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雾霾真正可怕处是治理比非典更难

 啸海楼 2013-02-03


周东飞:雾霾真正可怕处是治理比非典更难

2013-02-01

雾霾之灾让人们认识到,平等有时候是如此的消极,大家都是受害者,谁也不可能例外。雾霾的治理比非典更难,因为它更加关乎长期性与全局性,但这样一个治理过程也将给予我们这个社会更多的成果与启示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大气污染是跟整个环境相关的,这个比非典更可怕。非典可以考虑隔离,可以采取各种办法,但是大气污染是任何人都跑不掉的。

雾霾之灾让人们认识到,平等有时候是如此的消极,大家都是受害者,谁也不可能例外。雾霾与非典相比,还有另一种可怕的地方。非典尽管来势凶猛,但毕竟只是时疫的一种,一旦政府和社会协调行动起来,非典作为疫情是可以战胜的。雾霾看上去并不凌厉张狂,但真正治理起来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就这一点来看,雾霾确实比非典更可怕。

在上一个雾霾周期中,人们已经充分领教了什么叫厉害。只是未曾想到,下一个雾霾周期的来临如此迅速。以前也不是没有遭遇过浓雾天气或者城市灰霾,但那时的天地似乎要比现在稍微仁慈一点点,即便有雾有霾也不至于如此密集,以北京为例,一个月中居然只有几天无霾。地球是不是已经被设置为“戴面纱”状态?在恶劣天气面前,怨天实在不如尤人,非天地不仁,而是我们自己对天地不仁。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也终究会有一个极限,我们所面对的正是一个已经超越了临界状态的地球。

当空气已经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物质,当空气污染的危害任何人都逃不掉,再来从头讨论其危害性如何、其发生率如何,这些功课都已经失去了意义。惟一的真命题是行动和治理,这应当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共治”。再不要相互推诿以证明责任不在自己,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也都是灾难的塑造者。要尊重和保护的是担当意识和行动能力,政府、企业、公民都必须在这场“共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类似《清洁空气法》的纸面规约我们并不是没有,无非是它有些落后于现实,或者说它未能兑现使命。

修法是必要的,但修法也只是众多的措施之一。所有的组织和个人都从自己所能担当的角度去担当,这种担当可以上升为法律,前提是有效和有必要。担当不能沦为空谈,更不能将别人的担当异化为自己无所作为的挡箭牌。民众有权利督促政府通过公车停驶、工厂减排等方式应对雾灾,同时民众也应以自己的行为改善来为清洁空气尽一份努力,比如少开车之类。“那是政府的事”,或许是基于环境诉求权利长期空置而发,但今天应该尝试着重建社会的自主性。“天气岂能怪政府”,这样的说辞若出自官员之口,同样不值得去认同,毕竟污染的成因与治污的效果都不能与政府脱钩。

治理是最高选项,但治理的过程依然需要冷静与科学。急迫常常伴生急躁,目标的正确性往往试图代替方法的科学性。眼下最热的讨论,大概是要不要禁止燃放鞭炮。燃放鞭炮当然会给空气带来负面拖累,但是因此就断然剥夺民众多年延续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却并不是一个天然正确的选项。要评估鞭炮对雾霾的贡献率到底有多高,也要评估禁止燃放鞭炮对民众的春节快乐感受影响有多大。不是绝对不可以禁,但如同其他禁止类事项一样,它应该符合程序正义,成为民众的一种自主选择。以站上道德制高点的姿态,随意挥动行止的旗子,这样的策略太不靠谱,即便是以治理雾霾的名义。

十年前的非典,让中国蓦然惊觉发展中的教训与短板,从此之后才有了重新布局基层医疗体系乃至启动新医改。十年后雾霾来临,在朦胧中我们却清晰地看到增长方式的局限、经济结构的缺陷以及生活方式的畸形,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兑现环境权利和启动社会共治的契机与可能性。雾霾的治理比非典更难,因为它更加关乎长期性与全局性,但这样一个治理过程也将给予我们这个社会更多的成果与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