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问世

 bfbobo 2013-02-03
《〈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问世
2011-08-15 16:52:56                          

    两岸学者八十四载接力结硕果

    《〈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问世

    李少园教授2008年在永春发现的《平闽十八洞》明代大一统版本封面

    《平闽十八洞》人物绣像

    由泉州学研究所编辑的《〈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

    这幅杨文广平闽地图,转自叶国庆的《平闽十八洞研究》。

    编者按:约成书于明末的《平闽十八洞》是一部参用闽南方言描述福建开拓历史的通俗章回体小说,其故事广泛流传于闽台及东南亚地区。1927年,漳州籍学者、当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发表《平闽十八洞所载的古迹》一文,拉开了《平闽十八洞》研究的序幕。

    近日,由泉州学研究所编辑的《〈平闽十八洞〉及其研究》一书首发,这本凝聚两岸学者八十四载研究成果的著作甫一问世,便受到了各方关注。 □本报记者 吴泽华 彭斌

    林语堂逐一考证十八洞地点

    《平闽十八洞》所载故事主要内容为:北宋嘉(亻+右)年间,闽王蓝凤高拥兵自重,叛逆谋反。宋仁宗遂召杨文广入闽平叛。历经十年苦战,杨文广将蓝凤高麾下的十八洞洞主一一击破,终于平定闽王叛乱。

    由于《平闽十八洞》通俗又不失乐趣,故在福建颇受欢迎,并从闽南流传至台湾、南洋等闽南话语系覆盖区,经销书局遍及上海、北京和东南亚各地。

    林语堂先生是学界公认的研究《平闽十八洞》第一人。他于1927年发表的《平闽十八洞所载的古迹》一文中,将所涉及的十八洞地点一一列出。其中的第十一洞寿仙洞,林语堂明确指出在泉州府南安县外。

    此外,林语堂在文中指出《平闽十八洞》还颇具考古价值,认为书中所载十八洞的地点虽多属附会,但是由于福建险峻多山,山峒之间常留存有古人的遗迹,故此点可为考古学者注意。

    几年后,另一漳州籍学者、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国庆对《平闽十八洞》展开了更为全面的研究。

    《平闽十八洞研究》是叶国庆先生燕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35年刊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全文长达95页。

    叶国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读再加上缜密的研究思路,在史实考证、版本比较、小说演变、文体风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他依据大量历史资料,论证得出《平闽十八洞》中所述杨文广平定闽王蓝凤高叛乱之事,是由唐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峒蛮所附会而来的——陈元光后来成为漳州民间家喻户晓的“开漳圣王”。

    两岸兄弟学者推动深入研究

    《平闽十八洞》研究工作在新时期得到深入开展,离不开李亦园、李少园昆仲的推动。

    李亦园,著名人类学家,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少园,福建师范大学原中文系副教授。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叶国庆教授考证《平闽十八洞》有七种版本,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上世纪末,该小说已绝迹难寻。1992年,李亦园为继续叶国庆教授1935年的研究,在两岸到处搜求该小说文本,却未果。最后在日本学者的帮助下,于东京大学图书馆寻得一复印件,并据此经一番耕耘,在1993年“台湾与福建两省民族志调查比较研究研讨会”上发表《章回小说<平闽十八洞>民族学研究》,引起两岸学界兴趣和关注。

    受兄长李亦园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少园在海峡彼岸的泉州多方搜求,终于2008年在永春县觅得1928年沪上萧序的大一统石印本《平闽十八洞》一本。

    经李少园核对,这本书与兄长李亦园研究所用的复印本为同一版本。

    李亦园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另辟蹊径,从民族学的角度对《平闽十八洞》展开了研究。李亦园对书中所涉及的福建少数民族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蒋炳钊先生的考证,肯定了书中所说的少数民族是当代所说的畲族。在《平闽十八洞》中,代表少数民族洞寨的动物共有十五种,其间大多数是昆虫类,比如蝙蝠、蜘蛛和蚯蚓等,少数是禽畜类,如,狐狸和鹅等。李亦园通过研究认为这些动物都是用以代表各洞的洞主,而不是作为崇拜的对象,它们应该是属于分类识别的图腾,而不是作为始祖崇拜的图腾,并认为分类图腾与作为始祖崇拜的图腾应该是一件事的两面,在某一阶段中,前一面的意义也许较为突出,但在另一阶段里,情况又可转变过来,这是一种反复互为表里的过程。

    李少园教授在泉州接过了海峡彼岸兄长李亦园的接力棒,从文化的角度对《平闽十八洞》展开了探析。在李少园的《和睦融合是闽南各族的共同期盼——闽南古代章回通俗小说<平闽十八洞>的文学探析》一文中,李先生指出书中有使用大量的闽南方言,如“活鬼”(机关)、“蜜婆”(蝙蝠)、“相辞”(告别)等;并还有闽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描写和壮观的海战场面等,这些都表明《平闽十八洞》一书具有鲜明的闽南地方文化特色。此外,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尖锐激烈的战争,满族已建立了统治稳固的清王朝,民族矛盾趋于缓和,国家走向统一,人民亟须休养生息,民族需要恢复元气。这时民族的大融合大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要求。李少园认为《平闽十八洞》所选取平定民族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题材,是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的。《平闽十八洞》以文学的艺术力量,从民间文学,即“小传统”的角度,表达了闽南平民百姓对文化大融合、民族大团结和国家大统一的期盼和赞颂,为今天各民族的互动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有益的启迪。

    名词解释:大传统与小传统

    大传统与小传统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的一种二元分析的框架,用来说明在复杂社会中存在的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传统。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在台湾,李亦园先生又将大小传统的概念运用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并对应于中国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