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东方欲晞 2013-02-01

 

                红楼开讲之: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图片选自网络)  

       几日前,有朋友在空间开设讲堂,讲述红楼人物,受到诸友的围观,叫好声一片。朋友邀我加入,令我围绕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畅谈读《红》心得。盛情难却,不免也效曹雪芹之故事,用“假语村言”,抒己之感,以求同乐。

       说起《红楼梦》,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之前,曾对家人戏言: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想带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两本书。前者,刀枪剑戟;后者,风花雪月。一刚一柔,一武一文。有此二物,永不寂寞。

       一部小说,最关键的是有一个好的故事。与此相联系,就是塑造几多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这个问题上,《红楼梦》已经尽善尽美。翻开该书,其中的人物,无论是红楼祖母、红楼老爷、红楼太太、红楼姨娘、红楼公子、红楼小姐,还是红楼丫头、红楼小厮,无不鲜活灵动!当然,其中着墨最多、用功最大的“女一号”,当然非林黛玉莫属!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领略、欣赏、评价林黛玉的风采呢?我以为,要把握好这一艺术形象,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去审视。对此,我归纳为“一二三四解读法”: 

一种设计

       凡是小说,或明或暗,都有主线。顺着这条主线,编辑故事,设置人物,《红楼》也然。在第一回,作者就有了一种设计:得换人形,修成女体,心里装着无尽的缠绵,去了结木石前盟的风流公案。这个还泪设计一出,就赋予了黛玉文化基因,决定了黛玉的艺术个性。于是,才有了黛玉的率真、黛玉的美丽、黛玉的才华、黛玉的乖巧、黛玉的命运。没有还泪之说,到哪里去找黛玉的爱哭?因此,我们评价黛玉这一艺术形象,就要遵循作者的这个设计。如果脱离了这个设计,我们看到的就只有一个小性幽怨、终日哭啼、不解人意、令人生厌的林小姐了。

二重身世

       正因为有了木石前盟这一设计,才赋予了黛玉神界、凡界这两种身世。荣国府里的黛玉,不是因孤苦来投亲的,而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对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神界的仙珠,也不能只看到凡界的少女。如果我们只用一种视觉去看待黛玉,就会只看到个性单调、形象单薄的黛玉。实际上,正是有了这两种身世,才使得黛玉身上体现出了过多的神采飞扬、诗人气质、灵秀不俗,才让我们觉得可亲、可爱、可敬、可叹。记得我小的时候,跟随大人们观看越剧《红楼梦》,那些中老年的观众,无不随着黛玉的一笑一颦,心潮起伏,以至于银幕上黛玉以泪还恩,观众席上人也将多情的眼泪,毫无保留的给了黛玉。这种互动,正是对这一艺术形象的高度认可。

三个象征物

       在《红楼》中,作者将不同的花,量身定做给了众多的红楼女儿,以花喻人,用花示运。除此之外,还将三种物件给了黛玉,用以象征其个性,正所谓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一是仙草。长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绛珠仙草,自然就带有了神性。同时,还有了小草的脆弱,这才有了黛玉的体弱多病,有了黛玉对宝玉的高度依赖。同时,也有了宝玉对黛玉的疼怜之心、爱恋之意。二是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了人品高洁,刚直有节。潇湘馆里,细竹掩映,翠绿成荫,正表现了黛玉的品行。三是柔水。自古就把柔水比作女性,宝玉也把“女儿是水做的”放在心里、挂在嘴边,而黛玉的住处,泉水流动,绕阶盘旋,在大观园里是独一无二的。水的灵动、水的柔美、水的变化,是对黛玉最好的诠释。 

四种表现

       黛玉在众多红楼女儿中,有诸多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正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表现:一是神气。他与众姐妹不同,放射出来自凡间、不同凡人的神气。她与宝玉情趣相投,志同道合,能与宝玉分享心中的所有秘密。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免带有俗气;黛玉是艺术作品的神,自然带有神气。二是灵气。作者在黛玉身上注入了太多的超前意识和品格,不禁有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还有独立的文化气质,不沉溺于仕途经济,聪慧通灵,超凡脱俗。三是才气。黛玉聪慧,悟性极高,尤善诗词歌赋。其他红楼女儿是结社时写诗,黛玉则不然,不仅积极参与集体创作,也写应制,有时独自一人还写诗填词,是真正的诗人,具有咏絮之才。也只有她,才有诗人之眼、诗人之言、诗人之心。有人曾做过统计,黛玉写过8种题材25首诗词,凡256句、1659个字。四是秀气。黛玉的漂亮自不必细说,我们从王熙凤的嘴里、呆霸王的眼里,就能体察的到。“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这话,不仅是赞宝琴之辈的,也是称赞黛玉的。

       就是这样一个女儿家,其结局确是可叹。尽管续作者设计了焚诗断痴情的结局,但还是违背了原作者的初衷。有红学家得出结论,最后黛玉受赵姨娘等辈之侮辱,虽没有跳井、撞墙、上吊、抹脖子,却也含恨沉水而死。我们可以想像:在一个月圆的秋夜,黛玉还完最后一滴眼泪,带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哀怨,义无反顾地向湖中心走去,任那清凉的湖水没过脚、漫过腰······从这个角度讲,《芙蓉女儿诔》就不单是死吊晴雯,也是活悼黛玉。

       今天我们评论黛玉,不可避免地要说到宝钗,因为自成书开始,就受到了读者无尽的议论,有的拥林抑薛,有的尊薛贬林。其实,让我看来,薛林的不同性格,并不相斥,而是互补的,合二为一,才是完美的红楼女儿。恐怕,这也是原作者的心愿。不然,怎会将二人的判词放到一起呢!在此,不免对宝玉好生羡慕。倒不是羡慕他生在了温柔乡、富贵地,而是原作者让他与黛玉谈了一场以爱和误解为主题的持久恋爱,续作者又把宝钗扶上了红纱婆娑的鸳鸯暖床。我想,如果让一个男子,就如宝玉一样,能与黛玉幽幽怨怨恋一世,与宝钗恩恩爱爱过一生,该是怎样的人生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