相见,犹如陌路人,相对无语,惟有痛哭流涕,不觉放声大笑了,还要叫王维以这件事为题,赋诗吟咏。王维义愤填膺,早已成竹在胸,即以《息夫人》为题,挥笔写成五绝一首: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时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是一首借古喻今的诗。息夫人是春秋时息侯的夫人。楚文王灭了息国,就霸占了息夫人。息夫人到楚国后虽然生了两个儿子,但她一直不开口说话。楚文王问她为什么不说话?息夫人深深地叹了口气,终于开口说:我一个妇人,嫁了两个丈夫,不能殉节,还能说些什么呢?这个面饼师傅的妻子和当初息夫人的遭遇相似,于是诗人王维就巧妙地将息夫人的故事借来讽喻宁王夺人妻室之事。从诗的表面看,似乎很蕴藉、委婉,其实却饱含着诗人对那女子的同情和对宁王的愤慨。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岁。

 

 

王维以诗明心迹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第二年攻下长安。唐明皇早已带着杨贵妃以及杨国忠等一班宠臣逃之夭夭。京城里一片混乱,叛军烧杀奸淫,百姓哭爹喊娘。

大诗人王维和其他许多官员,来不及跟玄宗皇帝一起逃跑的,就成了安禄山的俘虏,都被关在宣杨里杨国忠旧宅

安禄山为了笼络人心,请王维他们出来做官。开始,王维装病推辞,不愿为官。但安禄山看重他的才气,软硬兼施,一定要他出来做官。王维至死不从,结果被送到洛阳,关在菩提寺中。这期间,他写了一首怀念朝廷的诗:《口号又示裴迪》,表明自己不事贼寇的心迹: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官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后来,长安、洛阳两京收复以后,王维没有被朝廷判罪。据《太平广记》引《集异记》所载,凡陷贼官以六等定罪。就是说长安、洛阳陷落后,未及逃走而在安禄山手下办过事的,一律要判刑定罪。王维因写了那首怀念朝廷的《口号又示裴迪》诗,得到了肃宗皇帝的嘉许。又加上他弟弟王缙平乱有功,向朝廷自求削官为哥哥赎罪。所以王维得到特别的宽恕,没有被判菲,只降了官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