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一新的老舍旧居
位于天生新村63号的老舍旧居是座一楼一底的小洋楼。小楼依坎而建,青瓦灰墙,院内小径两旁栽种着蔷薇、鸢尾等花草,周围还有芭蕉、梧桐、洋槐等绿植。这里不仅是老舍曾定居的寓所,同时也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抗敌文协)在北碚的办公处。 1938年,老舍从武汉到了重庆,没多久,他就来到北碚,因为时任抗敌文协常务理事一职,老舍多次到碚处理事务,还忙着会友、讲演,一来二去地,他喜欢上了这座宜居小城,有空就常来玩玩。直到1943年,突如其来的盲肠炎让老舍入了院,这一回,老舍在北碚一待就是三年半。 其时,老舍在北平的家人因为首都沦陷,于是悄悄离开北平,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逃亡,目标地正是重庆。11月中旬,夫人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与老舍在北碚团聚,从此在旧居定居。 过往的岁月,沉淀下难以忘却的往事。 北碚区文广新局的朱菲范曾去北京拜会过胡絜青女士,他回忆说,“那时是1995年,我在北京西合院见到了92岁高龄的胡絜青,她那阵正患感冒,但思维很清晰,说起老舍创作《四世同堂》的经历还是头头是道。” 原来,自从老舍在北碚安家后,就有许多朋友前去看望。言谈中,胡絜青被反复询问起北平沦陷后的情况,她也一遍遍说起当时北平百姓的苦难,以及逃亡路上的艰难惊险。每当这个时候,老舍就细心地记下她言语中透露出的丝丝细节。积跬步以致千里,老舍觉得自己已经收集到足够的背景材料后,便计划用两年时间写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1944年元旦,老舍正式动笔,开始撰写以沦陷时期的北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部鸿篇巨著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使得祁家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一次次外力的打击下始终未解体,隐喻着这个国家的希望与新生,给全国人民树立了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成书过程相当艰难,一方面是生活条件的恶劣,另一方面则是老舍的身体状况很差。北碚的夏天很热,老舍的书房又三面朝阳,就算太阳落了山,屋里也还跟蒸笼似的,墙上简直能烤面包。老舍在屋里坐不住就到屋外去,哪晓得外面的蚊子又大又多,更让人恼火。头昏与疟疾时常来捣乱,战局形势的严峻,都严重影响了老舍的写作进度。 抗战胜利后,老舍在《八方风雨》一文中回忆起这段经历——“三十四年,我的身体特别坏。年初,因为生了个小女娃娃,我睡得不甚好,又患头晕。春初,又打摆子。以前,头晕总在冬天。今年,夏天也犯了这病。秋间,患痔,拉痢。这些病痛时常使我放下笔。本想用两年的功夫把《四世同堂》写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年底,只写了三分之二。这简直不是写东西,而是玩命!” 就在这旧居里,老舍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前二部《惶惑》和《偷生》,并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小说、话剧、曲艺、散文和杂文等。在北碚的3年半时间,成为了老舍一生创作的巅峰时期。 老舍是少有的有风趣和知根底的北京通和中国通。他认识古老中国人的人性深处最善良最柔软和最腐败的地方。1938年8月14日,他和老向、何容一行抵达重庆。老舍旧居依山而建,底楼后半与山体结合在一起,有2层8间,共120平方米。其周围均住有名人,如梁实秋,样宪益等。此图为老舍在重庆的旧居,在修葺之后的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