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重新定义恒星“可居住区” 地球位于边缘

 齐鲁生 2013-02-01

地球恰好位于边缘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科研人员利用更新更精确的计算重新定义了恒星“可居住区”的边界,并惊讶的发现地球恰好位于可居住区的边界。可居住区,又称为宜居带,是指行星距离自身恒星不远也不近,恰好适合生命存在。研究小组表示,这项研究将对搜寻外星生命的活动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这将对位于可居住区的系外行星的数量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小组负责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拉维·库马尔·考帕拉普(Ravi Kumar Kopparapu)这样说道。利用最新的数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科学系的科研小组开发了一种最新模型,用于确定发现的系外行星是否位于恒星可居住区——在该地区行星能够支持液态水的存在。

这张图片显示了不同类型恒星附近的可居住区的距离,同时标出了很多已知的位于可居住区的系外行星。图中地球-太阳距离(大约1.5亿千米)为一个天文单位。

通过将最新模型与之前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小组发现可居住区与自身恒星的距离远比之前预想的要更远。这篇即将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的研究是建立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地球科学系埃文·普(Evan Pugh)教授和詹姆士·卡斯廷(James Kasting)建立的模型上,从而提供了关于恒星的可居住区具体位置的精确计算。在这篇研究中,考帕拉普和研究生拉美西斯·拉米雷斯(Ramses Ramirez)利用了最新的温室气体吸收数据库——以大气分子吸收光谱数据集(HITRAN)和高温气体数据库(HITEMP)。

最新的数据库拥有关于水和二氧化碳更精确的信息,使得科研小组能够基于20年前用于其它恒星的开创性模型建立新的数据估计。利用这些数据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超级计算机,研究小组能够计算出恒星附近的可居住区的位置。

在之前的模型里,水和二氧化碳并没有被充分吸收,因此位于可居住区的行星距离自身恒星都非常近。而最新的模型发现之前认为位于可居住区的系外行星其实并不位于这个地区。最新模型显示地球恰好位于可居住区的边缘,此外,该模型并没有考虑云层的反射,后者会反射来自太阳的辐射从而保证地球气候的稳定性。

这项研究还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的进行已有的科研。例如,该模型可用于检测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任务发现的行星是否位于可居住区。开普勒太空任务已经发现了2000多个潜在恒星/行星系统,最新的模型将帮助发现最具潜力的行星。(编译/严炎刘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