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相邦春申君墓

 苏迷 2013-02-03

    [吴论228] <wbr>楚相邦春申君墓《上相邦鉨》铜印

 

 

    苏州小真山楚墓,我先后上去过六次,那里仅余清理后未填埋的墓坑。在[吴论156]中,据《苏州考古》一书中原苏州市博物馆馆长钱公麟的文章,考证了苏州小真山D1M1、D1M2、D1M3分别为春申及妻、子之墓。钱公麟先生的正式考古报告、墓中究竟出土何物,始终寻查不到。最近经无锡图书馆电子书库支持,终于收录了《真山东周墓地-吴楚贵族墓地的发掘与研究》全文。本文内容均转载自该书。

 

[吴论156] <wbr><wbr>考楚相治锡 [吴论156] <wbr><wbr>考楚相治锡

         小真山位于苏州西郊通安镇                   炸山取石暴露的甲字形墓坑仍在悬崖壁

 

    一、墓室结构。D1M1位于小真山的主峰,海拔32.2米。该墓凿山为穴,虽被开山炸石所破坏,但从保存下来的东、北壁来看,墓室修凿得非常规整。为甲字形大墓,方向180度,北部有一条斜坡墓道,长11、宽3.17-3.85米;墓底长6.5、宽5.45、深6.2米,南端有一台阶,宽0.6、高0.57米,台面距墓底1.68米。墓口长方形,墓壁较直,底部有两条宽0.8米的东西向沟槽。棺椁己荡然无存,墓室内的填土都进行了夯打。棺椁之上堆筑长约40、宽30、高25cm的石块,交错排列,略呈梅花状。在石头缝隙间填土,夯至与石块平。再放第二层石块,位置与第一层交错。上下共六层,顶部与墓口齐。墓道南部也填有1-6层石块,与墓室内石块呈水平状。墓道北部有厚达1米的沙石夯筑层,每层厚5cm,夯窝直径5-7、深0.5-0.7cm。夯层之上堆筑封土,为饅头状土墩,高5米多,直径约34米。

 

[吴论228] <wbr>楚相邦春申君墓

                              D1M1平、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在墓道南部近墓室口处,左右两壁分别竖靠2件长柲铜戈,共4件,戈锋朝向墓道。每件均由铜戈、木柲、戈鐏组成,通长165cm。柲巳朽,直径3cm。由于开山炸石,墓内遗物大多被炸毁或散佚,经公安部门追缴回一部分,另有一些发现于填土和被炸山石中。

    青铜剑2件。形制不同。一件仅存部分剑身,柄上有双箍,两面均饰菱形暗格纹,剑身残长18.6、宽3.8,柄残长7.3、径1.4-1.7cm;另一剑锋残,剑身狭长,平脊、宽格,柄上有双箍,格饰兽面纹,残长31.1、宽3cm。

 

[吴论228] <wbr>楚相邦春申君墓 [吴论228] <wbr>楚相邦春申君墓

    青铜剑、铜戈、箭镞、戈鐏                         青铜鼎

 

    出土青铜器共26件。

    青铜鼎4件,大小近同,子母口,盖、身相合略呈扁球状。附耳微撇,三蹄足细高,足为棱柱状,腹中部有一周凸棱,盖中央有一衔环纽,周围等距分布三卧兽,盖面中部饰弦纹一周。青铜鼎通高26.2、口径18.2、最大腹径21.8、耳高8cm。

    青铜盉1件,已残缺,仅余盖和部分肩部。器身矮直领,平沿,宽肩上有一残纽,呈双兽足状,肩部以单线云雷纹作地,上雕相间排列的夔龙纹和蛇纹。夔龙纹张口、突目、卷鼻,独角立于脑后。盖中央立一猴形纽,长嘴、招风耳、缩脖弓背、前肢放于腿上,屈身而坐,猴胸前有环形纽,纽上套有环。高2.6cm,盖径18.4、高4.2cm。

    青铜灯1件,由灯盘和人物底座两部分组成,灯盘直径11cm、人俑高11.2cm、通高16.8cm。灯柱下端被人俑抱于膝上。人俑头戴巾冠,身着宽袖长袍,双腿弯曲,右膝承接灯柱,用双手护住。人物仰视灯盘,宽脸膛,大眼,塌鼻梁,阔嘴,面带微笑,神态安祥。

 

[吴论228] <wbr>楚相邦春申君墓 [吴论228] <wbr>楚相邦春申君墓

            青铜盉                               青铜灯

 

    青铜印一件,己锈蚀,桥形纽,印台呈覆斗状,印面为正方形,上面阴刻篆文,四周加边框,印文己磨损。印面长2.9、宽2.9、高2.3cm。

    另外还出土了陶质郢爰冥币2件;玉石器7件,其中玉璧1、玉珩3、玉管2、长条状石坠1。

 

[吴论228] <wbr>楚相邦春申君墓 [吴论228] <wbr>楚相邦春申君墓
             青铜印面照片                          青铜印测绘图

 

    三、青铜印考释。

    此印是一方楚国官印,其文字构形特点是典型的楚文字风格。左上方为“上”字,“上”字在下部多一短划,为利用赘增笔划作装饰,是战国文字的一个特点。左下方为“相”字,“相”字的“目”旁虽缺损厉害,但不难认。右上方为“邦”字,此字比较模糊,钤本很难看出。仔细观察原印,“邑”旁笔划还是可以看清的,“丰”字的竖笔出了底线,由于与右下字“鉨”的金旁尖头太近,所以改作斜出,显得有些突兀,这卡出于布局的需要。其实,“邦”字的丰旁竖笔出底线,金文中已有之,在古玺中也不是孤例,如“新邦官玺”(《汇》0143)、“弋阳邦栗玺”(《汇》0267),均其例。“鉨”字的金旁构形,是楚文字的特有写法。“相邦”是流行于战国晚期的一种职官名称,职能是辅佐王,但史籍无记载。但出土的秦兵器铭文有“相邦呂不韦”、“相邦呂仪”、“相邦冉”等。“相邦”之名,典籍何以改作“相国”,与汉代避刘邦讳而改字有关。

 

    四、D1M1墓主推断。

    D1M1墓道摆设四戈,仅见于安徽长丰晚期楚墓中。两者的墓口上也都设二层台,应属同一时期的楚国贵族墓葬。墓中出土了“上相邦鉨”印,证明墓主担任楚相一职。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张守节《正义》曰:“墟音虚,今苏州也。”由此可知苏州一带在战国后期属于春申君的封地,此时此地的楚国封君墓,属于春申君的可能性最大。

 

:第三、四节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古文字学家曹锦炎先生撰写。

 

 

2011.11.27附录:

    秦东陵盗墓出土了一批木胎漆豆,2010年11月破案收缴。经陕西省文物局鉴定,为战国晚期秦豆。其中一漆豆上刻有两行长篇铭文:

[吴论228] <wbr>楚相邦春申君墓

    铭文书写自上而下、自左往右。右侧3行15字为:“八年相邦薛君造,雍工师效,工大人申”。左侧3行14字为:“八年丞相殳造,雍工师效,工大人申”。

    铭文中“薛君”为孟尝君,“殳”为秦丞相名,不见于古藉,但见于出土文字。铭文中“相邦”与“丞相”同时出现,可证战国此为两职,相邦佐王,丞相辅相邦。

    秦昭襄王八年为公元前300年,楚考烈王、楚相春申君俱亡于公元前237年,当为同时代。战国晚期的编制序列应为:王、相邦、丞相…。

   秦昭襄王八年木胎漆豆”原载《考古与文物》2011年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