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游记——想念秦始皇

 苏迷 2013-02-01
一小时有余的航程,为期一周的自由旅行,从浦东到大连,我终于又回到这座熟悉的城市,和朋友开玩笑说,是不是有必要亲吻一下故乡的热土,其实大可不必,单单听上几句接机人的闲聊,浓浓的乡音就完全的把我拉入故乡的怀抱。上海的繁华,苏州的古典都只能留在记忆里待日后慢慢梳理,而眼下,只有熟悉了20年的市容风貌牢牢占据着我的视听感官。

没错的,语言,更准确的说是方言,永远是一个人无法抹去的印记。它不仅是一种地域划分,更算得上是一种精神归属。尤其远在他乡时,偶听得一句家乡土话,足以让人精神一振,甚至眼眶湿润。

可有没有想过,方言的存在,在成就了同乡人浓浓温情的同时,也造成了异乡人沟通的障碍。即便在普通话大范围普及的现今,出门在外的人,仍然可以感受到交流上的不便。而这个时候,与有声语言相对的——无声文字的价值就显得格外突出。如果说语言使得某一区域文化变得独立而鲜活;那么文字,则使得整个民族的文化得以记录与传承。

到了苏州,园林是绝对不能错过的。一个人进入一方天地,步子慢慢走,折扇慢慢摇,园林的景致,让人急躁不起来,即便天气再闷热,也总有闲情逸致,站在穿塘而过的小桥上,细看哪条锦鲤顶翻了哪片荷叶,哪阵清风又撩动了哪朵红莲。毕竟是北方人,初来江南染上热伤风,走不远就要停一停。坐在廊下,想想刚才走过的几个院子,“兰雪堂”“荷风四面亭”“听雨轩”等等,忽然发现“文字”在园林中的巨大作用。

现代人走进蕴藏着几百年历史的幽宅深院,凭借什么和古人神交?其实,首先是这些文字。无论是秦篆还是汉隶,是狂草或是行楷,只要是汉字,总能依稀认得出来。文字给了游人园林的主题,也就把园林的心境,园林的文化传达出来。在园林主人的会客厅里,欣赏几幅名人字画,尽管纸页已然微微泛黄,但面对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阅读起来并不困难。文字的统一,其实也是文化表达形式的一种统一。可以想象,来自于大江南北的文人墨客,所操持的一定是各异的方言,但他们书写的文字却是统一的,这就在横向的广度上为同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就为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平台,使我们各个时代的文化得以各自记录,自我保存。而朝代在更迭,历史在滚滚向前,一个时代的文化既要自我丰满,又要承上启下。我们从古人的经典著作中学习,又把经验传给后人,完成这一切都要考统一的文字。于是文字又在纵向的深度上使文化得以传承。

想到这里,再仔细端详一下行云流水的作品,读起来也多了一份亲切。这时,有一个来自欧洲的旅行团进入了厅堂,在书法卷轴前面流连许久。忽然,有个年轻人提了个问题,古老的文字,不懂考古,怎么认得出?导游支吾着,问题显然出乎意料。我凑上前去,说了一句:“这恐怕要归功于秦始皇”。队伍中的年长者,点点头,笑了。

是要归功于秦始皇的,文字的统一,不仅为秦帝国建立了集权的基础,中央到地方,上通下达,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载体。五千年的文化得以记录这是其他几种与中国比肩的古老文化所不能比的。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有文字研究的断层,以至于古老的典籍如今人们无法解读,文字是少数研究者的工作内容,却不能被国人所普遍理解。由此,文化也就随着法老的入葬变得干瘪而缺乏生机,随着空中花园的倒塌而无法从天堂传入人间。而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中华文化就变得完整而鲜活。秦不过二世,但始皇帝一道诏令,却让后世千秋万代的华夏子民得以学习先哲智慧,让中华文化得以绵绵不绝。

出了园林,就是现代街道,文字也就从古老变得年轻。看看两侧夸张的现代字体,再回望园林的石刻牌匾,心情平静而轻松,有点想念秦始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