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邮湖的水乡气息·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2-03
南方书话
高邮湖的水乡气息

    《汪曾祺书画集》

    汪曾祺 著

    汪曾祺书法作品

    他自己说:“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出一张宣纸,随意画几笔。所画多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说得多好。一个艺术家,对生活对现实忿懑,他的作品必然孤冷,晦涩难懂,譬如朱耷。汪老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片明朗。他抒写的是一种健康自然的心情,即便偶有怀乡情绪,也马上被他清新的笔墨洇染。

    我终于与历史擦肩而过。汪曾祺老曾数次回乡,我竟无缘一见。现已成永久憾事。

    早年读汪老文字,和多数人一样爱不释手。后来在朋友家中,无意间发现一本《汪曾祺书画集》,大为惊异。未想到汪老除文学作品,还有另一手绝活,写得一手好字画。那种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的风格让我倾慕不已,总想着,能与汪老见上一面,或能求得一幅墨宝。我听朱延庆老师说,汪老为人相当随和,字画送人无数,从不计较,最多喝点酒。汪老喜酒是出了名的,很多人投其所好,每到一处,皆有好酒相待。汪老酒后激情洋溢,笔墨伺候,写完就送,从不计较。

    《汪曾祺书画集》是汪老家人收集整理自费印刷的。没有正式出版。但集子印刷精美,装帧考究,只是任何书店都买不到此书。印数又少,喜爱汪曾祺的读者,无不以拥有一部《汪曾祺书画集》感到荣幸。

    汪曾祺家在高邮古城算得上是富户人家了,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熏陶,中学时代就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学,19岁离开故乡出外求学。在西南联大读书时,与著名作家鹿桥(《未央歌》作者)同住一室,切磋艺文。汪曾祺的文字很受沈从文先生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此即后来的汪氏名篇《异秉》。

    以我个人阅读趣味,我尤其喜欢汪老的书法。尽管此书画集中书法作品不多,只有很少一部分,但每幅作品都写得飘逸,没有做作,同他的散文一样随和自然。他自己说:“偶尔喝了两杯酒,一时兴起,便裁出一张宣纸,随意画几笔。所画多是“芳春”——对生活的喜悦。说得多好。一个艺术家,对生活对现实忿懑,他的作品必然孤冷,晦涩难懂,譬如朱耷。汪老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片明朗。他抒写的是一种健康自然的心情,即便偶有怀乡情绪,也马上被他清新的笔墨洇染。

    读汪老书法,眼前总会浮现出烟雨朦胧的景致。这感觉来源于汪老用笔墨所描绘的另一种意境。画册中有这样几幅字:“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一庭春雨瓢儿菜”、“寒雨连江夜入吴”、“残荷不为雨声留”、“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飘洒着江南的杏花春雨,每每读着,眼里心里湿润,那是来自故乡高邮湖的水乡气息。

    高邮湖位于苏北,名气很大,盛产双黄鸭蛋。这里也是北宋大词家秦少游故里,自古为鱼米之乡,碧水蓝天、水鸟翱翔,风光令人陶醉。蒲松龄描写高邮湖的景致:“苍茫云水三千里”放眼望去,湖面上烟波浩渺,天连水,水连天,秋日里,在夕阳的映照下,天边的风帆,水面的野鸭,空中的飞鸟,以及岸边的芦花组成一幅幅秀丽的风景画,观者如痴如醉。

    高邮湖不只是风光之美,其水域宽阔、水质良好,尤以河虾、银鱼、螃蟹闻名遐迩。水生植物有芡实、菱角、荷藕、纯菜等,湖面上有鸥、鹭、鹤以及野鸭等常出没于芦荡。汪曾祺的小学与中学阶段就是在这片水乡度过的。他十八九岁离开家乡,直到六十几岁才回来过。但是家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深深镂刻在他的记忆中。若干年后,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以高邮湖为背景的篇章。他的作品,很大一部分都与高邮有关;他的书画,同样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

    除了在文字中描绘故乡风光,汪曾祺把对故乡的怀念与记忆也融入到他的书法与绘画之中。现在翻阅这本《汪曾祺书画集》,所涉花鸟鱼虫几十种,都是高邮湖边的植物与动物。其中有兰草、腊梅、秋菊、玉兰、丁香、杜鹃、桂花、绣球、杨梅、凌霄、海棠、芍药、紫藤、芙蓉、山丹丹、金银花、水仙、红叶、葫芦、葡萄、蓼花、芦穗、梨花、野果、枇杷、苦瓜、山药、西葫芦、冬苋菜、莲、藕、芋头、白萝卜、红萝卜、白菜、红辣椒、马蹄(荸荠)、竹、荷、鸟、松鼠、蜻蜓、猫头鹰、金鱼、小鸡、鳜鱼、鹅、蟹等四十多种,让人读着,满面扑来的是高邮湖畔的乡野气息。

    书中有汪老的大量题跋,读之如小品文,皆有意趣,又如所画紫藤题词:“后园有紫藤一架,无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盘而极茂盛,花盛时仰卧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一九八四年五一偶忆写之。今日作画已近十幅,此为强弩之末矣。曾祺记。”题《绣球》:“泰山人家喜种绣球,曾在南天门下茶馆见十余盆,以残茶浇之,花作残绿色。丙子秋,曾祺记。”诸类小品文字不胜枚举。品读《汪曾祺书画集》犹如置身一叶扁舟,荡漾于烟水茫茫的高邮湖,看见满湖的芦花在风中起伏,那是高邮湖的秋天。

    汪曾祺一直到1981年才回到扬州。高邮是扬州地区的一个县级市,距扬州约有百里路程,汪曾祺还是安排时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高邮。他在高邮见到了久违的继母,而继母也只是长他几岁,可汪曾祺还是情不自禁地跪了下去,热泪盈眶,长跪不起。那时他已年近花甲,对长辈还如此敬重,行此大礼。这是一个老人对故乡的深情,对传统道德的敬重。

    汪曾祺先生去世后,他的子女搜集了他的部分书画作品整理编辑,并用他的稿费于2000年自费印制了一册16开精装本的彩色画册,书名即为《汪曾祺书画集》。书后有汪曾祺先生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联合署名所写的《一点说明》,概述了此书的成书渊源。文字中这样写道:“父亲已经离开我们近三年了……为了纪念,我们用父亲的稿酬出版了这本书画集……我们把这本书赠送给家乡高邮和父亲的朋友们,一来以偿父亲生前想出一本书画集的夙愿,二来以慰父亲的思乡之情。”

    《汪曾祺书画集》收集了汪曾祺从1982年以来,大大小小书画作品122幅,其中书法作品较少,只有18幅。因系非卖品,印数不多,故坊间绝少流传。

    我的这本《汪曾祺书画集》由高邮作家朱延庆相赠。朱延庆先生与汪老有过长时间的交往,是研究汪曾祺的专家。他得知我喜欢汪老书法,便在深秋之际,托女儿朱穗女士辗转将汪老书画集送到我手上。朱先生是我的长辈,有散文集《三立集》面世。我们有过一次匆匆的见面,他来扬州,我请他喝酒,这才有了《汪曾祺书画集》这段因缘。

    文/朱千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